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问题设计要有深度,有层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前,课堂问题设计不具区分性、针对性,这样就会存在同样的中等难度的问题,优生感觉简单而不去认真思考,学困生却感觉无从思考而放弃。一节课下来,总有顾此失彼的情况,有时会让一些学困生更感到学习很困难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在更多情况下,学生的回答不能一次到位,甚至偏离问题的方向,需要教师适时进行启发诱导。
  【关键词】?语文;问题设计;深度;层次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是开放性多样化的课堂,特别强调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学生自我意识日渐加强,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无疑就成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立足文本,结合学生认知体验,巧妙地变换角度,优化问题的设计,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起于问。”在教学过程中,学和问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只有教师精心设问,善于提问,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问题,要有深度,有层次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靠近学生,激发兴趣
  记得在讲《昆虫迷》的时候,第二课时最初设计的目标是概括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品质。但是课堂按部就班讲下来之后,我就感觉乏味、无趣。所以在导入之后我立马调整思路,变化前六段的问题,不再概括主要内容,改为:从哪些事件看出法布尔的专心致志,如痴似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二、有效提问,不断探索
  提问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充分享受探索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昆虫迷》一课时,我抓住“专心致志”一词,层层设疑:“专心致志”是什么意思,表现在哪些事件上?围绕专心致志,仿照信息窗给法布尔写个传记。学生一一作答,积极性很高,这样以“专心致志”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专心致志完善”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因此,我们要达成教学目标,精心設问,首先就是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了解学生特点,尤其是已有知识的基础,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所谓的精心设问,让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三、分解问题,降低难度
  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容量过大,难度太高,超过学生思维的实际水平,学生苦苦思索也不能正确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把问题分解,降低思考的难度。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讲了闰土的外貌描写后,向学生提问:“这说明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可学生都没有举手,马上反应,将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1)“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日晒雨淋,健康)(2)“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浙江农村孩子习惯的穿着)(3)为什么“颈套银项圈”?(父母疼爱他)这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四、补充追问,由表及里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面对学生的回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追问。有些问题学生表面上回答完了,但并没有真正领会问题的实质,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追问,引导他们由表及里地理解问题。在教学《詹天佑》时,提问:“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对清朝政府进行要挟?”学生回答:“因为帝国主义者想利用对方的弱点,来强迫清政府答应他们的要求。”学生的回答尽管是正确的,但还不能深入教材内容,真正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追问:“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对方’指的是谁?”(清朝政府)“帝国主义者抓住了清朝政府的什么弱点?”(既无自己的工程师,又缺乏技术力量)“帝国主义者强迫清政府答应什么要求?”(把京张铁路的修筑权交给他们)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出“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对清朝政府进行要挟?”学生顺利地回答:因为帝国主义者想利用中国当时没有自己的工程师和缺乏技术力量的弱点,来强迫清政府答应他们拥有京张铁路的修筑权的要求。
  五、举例拓展,启发思路
  有些问题,答案内容较多,教师可以举一点为例,让学生进行“反三”。在教学《昆虫迷》时,教师提问:“本文主要写了法布尔哪些事?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品质?”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回答,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此时,教师可以例举第一件事:从文中插图中你想一想,他是怎样的人?这样,学生照着教师的提示,顺利作答。
  教师在提问时重视提问技巧,注重创新的提问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创设和变化问题情境,采用迂回式提问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问题侧面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最大化。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以巧妙设疑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提问与导答,相信课堂提问与导答一定会很精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4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