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学长制”管理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 艳

  摘 要:“学长制”管理模式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尝试和实施,并获得一定成效。文章就学长制的基本含义及由来、现实意义、实施办法、待改善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力求为克服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缺陷和不足,作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学长制 大学生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093-02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逐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10年来的扩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也造成师资力量短缺的现状。高校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辅助院系和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学生管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风、校风建设。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也需要在进入社会前进行历练,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于是,“学长制”管理作为一种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新生事物顺势而出,在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学长制”管理模式的基本含义及由来
  “学长制”(英文为“Student Mentoring Scheme”简称“SMS”是在国际上和我国港澳台地区普遍推行的一种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指在高年级学生中挑选政治觉悟高、成绩优秀、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学生,经过培训,对新生开展帮扶、指导、教育,引导和帮助新生尽快地度过入学适应期的一种管理模式。{1}
  早在15世纪,英国的伊顿公学就开始实施学长辅导制度。{2}日本早稻田大学还将其作为一种学校的领导机制。同时,学长辅导制度在欧美高校逐渐流行,美国高校如哈佛大学学长辅导制度的理念就是帮助指导新生面对大学挑战,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为学长提供提高领导能力的机会。他们称学长为“peer advisor”。英国高校如利兹大学的“peer mentoring”项目,就是由学校组织有经验的高年级学生(mentor)与若干个一年级新生(mentee)配对。mentor给mentee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使他们更快地融入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剑桥大学的学长辅导制比较特别,他们称学长为“collegedad and college mum”、学长组为“collegefamily”每个学长组像个家庭,“爸妈”分别由二年级和三年级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担任,共同来带一对一的一年级“儿女”,等“儿女”成为二年级学生后,他们自然就成了“爸妈”,原来的“爸妈”就成了“爷爷”和“奶奶”,一直发展下去,小家庭变成了大家庭,毕业后大家继续保持联系。西澳大利亚大学的学长辅导制计划称为“university mentor”。作为新生始业教育的组成部分,香港高校如香港科技大学有“卓贤汇”特色活动(conl1uence dinner)。{3}近年来,我国的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温州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等十几所高校也陆续实行了这一管理体制。
  二、“学长制”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队伍开展工作。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08年已达23%,{4}真正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而目前全国高校平均师生比为1∶16;同时,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和教学管理的学分化使得班级的概念逐渐弱化,学生之间的联系缺乏一个稳固的团队形式来组织。因此,一方面,学校急需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辅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尽可能地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另一方面,80后甚至90后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生活技能上来说都缺乏指导和帮助。尤其是近年来,学生之间的经济差异、思想差异较大,但自主意识较强,许多学生遇到困难不愿意找老师交流,而愿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学长沟通。学长来源于学生,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学长制”的施行使得高年级学长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也可通过学长及时掌握新生的心理、学习、生活、工作、情感方面等相关情况,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有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全面、健康地发展。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心理准备、个性文化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生入校后会出现多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从而使得适应环境成为他们进入大学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他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由独立生活能力不足与追求个性自由而导致的无助与矛盾;由理想与现实的差异而导致的失落与失败;由人际关系的变迁与重构而导致的疏离与孤独;由目标缺乏及学习、就业预期压力而导致的空虚与迷茫;由经济贫困或者自我评价不当而导致的自卑与抑郁等等。{5}辅导员和班主任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面面俱到地掌握,“学长制”的推行能及时发现和克服新生的心理问题,帮助新生尽快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尽快调整好自己,适应新的环境。
  此外,除了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的管理方法、学习方式和校园文化与高中有一定差异。大学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不同于高中的班主任,他们担任的不再是“鞭子”的角色,而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和思想教育的引导者;大学老师则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科领域的指导者。随着学分制的改革,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接受灌输,而是自主地探索、研究和创新;在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中,可以在形形色色的社团和学生组织中作出适合自己选择,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根据调查,当大学生遇到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问题,自己不能解决,需要外界援助时,有58%的学生选择向同学和朋友求助,16%的同学会选择自己默默承受,11%的学生会选择告诉家长,9%的学生会选择求助于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6%的学生会选择向可信赖的老师长辈倾诉。{3}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求助自己身边的人群,作为“过来人”的学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给新生有效的帮助,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准确定位。
  3.有利于老生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新生在学长的帮助和指导下,能使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尽快适应大学环境,而学长自己本身也是学生,也会遇到和低年级同学相同的问题,通过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同学,老生能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等,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长制的实施,丰富了老生的工作经历,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视野,他们进入社会后,当学长的工作经验能帮助自己更快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在当了学长后,往往更加注重自身形象,为了提高自身的威信,能够更加严于律己,在自己的班级里也能更加努力地学习,并主动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活动。这样,学长所在的班级也容易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
  此外,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通过“学长制”建立起来的良好人际关系,不仅可使自己在校期间获得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环境,而且随着学生的毕业,也必然会将这种人际关系带到社会上。以校内培育和形成的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风尚为“纽带”和“桥梁”,新老毕业生在社会上通过自己学长或学弟的介绍、帮助和扶持,更易于就业和找到发挥自己所长的机会,进而谋得自己的发展,谋得自我价值的实现。{6}

  4.学生工作体制的一大创新。学长制有效缓解了高校扩招后高校师资力量短缺、老师和学生的比率严重失调的矛盾,成为学生管理体系中的重要辅助力量,体现了新时代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高校管理中服务的理念,实现了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是现行辅导员制度的一种有益补充。学长们成为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不仅帮助教师了解问题、在第一线和第一时间帮助教师解决问题,还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成为二者之间的桥梁。学长的工作有的放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是学生工作体制的一大创新。
  三、“学长制”管理模式的实施办法
  1.制订完善的学长制管理条例。学长制作为探索性与辅助性的学生管理机制,制度的约束与保障是工作有效推行的前提和保证。应根据学生工作体系的特点,从学长的选拔、管理、考核、评定、推广等各个方面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学长的质量和数量,并从学长制工作的职责、任务、选拔聘任办法、培训机制、监督和管理机制、考核和奖惩机制等各方面作出严格的规定,在实践中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
  2.完善学长的选拔与聘任机制。学长实行院系内的聘任制,任聘期为2个学期,聘任对象为政治觉悟高、专业基础扎实、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具体程序可如下操作:每学年结束前一个月内,全院(系)根据专业情况公开招聘学长;高年级学生提交申请表并附班级意见;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对申报的学生进行公开答辩;以宿舍为单位,每间宿舍选聘学长1~2人;确定候选人并张榜公布以征求意见;给确定的学长颁发聘书,以示荣誉和责任。
  3.建立健全学长的培训机制。由于学长制工作涉及到生活、学习、心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被选上的学长必须参加相应的培训,使他们端正观念,树立信心,积极地去承担和完成这一任务,并明确自身的任务和职责。学长培训应采用全方位、分层次的方法,学校层面上,学生工作处(部)、教务处、团委、心理健康中心等职能部门应共同举办学长培训班,对学长进行相关培训。学院(系)层面上,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根据本学院(系)的工作具体安排和要求,对学长辅导员们作进一步的培训,让他们充分了解学校、学院的各项制度,以及在工作中涉及的内容、方法、态度等。以确保每位学长都能为新生提供正面、科学的引导和帮助。
  除了学校、学院(系)两个层面的培训和辅导,学校应选拔一批有经验的优秀学长为新上任的学长作为“智囊团”,当新的学长在生活、学习、心理方面遇到特殊新生时,可以向“智囊团”求助,使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减少挫折、增强信心,更快适应新的环境、更早确定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为今后的学生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培训内容上,应对学长的职责作出明确强调: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及时、准确地传达学校的各种针对新生的通知,配合完成事务性的新生工作;及时了解新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情况,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并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反馈;帮助新生解决各种困难,引导其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考察、选拔班干部,建立新生班组织,指导低年级学生开展班级工作等。
  4.学长工作的考核与奖惩。学长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不仅有相应的职责和任务,也必须有相应的待遇和奖惩,这就需要定期考核。考核工作应由学院完成,每月召开学长例会,了解学长工作情况,每学期对学长的工作进行考核,可由个人申报,学院推荐,学生工作处(部)考核,包括自我评价、学生投票、辅导员班主任评议、学院意见等指标,考核等级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可根据学长的工作业绩评选出“十佳学长”给予嘉奖,并根据学长考核等级评定参与相关的评优评奖、推优入党等工作。对责任心差、不能完成工作或违反学长管理条例的学长,由院(系)学生工作小组讨论并提出批评教育;对定期不整改的学长,实行解聘。
  四、“学长制”实施过程中待改善的问题
  1.加强对“学长制”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学长制”工作模式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广大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对学长们的工作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对学长“重使用轻培养”,在培训和引导工作上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做得不够;缺乏跟学长的沟通、对学长的鼓励和鞭策,使学长感到工作动力不足,信心不够;缺乏对学长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必须加强对学长制工作的重视并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都应参与到对学长的培训上来,利用自身优势和知识储备举办有关人际交往艺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角色转换处理及学长工作技巧等方面的讲座或交流会,帮助他们做好对新生的指导、帮扶工作。此外,辅导员、班主任需加强与学长的沟通和管理,成为学长的坚强后盾。
  2.加强对“学长”工作的跟进力度。学长大多是老生的优秀代表,大部分都能积极地完成任务,与新生建立起融洽、亲密、互相信任的关系,得到新生认可,并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指导、帮扶新生,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但少数学长由于自身原因,工作上虎头蛇尾,由积极变消极,而由于学长人数较多,学院对其工作的跟进力度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及时掌握学长情况。因此,学院(系)应加强对各阶段工作开展情况的管理和监督,学长负责人要定期检查和跟进“学长”工作。此外,在每月的学长工作交流会上,学院学生工作小组与学长应加强相互沟通交流,了解每个“学长”的工作频率、个人风格、工作方式,也可共同探讨问题,对日后工作提出改进建议,并在学期末考核结束后,针对新生具体问题及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召开总结会议,总结经验和教训。
  3.加强对学长工作的监督和考核。在学长制的实施过程中,少部分学长对学弟、学妹的帮助和引导不够不深入,呈现表面化倾向。由于学长都是高年级学生,在兼顾学长工作的同时,必须先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很多学长本身就是党员或学生干部,学生工作较多,因此有时候时候无暇顾及所帮扶的新生,无法主动与低年级学生深入交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学长由于顾及到自身工作考评等因素,在向辅导员班主任汇报工作时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对学长工作的监督和考核,规定学长必须定期向辅导员和班主任汇报新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每学期向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提交一份工作总结报告,学院学生工作小组需定期召集例会,听取学长的工作汇报和新生的反馈信息,再根据两方面信息对学长进行考核。对于工作出色、所带班级成效显著的学长给予物质精神双重奖励,对不负责任、不积极开展工作或有其他违反学长道德和纪律要求的,及时批评教育并解聘,也可采取末位淘汰制定期更换学长。
  4.避免“学长制”与团总支、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在工作中“两条线”。“学长制”作为学生管理的辅助办法,其实施应有助于学校以团总支、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为主线进行学生工作,而不是另砌炉灶。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平台,“学长制”和“团总支、学生会”之间不应该互相矛盾或冲突,应避免“两条线”的情况出现。因此,可以把学长制的管理机构直接纳入团总支、学生会,作为团总支、学生会的一个部门,有利于学长工作的上传下达、监督考核,推动学长工作的有效进行。
  学长制的实行对于学校管理、老生新生的健康成长及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该模式整合了高年级优秀学长资源,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7}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学长制管理模式还处在初步探索的时期,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各方面需要一起努力,加大对学长制的支持力度,并健全管理监督机制,使其不断完善,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添砖加瓦。
  
  注释:
  {1}俊凤,师会芳,王明旭.新形势下高校学长制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7(6)
  {2}罗媛媛.高校本科生学长制初探[J].高等函数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3}张永华,陈庆.实施学长辅导计划,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4}何雪华,张红.广州日报,2008.11.12
  {5}郝文清.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6}韦鸿真.用学长制辅助学生管理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5(3)
  {7}杨曼英.“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科学管理体系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8)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上海 200090)
  (责编:若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4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