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圆媛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现状的分析,认为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可以重点支持资源开发业、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境外投资。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产业选择基准 产业选择策略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090-02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它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加强。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之间货物、服务、资金、技术和市场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上述关系也在加强;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传递障碍在减少,互动性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对外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在各国之间的经济传递中的作用在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外贸易与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与衰退通过对外贸易与投资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波动也影响到发达国家。
2.随着全球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分工更加细化,分工的路径也随之发生重大调整。传统的国际分工不仅表现为垂直分工,而且表现为产业的梯度转移,发达国家将大量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当今的国际分工则是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向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立体发展的方向推进,也就是说,产业的国际转移将突破传统的模式,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也延伸到发达国家,基于此建立起全球性生产专业化与协作的国际分工体系。
3.在世界宏观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微观经济组织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驱动下,一些大企业摆脱母国市场的空间束缚,转向全球市场的价值定位,即通过创建一体化的、跨越国界的全球经营网络来提高其国际竞争地位。
(二)国内环境
1.生产相对过剩,贸易顺差持续增高。近年来,我国已告别商品短缺现象,市场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局面。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高,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额为319.84亿美元,2005年越过千亿大关,达到1018.8亿美元,2007年突破两千亿,达到2622亿美元,2008年是2955亿美元。自2005年以来,外贸顺差的激增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一个棘手问题。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出现的贸易失衡问题,是我国经济中诸多深层次矛盾在对外贸易领域作用的结果。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过剩是低水平的相对过剩,是产业结构变化滞后于需求结构变化造成的。改变这种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适当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向国外转移部分富余的生产能力,开拓国际投资的新领域。
2.贸易摩擦形势严峻。近年来涉及我国出口商品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2008年全球有21个国家对我国发起“两反一保”调查93起;2009年我国输美轮胎特别保障案、我国输欧铝合金车轮的反倾销调查、欧盟对我国输欧无缝钢管征收17.7%至39.2%的最终反倾销税、美国对我国无缝钢管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根据商务部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8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7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3起,特保9起)。据统计,1995-2008年间,WTO成员向我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调查超过800件。纷至沓来的贸易摩擦事件,不但直接导致贸易机会的损失,而且会对厂商和客户造成心理上的“恐慌”,从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3.资源严重短缺,能源危机出现。在一些工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同时,我国却存在着资源短缺问题。若用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国资源丰缺的标准,即资源种类的齐全程度、资源储量的充裕程度和资源品位的高低程度来衡量,我国属于资源种类比较齐全,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贫乏的国家,而且矿产资源品位低,如石油、木材、橡胶、铁和铜铁矿等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不少资源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很快,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为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其中:新增股本投资283.6亿美元,占50.7%;当期利润再投资98.9亿美元,占17.7% ;其他投资176.6亿美元,占31.6%。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年扩大,2002―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为65.7%。截至到2008年底,我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12000家,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1839.7 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0000亿美元。
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的情况为:商务服务业217.2亿美元,占38.8%;金融业140.5 亿美元,占25.1%,其中银行业132亿美元,占金融业的94%;批发和零售业65.1亿美元,占11.7%,即进出口贸易类的投资;采矿业58.2亿美元,占10.4%,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6.6亿美元,占4.8%,主要是水上运输业投资;制造业17.7亿美元,占3.2%,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和鞋帽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等;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3.1亿美元,占2.3%;建筑业7.3亿美元,占1.3%;房地产业3.4亿美元,占0.6%;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亿美元,占0.5%,主要是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投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7亿美元,占0.3%,主要是专业技术服务业的投资;农、林、牧、渔业1.7亿美元,占0.3%;其他行业3.6亿美元,占0.7%。
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其中:亚洲435.5亿美元,占77.9%;非洲54.9亿美元,占9.8%;拉丁美洲36.8亿美元,占6.6%;大洋洲19.5亿美元,占3.5%;欧洲8.8亿美元,占1.6%;北美洲3.6亿美元,占1.6%。从境内投资者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投资者占总数的42.7%;批发和零售业占28.2%;建筑业占4.8%;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占4.5%;采矿业占4.2%;农、林、牧、渔业占4.1%。
以上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了较快的发展,投资产业分布趋于广泛,结构也渐趋合理。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相比,我国仍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小;主要以资源开发行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缺乏对日益成为国际经济主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偏重对国内连锁效应弱的产业投资,而忽视对国内连锁效应强的产业投资;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偏多,而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服务性企业偏少,非贸易型投资集中于资源开发业和加工制造业。尽管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较大,但其中贸易型投资项目占据绝大比重。近年来,虽然技术密集型项目投资有所增长,但总体上讲,对外投资的企业中高科技企业的比率仍然很低,这不利于推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
现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既要遵循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规律,又必须从我国产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按照这一思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应考虑以下基准:
(一)产业组合区位比较优势基准
所谓产业的区位比较优势是指投资国与东道国同类产业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在产业选择的框架内,经济优势不是单个厂商优势,而是该产业内各厂商经济优势的集合,其本质是一种组合优势。产业内各优势企业的合理组合,是决定国际投资产业选择方向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首先取决于产业内优势企业的组合状况,只有集单个企业的分散优势为产业整体优势,才能不断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经济空间。
产业组合的区位比较优势并不一定是全球优势。实际上对外直接投资并不需要所谓的全球优势,而是需要相对于一定区位的,即母国相对于东道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区位比较优势是在一定的投资区位中产生的,产业选择是将区位选择包含在其中的,选择了不同的区位,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不同的产业。由此可见,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区位选择与投资者的比较优势密切相关,进行产业选择的同时,也选择了一定的区位,产业组合优势要以区位为基础。
(二)产业内垂直贸易量基准
产业内垂直贸易量是指某一产业内部以工程间分工为基础的贸易关系,即某一类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交易频度和交易数量。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母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是对母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技术发展的带动效应,这种带动效应的大小又取决于海外子公司与国内企业所发生的垂直贸易量。因此,产业内垂直贸易既有利于该产业组合优势的形成,又有利于产业优势的内部化。产业内垂直贸易量的实质在于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相关产业成长的带动效应,所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方向,应是对国内相关产业具有较强关联效应,即产业内垂直贸易量大的产业部门。
(三)结构高度化同质性基准
所谓结构高度化同质性,是指对外直接投资所形成的产业传导机制同母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趋势相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相对优势基准是为了发挥产业的“现有优势”,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同质性基准则力求培育产业的“潜在优势”。目前我国正加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当瞄准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直接助长作用的投资方向,服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故投资重心应在高新技术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技术紧密型产业。这既符合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又能有效实现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还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对外投资的非选择性所带来的效率损失。对于“非资本过剩型国际投资”来说,其投资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潜在的投资机会日益增加,这种机会成本还会上升。弥补这种机会成本的主要途径,便是在国际投资领域寻找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直接助长作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投资。
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策略
在全球化国际分工体系下,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时,应根据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结合世界产业结构变迁的趋势,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不断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业链环节迈进,在国际分工中使我国的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从而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一)资源开发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预防性产业
资源开发业应当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据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在产业分布方面,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由于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因此,资源开发业应是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点,而且国际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发展规律表明资源开发业是对外直接投资初期的重点投资行业,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型――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此外,针对我国资源缺乏的现实,进行资源开发型的跨国经营可以缓解我国资源的不足,相对提高我国资源拥有量。目前,我国已积极发展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非洲国家等资源较丰富国家的直接投资,例如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与澳大利亚合资开采铁矿,每年可运回近千万吨国内短缺的优质矿石。
(二)劳动密集型和成熟适用技术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产业
根据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可以将一些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在国内己失去比较优势、相对于其他国家仍处于相对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阶梯的国家,这将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50多年的建设,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虽然我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根据小规模技术理论,目前,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阶梯度较小,易于为它们所接受。所以,这些行业也应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产业转移。一方面,可以适时地转移国内过时或过剩的生产能力、实现产业国际转换、为国内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延长国内比较劣势产业的经济寿命、增加利润、为国内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三)服务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产业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服务业在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如今服务业己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在这种国际趋势下抓住向服务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契机,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从现状分析,虽然我国的服务业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存在着比较优势,例如在国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远洋运输服务、人造卫星发射服务,以及旅游服务方面具有比较大的优势。2007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06.43亿美元,同比增长35.5%;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67.67亿美元,同比增长25.9%;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完成营业额4.90亿美元,同比增长48.9%,三项合计完成营业额479.00亿美元,同比增长34.2%。截至2007年底,三项合计累计完成营业额2564.3亿美元。旅游业方面,2007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为419.19亿美元,位居亚洲第一。由此可见,我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旅游业等领域,它们应作为是我国现阶段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对象。
(四)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兴起,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由于我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产业结构的层次比较低,面临着借助对外投资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任务,因此,不可能盲目地要求高技术产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但应将其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竞争,科学技术己成为现代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因此,我国有必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学习型投资,即以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为目的向更高阶梯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王玉宝.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9(6)
3.黄顺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J].现代商业,2008(3)
4.周新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7(3)
5.胡美婷,冯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初步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07(5)
6.苏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策略选择[J].商业时代,2007(12)
7.王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价值工程,2006(6)
8.曹秋菊.论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J].金融理论研究,2006(3)
(作者单位: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
(责编:郑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4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