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戏剧发展市场新定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璐

  摘 要:当代戏剧发展正处于困扰期,就目前而言,影响戏剧发展的因素很多,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为中国戏剧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戏剧 多元化 市场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59-02
  
  中国戏剧在经历了短暂的光环之后便迅速沉入谷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家有关部门也曾采取过措施去改善这种现状,但效果不佳,只解决了一些表皮而肤浅的问题,并未从本质上去解决戏剧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其中,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市场,因为中国戏剧本身就来源于市场,发展于市场,更形成于市场,所以,解决该问题,也应从市场入手。我们不能为戏剧而戏剧,要为市场而戏剧,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制约戏剧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采取相应的办法去解决它,去发展它。
  一、影响戏剧发展的因素
  1.戏剧的单一化不能迎合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当今社会,大众传媒的发展、形成、进步和大众流行文化的崛起,对戏剧艺术发展的影响是明显的。随着电视的逐渐普及,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这无疑对戏剧有一定的影响。大众流行文化已经逐渐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往单一的戏剧文化已被现代多元化的消费形式所取代。在战争年代,戏剧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纷纷进入剧场来接受教育,把戏剧变成了单纯的宣传教育工具,人们对戏剧的意识形态的认知和注重,远远超过了对它娱乐性的注重。不言而喻,这样的戏剧,其表现形式就显得有些单一化了。
  2.观念陈旧,传统的模式仍在继续,使其失去了吸引力。现在的戏剧,大多数是在追求政绩,为了拿更多的奖项而去进行比较商业化的创作。是抱着一种传统的陈旧观念和持有目的的创作,往往把观众抛在一边,结果拿了奖,花了钱,但是其演出的场次却屈指可数。这样就大大削弱它的市场占有率了。
  3.人们主观意识的落后和对文化的薄弱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普遍的规律,任何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会有高峰和低谷,当然戏剧也是其中之一。改革开放的30多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戏剧仍在原地踏步,没有大的变化,陈旧的模式沿用至今。其中一部分也许有些变化,但是由于人们主观意识的模糊,在创作过程中忽略了社会发展的现状,从而使戏剧这一行业渐渐陷入低谷。
  戏剧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一种观念,对人的影响极其重要,绝不只是宣传教育那么单一化。戏剧艺术是一种展现人性美、理性美和文学美的综合体,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它需要剧作家根据现实生活去描绘生活中的艺术,从而能够使人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魅力。戏剧艺术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精神产品,因此它需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能够成为彰显一个时代的标志。
  自改革开放以来,戏剧陷入低谷的状况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有所改变,以上所描述的三个因素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所以想要改变这一状况,最关键的是要解决以上的三个制约因素。首先,要解决戏剧单一化问题。中国有句俗话:“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任何事物要想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长久地生存,必须“多样化”,戏剧亦是如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戏剧发展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要积极采取作品创新和市场扩展活动,这样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通过对观众、专家学者、推销人员和演出市场调查公司的市场调查,收集作品创意,并筛选优化创意,从而使戏剧多元化。其次,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去努力,一是要靠近民众,观众是戏剧的一个组合体,没有观众,戏剧也就不能称其为戏剧了。戏剧的工作人员在埋怨观众不懂得戏剧内涵的时候,同时也应反思一下戏剧本身就是文学范畴,要多研究老百姓的审美标准和心态,要平民化、大众化。二是要回到戏剧本身,按自己的特点去进行创作,摆脱传统的戏剧模式,去开拓新的观念,把戏剧作为一个文化产品,认认真真地做好市场营销,把演出剧团作为文化企业,建立完整的经营理念,变创作与演出的“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只有这样戏剧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独立发展。很多部门为政绩而搞短期效应,这样很容易导致创作队伍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短期效应的市场占有率很弱,更不用说要在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三是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面对这样形式多样的社会,戏剧并无惊人的进步,陈旧的观念模式仍在继续,在历史题材上显现才能,忽略了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创作题材上的缺陷,创作者在构思一个新的作品时,应该从主观上出发,抓住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即:古为今用,狠抓民族之传统特色。洋为中用,吸其精华,剔其糟粕,勇于超越,敢于超越。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世界戏剧之林。戏的关键在于冲突,悬念、它与命运有关,真正优秀的作品应该包括这些要素,表现是与非,表现美与丑。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之外,还应该蕴含深刻的哲理性。这样的作品才能让专家们在戏里找到哲理,让观众们在戏里找到审美,从而达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和谐统一。当然,仅仅做到这些,戏剧还不能够在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这只是最基本的做法。若想取得理想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地拓展与创新。
  二、戏剧真正走向市场的对策
  在笔者看来,戏剧要从真正意义上走向市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要认清当前文化消费的客观事实,对戏剧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并作出切合实际的预测,然后明确目标,确立方向。二是认清当前戏剧生产机制的弊端,摆脱艺术发展的束缚。在社会发展现状和变革中打破常规,激发新思路,寻求新途径。三是充分认识戏剧文化的特殊性,特别是戏剧文化的本质属性,找准并摆正市场在戏剧艺术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戏剧市场的困境表现在演出剧场冷落、票房低迷,这与当前社会新格局(即:经济的全球化,电视网络的普及化)密切相关。笔者认为要正视这一客观现实,大胆树立切合实际的新文化消费格局,找准位置,开拓进取。多样化决定了可能拥有的观众消费层面,并随着时间、地点、环境、心情、年龄等而转移,这将预示着戏剧艺术可能争取到新的观众。从而以剧目为战略,与观众,与社会共同打造,以维护戏剧的良性市场。毋庸置疑,这些都是戏剧能够在市场上找到定位的核心内容,缺少哪一项在定位的过程中都步履维艰。另外,笔者以为,注重“名角儿”效应也是措施之一,在对外开放带来的文化理念变化的今天,戏剧低迷的客观事实成为了一种无奈的必然。戏剧要满足千差万别的观众,必须要找到其共同点,喜欢名角儿就是大多数观众的共同点之一,比较现代的电影和电视剧,名角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票房和收视率,否则,就不会出现身价千万的演员。可惜,现如今戏剧的名角越来越少,名气越来越小。事实证明,注重“名角儿”效应,就会获得相应的戏剧演出市场。培养观众喜爱的名角使我们能够做到的,想进入到市场,甚至想成为精品,也依赖于优秀的演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创造精品的过程也是培养优秀演员的过程,大多数的剧作对社会来说只能是过眼云烟,而真正的“名角儿”,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成为一代观众的偶像。我们要呼吁有关部门像培养歌星一样地关注和培养“名角儿”,并能够给演艺人员提供一个宽松、适宜的发展环境,从而真正有力地推动戏剧市场的繁荣。戏剧艺术家、创作者和管理者如果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的话,那才是真正意义上走向市场,立足于市场。
  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代表人物孟京辉,他有自己独特的戏剧观念,一是市场经济与先锋性戏剧间的关系,二是世俗化对诗意的影响,三是由此引起的戏剧与观众间的变化。孟京辉已经公开承认戏剧艺术的商品属性,并肯定其属性对戏剧生产的潜在动力。他认为先锋性、革命性“在创作者不在观众。创作者必须有意识,不能沉浸在自己的这种状态,这是一种假象,没有任何成功而言。”也就是说,创作者必须时刻保持着先锋和前卫意识。“坚持不断扫荡自己,审视自己,超越自己,才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对待未来的日子。”在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一个无政府主义的死亡》都是不断创新、超越的产物,同时也是商业运作的产品。一句话,戏剧要面对人民大众,这是孟京辉戏剧观念的核心内容。语境重置将大众熟悉的故事置于新语境,以帮助人们摆脱传统股市在他们头脑中固定的理想主义模式和俗套,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梦是戏剧的最主要策略之一。在孟京辉看来,市场经济给先锋性戏剧带来的影响,莫过于从根本上改变了观众和先锋性戏剧之间的关系。“戏剧面向人民大众”这个口号便是这种变化的结果和标志。孟京辉对先锋戏剧与观众关系的理解不仅改变了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而且关系到中国当下先锋性戏剧的发展命运。孟京辉是聪慧的,他找到了戏剧发展的突破口,找准了对象,因此他的戏剧理念和作品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总之,对于中国的戏剧创作来说,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现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甚至走向国际市场;同时,也期盼着中国的戏剧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戏剧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开辟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文丽敏.戏剧的本质属性与市场操作.戏剧文学,2005(6)
  2.严森林.戏剧与市场对接的再度拷问.戏剧与市场
  3.季玢.商业化与先锋性的合谋――解读1990年代孟京辉的戏剧观念.(7)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艺术学系 湖北武汉 430000)
  (责编:若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37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