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我国高校实行弹性学分制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勇

  摘要:实行弹性学分制是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需要,也是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实行弹性学分制,必须加强选课制管理,改革学籍管理制度,熟练运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
  关键词:学分制 弹性学分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05-02
  
  在传统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下,“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什么”以及“怎么学”早就被提前计划好了,学生只有被动接受,毫无自主性和选择性可言。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分为计量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以选课为核心,克服了以学年制条件下课程设置僵死和修业年限单一的不足。弹性学分制是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一定幅度内缩短或延长学生的在校学习年限,它是一种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集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三位一体的具有较大灵活性与自主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弹性学分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自己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教师、教材和课堂都要为学生个体的智能、兴趣和特长服务。弹性学制是学习内容有一定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伸缩性的学校教育制度。以“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是否能够毕业的标准,而不是年限,只要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规定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弹性学分制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而成的,它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其目的在于倡导个性发展,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人才需求。在弹性学制中“弹性”二字是核心,体现了适应性要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和自由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实施弹性学分制是素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的具体实践活动。
  
  一、实行弹性学分制,加强选课制管理
  
  选课制是弹性学分制的核心和基础,是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且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制度。实行弹性学分制后,学校应当实行学科交叉和文理渗透,增加基础知识,减少专业知识,降低必修课比例,扩大选修课比例,做到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合理,兼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平衡。学校实行网上选课,必须开设出数量足够、质量一流、覆盖面宽的多种选修课,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网上选课使得选课实施与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在一定范围之内,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跨年级、跨专业、跨校区进行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自主决定听课方式和听课时间。实行弹性学分制修业年限具有弹性,可长可短,打破了班级界限,行政班概念淡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和教师,同一课程可以选择不同的授课教师,在同一教室上课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学院。实行弹性学分制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爱好和特长得到更好发挥,促使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合理分配时间、安排进程,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知识完善和能力提高。选课制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的效率,增强跨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才的培养素质。
  
  二、实行弹性学分制,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规范严格的学籍管理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以及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实行弹性学分制适应了高等教育个性化的需要,但给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籍管理从制度上、内容上、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上都需要创新。在灵活的选课制与弹性学制的运行模式下,学生可以缩短(或延长)修业年限,允许学生跨专业、跨校选修课程。但对教学管理人员来说,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个性化和具体化。学分统计、学分绩点计算、毕业资格审核、学位授予、成绩单制作等工作完成,其内容之繁多、涉及面之广、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学籍管理的难度系数明显加大。实行弹性学分制需要建立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收集信息,建立信息数据库,由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管理者进行网上监控和具体操作,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地运转。实行弹性学分制是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修业年限具有弹性,可长可短,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没有过于严格的修学年限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学习进程,安排学习计划,允许学生转专业,跨校选课,打破专业模块之间、校区之间壁垒,设立学分相互确认制度,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申请调整专业或班级,选课、退课、免修、重修、追加创新学分。学生可以调整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中断学习或继续学习,允许学生延长学习年限(最长学制8年),所修学分累计达到所学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时即取得毕业资格。弹性学制允许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提前修习某些后续课程,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允许学习困难的学生推后或缓修某些课程,但修业时间不能超过最长年限。制定与之相应的成绩管理、补考和重修管理制度,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申请办理休学和停学手续,对考试不及格,未能取得学分的课程,由学校组织进行补考,补考仍不及格须进行课程的重修,课程重修可进行多次,但不能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取消了因课程考试不合格进行的降级处理。弹性学制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实行弹性学分制,运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务管理任务繁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教务管理工作的难度明显加大,学生学籍、成绩、选课、排课等教务管理工作采用手工操作方式法难以完成。必须采用现代化的教务管理手段和方法,建立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人员采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教务管理,由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进行网上操作和监控,通过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将各类教务信息集成于教务管理信息平台之中,实现高水平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跨平台的信息资源访问,实现全校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的共享。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包括课程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注册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综合审查、选课管理、排课管理、网上评教、师资管理等功能模块,规定不同用户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上的授权模块(如选课管理、排课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毕业资格审核等)进行操作,未授权的功能模块权限只能浏览,不能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学生可通过该系统进行选课,查询课程信息、学籍信息和成绩等,并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网上评价。教师通过该系统查询教学任务安排、进行学生成绩登录和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使

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为教务管理服务已成为提高教务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可以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大减少了手工操作的误差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体现教务管理过程的程序化和规范性,保证教务管理工作稳定有序的进行。
  
  四、实行弹性学分制,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
  
  教务管理人员作为教务管理的直接实施主体,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和工作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好坏。高校的教务管理活动是一个有序、连续的过程,教务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泛,千头万绪、内容复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深入钻研业务,精通管理科学知识,熟练掌握教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熟悉教务管理的内容、要求、流程,教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服务意识,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加强教务管理业务知识和管理方法的学习与研究。尤其是实行弹性学分制后,教务管理呈现管理对象多样化、管理内容复杂化、管理信息多元的特点,教务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些对教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务工作服务对象由群体转向个体,学生学习的流动性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加强了,学生选课、教师授课时间安排、学生课程设置等都具有不确定性,打破了按专业组织教学班的管理模式,出现了大量跨教学班、跨专业、跨学院、甚至跨校区的混合教学班,大大增加了教学组织、课程安排和学籍管理难度,教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繁琐。教学管理的灵活度增强,信息的处理成倍增长,要求教学管理人员熟悉新的管理制度,熟练地运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进行课程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注册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综合审查等功能模块。教务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具备强烈的责任感,爱岗敬业,在教与学之间的调度活动中,应始终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及时调整心态,细心、耐心地做好服务工作,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教务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校应当定期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组织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务管理人员熟悉教育政策和管理规定,掌握教务管理工作的专业技能和教务管理方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及业务能力。
  实施弹性学分制,能够满足高等学校人本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但会带来教学计划管理、课程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教材管理和收费制度等的重大变革。实施弹性学分制,根据学生要求选择课程和教师,这对于激励老师的教学热情,增加危机感、责任感,变压力为动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将起到推动作用。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的课程会赢得很多学生选修,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实施弹性学分制,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得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的境界,既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多学知识,也给暂时落后学生的学习带来动力。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实施弹性学分制是素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向宁.弹性学制: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的必然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2.周清明.弹性学分制背景下的因材施教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
  3.田海霞.弹性学分制下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完善[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
  4.张志远.学分制及弹性学制下的选课问题探讨[J].北方经贸,2009(12)
  5.熊杰.弹性学分制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20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