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亏损的内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晓丽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资企业覆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得会有制经济制度中的公有制成分有所下降,并为市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企业面对的风险也不仅仅是国内的政治、经济因素的风险,而是由开放的市场带来的世界性的各种政治、经济风险,如在次贷危机后就使得许多以出口为主导的企业面临亏损、破产。本文具体分析了企业亏损的内部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亏损 内因 对策
  
  一、企业亏损的内因分析
  
  亏损即“收不抵支”,指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后为负数,反映在会计科目上是“本年利润”的借方余额数。亏损是指企业由于内部或者外部原因发生了暂时性的经营困难,而不是指企业根据税法等法律法规为了逃、避税而粉饰报表,造成的亏损状态的假象。文中针对企业亏损的内因分析主要从人、物和企业制度三个因素人手,其中人指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物主要指企业产品。
  (一)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因素
  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有限,当企业的发展超过了原有的企业家能力。就会出现管理不善等各种经营性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从企业经营者角度分析,作为企业发展的决策者,是否能洞悉经济形势、规避风险对企业发展有长远影响,有战略目标的经营者会注重企业商业信誉和品牌的建设,而不会追求短期利润,而大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这方面的远见卓识,因而在企业内部会出现公款吃喝导致的招待费用过高、许多雇佣员工凭借裙带关系,在企业管理中不能实施有效的奖惩约束机制,导致推诿扯皮的现象,总体上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在员工方面。企业员工缺乏凝聚力,不积极主动为企业创造利润,并且把企业当成公共资产,巧立各种名目把企业资产占为己有,都导致了企业成本、费用开支过高,出现亏损的局面。
  (二)企业产品因素
  部分企业无法面对政策经济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己的名、优品牌,从而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争取市场份额的过程不是凭借技术和服务等优势,而是低价优势,当行业内的生产厂商过多,导致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出现时,企业就难免出现亏损的状态。同时部分企业不能认清市场及经济形势的变化,因循守旧,导致原本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被同行的技术进步抢走先机和市场份额。部分企业注重外延式的扩张,而不重视内涵式的增长,采取多元化的经营策略,产品种类众多,但是主营业务不突出,缺乏核心产品,因此这种多元化的经营策略也是失败的,当一个企业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产品时,其对于市场份额的占用就是不确定的,很容易由于政策、经济风险而导致企业亏损。更甚至某些中小企业之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对本企业员工的工薪榨取来获取低价优势取得市场份额也是不稳定。在现代社会中,产品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和服务的竞争。企业不加大对于产品的研发力度,更新技术设备,提高产品的售后服务水平,这些因素都将导致企业失去竞争力,面临亏损的局面。
  (三)企业制度因素
  针对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因素分析,不难发现许多企业在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虽然大部分企业都树立了长期的战略性目标,但是目标实用性不强,也无法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其次,对于企业决策者应对风险的能力来看,普遍缺乏风险预警指标和风险控制制度,不能针对经营性变化做出预算和风险控制。再次,对于员工的业务水平没有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缺乏对于员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和业务专业技能培训,不能针对其业务能力和实施合理的奖惩措施,从而使得企业产品销售盈利能力失去保障。最后,缺乏企业内部审计制度。针对企业盈利能力较差时的状况不能及时做出分析,对于重要经营的挪用公款等违规操作也不能做出监督和防范。制度上对于企业内部人员缺乏约束机制,会导致企业被自己的员工侵蚀掉,出现亏损、破产。
  
  二、改变企业亏损现状的治理对策
  
  通过对导致企业亏损的内部因素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许多隐性问题,即使部分监督激励机制已经设置。但是其效果仍不十分理想,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能提升,在经营状况恶化的情况下,出现亏损的局面。在治理企业亏损的对策方面,笔者主要通过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完善企业制度两个方面人手。
  (一)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企业若想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首先需要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随时洞察竞争对手的产品更新及技术改进。并通过对消费者产品需求的研究,及时更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使得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市场潜力。其次,要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质量是产品畅销的保证。企业应及时更新技术设备,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应该及时优化传统的工艺流程,延伸产品的链条,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只有产品能够通过国内或者国际的先进的技术认证,才能打造自己的品牌,当企业具有品牌优势时,就等于增加了无形资产,可以使得企业具有持续经营的能力,避免陷入破产的局面。最后,对于技术含量一般的产品、如日用产品及部分服务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是服务,对于不具有垄断优势的服务行业。若提供不周全的售后服务,则很难在行业内占有市场份额,最终只能导致企业亏损。
  (二)完善企业制度
  完善企业制度,目的在于加强运营管理。控制产品生产销售环节中出现的漏洞及过高的财务支出,使得投资小于产出,从而改变企业亏损的局面。
  1 加强企业内部绩效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绩效管理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素质,改变亏损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劳动纪律涣散、职工精神状态差、人心浮动、生产积极性低等现状,并利用KPI关键指标设定考核员工业绩的项目,并实施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于业绩较差的员工给予相应的惩罚,以激励其在质量生产环节严抓质量或者在销售环节增加销售收入,从而扩大企业收益,改变亏损状态。
  2 加强目标成本管理。企业在实施投资计划时,应做出合理的全面预算,同时对于企业产品的成本做出目标估算,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从原材料采购、半成品到产成品的生产过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目标成本为基准,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避免企业投入大量的设备资金,生产产品成本消耗巨大。而产品利润相对较低的亏损局面产生。同时对于生产中成本开支与企业的目标成本相差较大的环节,应及时查找原因,做好分析和反馈。并通过集体学习,使得各条生产线的员工都能注意到生产环节中,成本开支超标的原因,并能做出相应的防范。
  3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之所以会出现亏损,其中的经营管理体制肯定存在缺陷,因此应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会计控制和审计控制。加强企业的会计控制目的在于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制度监督意识,避免会计作假现象,同时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会对单位内部的其他员工的行为具有约束机制,能够有效的找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偏高的原因,并进行及时的控制。同时还能够激励财务人员利用该期的企业亏损进行确认及弥补减少下期税收:对于会计行为的日常监督,避免会计人员监守自盗及于管理层串谋挪用公款等现象产生,企业应设置独立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及其会计人员对于成本、费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从而保证企业的收益,改变亏损的局面。
  4 管理层收购。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企业的经营决策往往集一家之言,而由于经营者决策失误导致企业处于亏损局面的形式下,可以由具有领导能力的管理层进行收购,本质上是通过改变股权结构,更换企业的决策者。通常管理层具有对企业深入的认识,对深刻认识和分析企业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该行业的发展前景也有独到的见解,管理层收购可以使得企业能够迅速找到新的投资方向,扭亏为盈。
  
  三、结论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企业单纯依靠中国的物理资源优势和廉价劳动力,已不能取得长久的市场份额和持久经营的能力。本文从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企业产品和企业制度三个因素人手,具体分析了导致企业亏损的内部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和完善企业制度两项建议,旨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变企业亏损局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1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