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宇飞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金融环境的翻天覆地变化以及综合性高校和财经类院校对专业外语重视程度的提高,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已经暴露出一定的问题。文章一方面对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另一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全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外语院校 金融学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27-02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能够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选择。从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到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再从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到2010年初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无一不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意义,同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乃至国家建设发展的共同关注点,例如,在主要的发达国家中,衡量一所大学质量如何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便是其创新能力的高低,而在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水平的所有因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即是拥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不再局限于教育界而是关系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正因如此,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注和研究日益增强。
  1.田建国(2007)、郭庆然和张彦军(2009)曾明确界定何谓创新型人才,并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本源、核心、基础以及保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2.钟秉林(2009)在对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进行概括总结后,分析了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并从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改革、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相关建议。
  3.鞠翠玲(2004)首先分析了高校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然后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具体措施。
  4.郭金创(2007)、秦军和王爱芳(2009)、柏群和姜道奎(2009)等也结合所在高校的特点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从以上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国内学者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关注较多。但应该充分认识地是,由于国内高等院校间的差别较大(有的侧重理工学科,有的偏重社会科学;有些学校历史悠久,有些学校则建立不久;有的属于研究型高校,有些则隶属教学型大学),因此,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不太可能是通用模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侧重点也难完全相同。正是基于此因,本文选择以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一批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设金融学专业的外语院校,重点研究其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旨在通过构建适合于中国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发展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外语院校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国际化背景并能够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金融学人才。
  二、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主要的外语院校相继设立了金融学专业。当时,为了与综合性高校和财经类院校的金融学专业相区别,突出自身的语言优势,在创立金融学专业之初,外语院校普遍确立了“专业+外语”的特色办学模式,在本科生培养目标上,亦倡导培养“复合型、涉外型金融人才”。客观而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检验,当年外语院校所确立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都可谓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正确的。不过,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国内外金融环境的翻天覆地变化,由于综合性高校和财经类院校对专业外语重视程度的提高,外语院校曾经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也开始显露出定位不够准确、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外语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则正在陷入外语优势不突出、专业基础不牢固、国际化水平不高的窘境。因此,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延续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辉煌,重新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
  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结合金融学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外语院校独特的语言优势,我们认为未来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所培养出的创新型人才除了应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取向、崇高的献身精神、多元化的知识储备和自由发展的个性(此即创新型人才的最基本特征)之外,还必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竞争意识和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而言: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各国金融市场间联系正日趋紧密,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以俯视全球的高度、目及未来的旷远,以全球的意识和语义去分析和研究金融现象、解决金融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所培养的金融人才就必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尤其要熟悉国际惯例,了解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另一方面,现阶段,相对于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实力雄厚的金融巨头,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机构的总体实力还偏弱,抗风险性和竞争性较差。因此,为了能够平稳较快地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进而增强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为了能够逐渐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扩大其国际影响力,我们必须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培养金融人才,不仅要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要使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使之成为拥有良好竞争意识和真正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人才。
  三、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认为,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培养方式的改进、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手段的变革等方向进行构建。
  1.从培养方式上看,高等外语院校应依托现有基础,大力发展国内外联合教育方式。例如,充分利用其特有的丰富国际化资源,与国外高等院校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采用短期国际交流或联合培养的方式,将国内学生输送到国外院校,进行为期几个月甚至一到两年的访问和学习。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受益国外教学资源,又能进一步提升专业外语水平。又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着力推进与国内外民营企业的联合办学模式,通过与民营经济联手办学,不仅解决了教育资本投入匮乏问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广开就业渠道,实现教育的良性循环。
  2.从课程体系建设看,高等外语院校应尽快与国际接轨,优化现有课程体系设置,着力推进微观实务课程建设,以保证学生在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金融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高校课程体系设置的深入比较,并参考国家教委制定的21世纪金融规划,我们认为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不含学科基础课)较为合理的结构是以公司理财、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作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则可以涉及国际投资学、国际结算、国际商法、保险学、固定收益证券、银行会计、金融计量学、金融信息化、金融工程学等。
  3.从教学手段看,高等外语院校应从双语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其实践操作水平,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第一,加大力度推进双语教学的授课模式,着力打造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的优质品牌。如前所述,在当今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国际化特征正在变得愈加突出,而外语院校的优势就是语言,因此,外语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毋庸置疑地需要推进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具体而言,首先,要组建一流的双语教学队伍。针对目前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外语院校一方面需要创造条件为现有双语教师提供出国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要放眼全球,着力吸引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或教学经验,专业技术过硬且外语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来校任教。其次,要合理确定双语教学课程并选择合适教材。结合自身的一线教学经验和对国内主要外语院校的实地调研结果,我们认为,现阶段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应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部分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并精选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同时辅以中文翻译版教材。此外,由于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全面发展,因此,在双语教学的课堂讲授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采取循序渐进的授课模式,如先由母语授课、双语课件的模式到双语授课、双语课件的模式,再由双语授课、外语课件的模式到外语授课(部分知识点仍需母语解释)、外语课件的模式;另一方面应彻底摒弃过去的“满堂灌”填鸭模式,尽快引入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灵活且科学的授课方法,并注重对学生交流、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为培养真正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加强金融学专业信息化建设,重视实验教学。金融学专业的良性快速发展离不开全面系统的金融信息化支持和高度仿真的实验教学。为了使金融学专业学生能够顺畅地适应未来电子化和网络化发展趋势下的金融业工作,高等外语院校十分有必要继续增加对金融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实验室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并将金融实验教学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予以重视。借鉴国内部分财经院校金融实验教学的优秀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高等外语院校的金融实验教学可以分为金融市场实验教学、业务流程实验教学以及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三个模块来具体展开。其中,金融市场实验教学是指借助专业教学软件训练学生进行外汇、期货、股票、债券等模拟交易和投资,以此来加强学生对金融市场的认知,并培养其风险控制能力;业务流程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将实验室设置为虚拟的金融世界,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证券柜台业务、信贷业务、国际结算业务等具体金融业务操作流程,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服务与创新意识;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则是重点讲授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在当今金融工作中的应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金融必备的一些基础分析工具和数量分析方法与手段。第三,拓展实践教学方式,密切金融理论与实务的联系。从过去多年的反馈信息来看,从学校走向社会,很多专业的学生往往感觉不适应,觉得教学与实践是相脱离的,所学并不能所用,而且这一问题在应用性极强的金融专业尤为突出。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我国的高等外语院校应在实践教学方面多下功夫。我们总结了几种较为现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积极与知名跨国金融机构在国内的分支部门进行广泛合作,多渠道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不断输送学生到基地进行观摩和实习锻炼;与国外著名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交流机制,定期选派部分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体验;不定期邀请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座,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解答学生的疑问等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学生们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了解金融领域内更多的理论与实务知识,较早地适应实际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检验所学,及时发现问题,提升自身的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顺应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保持并突出自身的特色优势,我国高等外语院校金融学专业有必要重新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从多角度构建全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展望未来,通过对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及完善,我国高等外语院校完全可以培养出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竞争意识和真正的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庆然,张彦军.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
  2.鞠翠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田建国.关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4.钟秉林.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4)
  5.郭金创.教学型学院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6.秦军,王爱芬.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7(7)
  7.姚玲.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J].高教发展研究,2008(1)
  8.柏群,姜道奎.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J].科技与管理,2009(9)
  9.裴文英.高校发展视野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07(6)
  10.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6)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金融系 北京 100024)
  (责编: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3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