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司治理中会计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秀铭 李向琴

  摘 要:公司自产生之初就存在两权分离的问题,而该问题解决的途径之一就是降低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披露。由于契约不完备、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经营者与财务人员之间的不当关系,会计信息质量无法保证。为此,应当增强财务人员尤其是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完善会计准则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会计受托责任的目标实现。只有会计在企业中的控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关键词:交易费用 不完全契约 会计控制 信息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47-02
  
  产权的存在使所有者通过财产权获利成为可能,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促进了现代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由于经营者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和有限理性,会通过机会主义行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行为会侵害所有者利益,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当两个主体没有分享所有信息而有所行动时,通常会与在分享所有信息的情况下采取行动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代理成本。”{1}为了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维护自身利益,企业所有者不得不支付代理成本。这种代理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交易费用。会计和控制产生的共同知识有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但是会计自身在企业经营者行为控制方面起到的作用有限。为此,需要改进现有的会计系统,减少会计信息中的噪音。
  一、产权、交易费用及不完备契约
  产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论述,他认为所有权具有两层含义:法律所有权和经济所有权,提出了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离。马克思还特别分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股份公司所具有的委托代理制的特点,指出股份公司制度中的所有权是所有、代理、管理三权分离的构造,并着重阐述了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思想,强调了经理地位的重要性。这是产权经济学的肇始,也是两权分离的初始论述。此后具有代表性的是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涉及的产权讨论,这些论述发展出了后来的科斯三大定律。
  新制度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法经济学、所有权学派与公共选择学派都不承认科斯第一定律所假设的竞争性下均衡的存在,他们基于交易和契约,着力研究不完善的产权结构和不明确的产权边界。
  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所有者不再控制企业,他将企业的控制权委托给企业的经营者,自己仅保留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部分控制权(投票权)。其后果是,所有者无法随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为了保护投入资产的安全,契约就应运而生了。
  威廉姆森认为“契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合法的双边交易中双方就某些相互义务达成的协议。由于现实生活中的交易不是无成本的,因此签订契约这一交易行为涉及交易费用问题。对交易费用的讨论始于科斯,而威廉姆森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则是集大成之作。科斯认定的交易费用包括:发现价格的成本、谈判和签约的成本以及利用价格机制的机会成本。此后,威廉姆森发展了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他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复杂性以及资产专用性推导出交易费用的产生。并且将交易费用划分为签订合同前和签订合同后的交易费用。另外,资产专用性是他理论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资产专用性越高,其所有者就越容易被有事后机会主义行为动机的交易方要挟,从而导致更高的交易费用。
  从上述理论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的产权不明确且人都是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人,因此不存在完备契约――即事前将所有可能全部考虑在内,执行过程中的决策其实已经在签订合约时已规定的契约。所以,现有的公司治理的研究都是基于不完备契约发展而来。在完备契约签订过程中,交易费用就是不可避免的订约成本,当契约不完备时,交易费用就成为更加不容忽视的问题。正是因为存在不完备契约和高额交易费用,会计才成为弥补契约缺陷和控制交易费用的有力手段。
  二、会计控制的运行
  企业问题的核心是产权问题。大型控股集团公司的出现使股东通过少量股份就可保留公司控制权成为可能。因此,大股东倾向于减少持股份额,将股份保持在一个可以控制又不至于占用过多资金的比例。所有者股权日益分散,而分散的股权又致使管理者的实际权利增大。由于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匹配和信息不对称,作为实际控制企业的管理者更倾向于投机,其投机行为具体体现为不履行职责或偷懒。
  为避免高层管理人员侵害股东利益的情况产生,股东就必须了解高管的行为及行为的经济后果,为此,对会计的需求就应运而生。这就是最初的会计受托责任目标产生的缘由。随后,为了“帮助维持一个缔约地位和由占有者提供生产要素的流动市场以使一个主体的辞职或届满不会危及企业的存续”{1},同样产生了对涉及企业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的共同知识的需求,由此,会计的决策有用性目标产生。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它是对企业现有的财务状况、现金流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描述,同时,基于这些描述可以估测企业现有价值和企业成长能力等不确定因素。所以,会计在某些程度上可以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为投资者特别是股东评价投资价值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通过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估计,股东可以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投资营利能力和经营者经营能力等。为股东同经营者之间契约的重新修订提供了共同知识,降低了二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了新契约的公平性。
  “Shleifer和Vishny的模型说明,公司增长本身并不会为经理带来什么好处,但是,在那些与经理特定能力相关的领域进行的投资,实际上是可以增加经理收益的,而这也常常是经理们离心离德活动的重点。”②这说明经理常常为了可以敲诈股东,将股东投入的资金用于自己与其他经理人相比擅长的领域,而不管是否可以籍此赚取利润。这种行为主要是为了增加经理人与股东进行谈判的资本。为此,股东有必要在事前了解经理人的投资行为及其可行性。因此,从非营利组织中引入的预算会计就十分重要了,这一会计信息可以约束经理人的此类行为。
  不完备契约自身存在缺陷,无法解决一些不确定事件。因此,事后的契约重订就十分重要。重新商定契约内容需要对既定的经营状况和代理人能力进行评估的共同知识,正如桑德教授指出的那样,“倘若没有共同知识,就会产生争论或欺骗”{1},而这一共同知识的制造则需要会计和控制。
  三、会计控制存在的缺陷
  环境是不确定的,人们无法事先预料所有将来发生的事情,所以签订了不完备契约。因为契约是不完善的,存在漏洞,所以就会造成经营者与所有者进行博弈,经营者倾向于实施机会主义行为,而所有者试图降低经营者的此类行为。由此,就产生了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管和控制。由于自身直接监视的成本高于所有者自己经营的成本,所有者倾向于利用第三方监控经营者的行为。这一第三方可以是一个更具约束力的契约(比如说其违约成本巨大且有执行保障),可以是一个激励性的条款,可以是信息沟通机制(比如会计系统),也可以是独立的组织(审计机构、独立董事等)。然而这些选择要么由于经营者的理性而不可能达成,要么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经营者操纵而产生噪音。
  在当今的中国企业中,存在许多复杂的问题:所有权不清晰、会计舞弊、高层管理人员与审计人员串通等。这些问题都会削弱会计信息的反馈、约束的作用。
  最为明显的例证就是,会计的可选择条款为经营者操纵会计信息提供虚假报表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经营者可以影响企业的会计选择,其必然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法。比如刚刚签订契约的经理倾向于选择可以增加收入、降低费用的确认方法,将未来的收入提前确认、现有的费用延迟确认,从而提高当期收益,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巩固经理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在和股东的下一期博弈中占得先机;执掌企业较长时期的经理则有可能选择可以增加费用、降低收入的方法来降低当期收益,这种状况一般涉及利润平滑的需要。从总体上看,企业经营者在刚刚签约和契约到期之时均存在短期行为,而在这两种状况之间的经营者则更倾向于长期的盈余管理。

  四、如何改进会计控制
  (一)增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独立性
  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享有对其他人员的管理权,可以决定聘任和解雇其他企业成员。因此,高级管理人员代替企业的出资人成为了代表企业与其他成员签署合同的代理人。如此一来,企业会计人员就会受到管理层的威胁,从而在履行会计人员职责时受到管理层的操纵。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一旦受到挑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势必受到影响。会计的目标是要履行受托责任,监督经营者是否较好地履行了其对股东的职责,但是,不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只会误导所有者。一旦所有者无法通过会计来控制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所有者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
  为保障会计的受托责任目标的实现,应当考虑增强会计等财务人员的独立性,避免经营者直接干预会计行为。加强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对会计人员的控制,促使会计等财务人员直接对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负责。不过,在增强会计人员独立性的同时,应当注意既要防止会计人员或经营者对对方的绑架行为,又要防止会计人员同经营者相勾结。只有二者互不交叉、互不干涉,才有可能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企业所有者才能更好地对企业实施控制。
  (二)改进会计准则
  1.会计准则存在的缺陷。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以及会计估计方式多样为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其中会计制度一旦选定不可更改,只有当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或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会计制度才可以变更。所以,利用会计制度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极小。会计估计是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由此可见,会计估计比较主观,因此,会计估计方式以及会计准则规定的边缘地带是进行盈余管理的重点。经营者的有限理性会加剧他们的道德风险,促使他们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因此,不断地通过实务界的反馈修订、完善会计准则十分必要。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准则,只有完善准则才能部分弥补主观条件的缺陷,增强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而完善会计的控制作用。
  2.会计准则的形成及有效性评价。会计的准则形成有多种途径,桑德教授认为:“社会选择机制可分为六类:普通法、市场、公民投票、立法、司法和官僚机制。从普通法转向官僚机制的时候,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直接参与决策的制定,组织的大部分功能用来执行决策。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式及其实施方式决定了准则的效力。”①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形成主要靠政府部门研究制定,同时参考多方建议而成。其中,各行业的意见会对准则制定产生一定影响。
  为了增强会计准则的针对性,完善会计准则。有必要了解会计准则的有效性评价方法,进而可以按照更有效的方式制定会计准则。在以上诸多途径中,比较适中的是市场或公民投票,它既能保证有一定集中性,又可以保证一定的民主性。然而,阿罗不可能定理和投票悖论指出了公共投票的缺陷――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这就使得投票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属于无效或低效的方式。若市场在会计准则制定中其主导作用,通过价格机制自主调节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利益相关者存在博弈行为,而且这种博弈行为往往由于自私的本性成为零和博弈。因此,单靠市场或投票无法获得满意结果。
  我国的会计准则更倾向与立法和司法机构主导――同财政部一样属于政府机构。这种制定会计准则的方式通过征求各界意见的方式,缓解了这种方式的专断性。然而,这种方式制定的会计准则的有效性更加难以评价,为此,我们可以参照布坎南在《实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一文中指出的:检验有效性的最后尺度只能是一致性原则,这种一致性原则不仅适用于资源配置的结果,而且适用于制度准则的确立过程。这里的一致性主要指各方对某一状态持一致意见。有效性的评价关键在于是否自愿,只要是自愿发生的,那么政策过程本身就是有效的。
  五、结论
  会计信息是投资者监督经营者经营行为的重要途径。通过会计信息投资者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盈利水平等,从而对前期签订的不完备契约进行修订。契约的重新修订弥补了以往契约的疏漏,可以确保各主体按照其投入的份额所占比重取得相应的收益。但是经营者的权力日益增大,对企业投资者地位形成威胁的同时也对会计信息拥有一定的控制权。由此,只有约束经营者的控制力,才能保障共同知识的真实可靠。
  然而,对会计人员独立性的探讨十分有限。目前的建议大多是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很少从制度本身考虑。另外,会计准则的有效性的判定也十分困难,难以量化的结果会让使用者和制定者都对其效用心存疑问。因此,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有待深入。
  
  注释:
  ①许家林编著.西方会计学名著导读[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②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汪戎,朱翠萍.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兼评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J].思想战线,2007(6)
  2.杜兴强.会计信息、公司治理及产权博弈[J].财会通讯,2003(4)
  3.刘勇.会计的本质:主体博弈论[J].财会月刊,2007(12)
  (作者单位:1.山东省泰安市商业银行 山东泰安 271000;2.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青岛 266510)
  (责编:若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14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