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国雄
公司治理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治理无论是欧美模式,还是德国和日本模式,都存在其优点与弱点,每一种模式又都在运作进程中不断地完善。美国安然等一系列大公司所出现的问题,反映了欧美公司治理的缺陷;日本前几年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反映出日本一些大公司、银行在公司治理上存在弱点。所以,在借鉴国外公司治理中的经验和教训时,不论我们的公司治理与国外先进的公司治理相比有多少差距,关键还是要结合中国的情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把公司治理好。只有公司治理相对完善了,才能达到神似。这应当是我们衡量公司治理是否完善的基本标准。那么,怎样才算治理好了呢?如何衡量公司治理是完善的?这里面有没有标准?这是目前我们需要研究的。
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公司治理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公司价值的提升,而且是能够可持续提升。只有这样投资者才能够获得可持续增长的投资回报。这样的公司治理才能称得上是完善的、是有效率的。如果公司的价值、股东的回报总是处于波动状态,上下起伏很大,那么这种公司的治理可能就不够完善。因此评价公司治理是否完善的标准主要是看结果。在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上,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完善公司治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公司都要采取同一种公司治理模式,对于不同的公司来说关键是要寻找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式,并积极借鉴中外各个方面的经验,使得该公司治理模式能够对自身的经营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司治理也是一家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完善的公司治理才有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也应该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不断完善其公司治理,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最佳公司治理模式。
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商业银行是一个风险行业,也是竞争性的行业,其核心竞争力集中反映在对于风险的掌控能力上。判断一家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同样要看它是否能够可持续地提升公司的价值,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治理完善的银行,就可能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同样,反过来说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银行,通常都会有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作支撑。一个缺乏竞争力的银行,其公司治理可能是不完善的,其风险管理也必定是低水平的。
事实上,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内在的联系。公司治理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有效提升风险管理的制度性保证。各个方面的风险都会影响公司的价值,很多公司的丑闻,既反映出了其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也说明其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可以说公司治理结构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基础平台,公司治理机制是风险管理最基本的机制,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主要是提高风险掌控能力,研究银行的公司治理,必须要研究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和目标。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风险战略及其目标不清晰,通常只在具体的风险问题上有一些考虑和安排,在战略层面上考虑尚不透彻。
首先,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流程的效率、信息透明度等,都是公司治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司治理是否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上述一系列涉及风险管理的状况和水平。目前一些银行公司治理的主体架构大都是按照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原则搭建起来的,就此而言,完善公司治理本身也是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如果要将公司治理架构中的各个部分与银行风险管理关系进行对应的话,就可以看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外部审计都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负有责任,并且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说来,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并通过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进行监督;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风险管理制度;监事会、外部审计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并以此推进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
其二,风险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制衡和效率,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制衡与效率。究竟如何制衡,能否实现有效率的制衡?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模式都出现过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制衡出了问题。欧美模式客观上导致少数人控制公司,日本模式中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彻底,这反映出公司治理中缺少制衡,所以出现了风险。当然,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如果制约过多的话,也会影响效率。如果董事会整天开会研究具体的风险问题,会降低它的运作效率,因此要把握一个合理的度,这既是公司治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风险管理需要把握的基点。
其三,风险管理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直接关系到人的问题,如果激励不到位,很难吸引和稳定人才。在经济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的情况下,人员管理也日益成为公司治理中的一个关键点。风险管理架构再好,没有人去执行或执行不力同样发挥不了作用。而人才的吸引和稳定需要靠激励与约束机制来实现。如果一家银行能够集聚一批一流的风险专家,那么它的风险掌控能力就一定比较强,公司价值也一定会不断得到提升。需要强调的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是构建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使银行所有员工都树立风险意识。只有员工对风险管理达成共识,才能培养一批亲历亲为的风险管理专家,形成银行最基本的核心竞争力。
以上几个方面可以大致看出银行的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评价公司治理
既然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关系密切,那么我们也可以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评价一家银行的公司治理,当然评价公司治理不仅限于此,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和角度。
对于一家银行来说,信贷资产是不是越多越好?从我国银行目前的盈利结构来看,贷款仍是收益较高的一项业务,在这种盈利结构下,商业银行为提高收益所采取的措施,首当其冲就是增加贷款,以便满足投资者对回报的要求。对商业银行来说,要做大信贷业务规模相对比较容易,但要做精业务,即风险小、收益大却不容易。能否做精信贷业务的关键是看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而决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就是公司治理是否完善。做精业务是由银行的风险战略、风险偏好决定的,而风险战略、风险偏好的确定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机制直接相关。如果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或者是在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下,银行很容易形成短期行为,这势必影响公司价值可持续的提升。
考察国外一些主要的银行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我们发现虽然银行之间的差异较大,但基本上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都低于60%。例如德意志银行,其信贷比重以前很高,为了能在激烈竞争中提升公司价值和股东回报,在近20年中进行了业务的战略转型,风险大的信贷资产迅速减少,转向投资银行业务,目前其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仅为15%左右。又如在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风波后,花旗银行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逐步调低了信贷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例。总体而言,就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看,信贷资产尤其是公司类信贷资产的比重在逐步降低,原因就是信贷资产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诸多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因素通常会大大超出银行日常经营对风险的掌控能力。比如在经济处于上升的周期时,信贷风险就表现的不那么明显,但在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的时候,信贷风险的问题就比较突出了。如何保证收益的长期稳定增长,使公司价值不断得到提升,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深刻反映出银行公司治理完善的重要。
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公路、电力、房地产、城建这几个行业的贷款都比较多,结构和投向大体差不多。因为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尽管有关部门风险提示不断,这几个行业表现出来的现实风险并不明显。对此我们做过相关的情景分析,以GDP增速10%为基础测算,如果增速下降到9%,这几个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将会出现下降趋势,假如GDP只增长7%,那么房地产业的贷款质量将会下降2.5个百分点,公路行业的信贷质量将下降1个点,电力行业下降0.6个点,城建业下降0.7个点。如果经济增长率为4%,问题就更严重了,房地产资产质量将下降近8个点,公路将下降近6个点,电力4个点,城建6~7个点。因此在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银行在这几个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就会出现问题,公司价值也会受到影响。从对经济波动的敏感度看,房地产业对经济的敏感度最高,其次是公路和电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握在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时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关键要看银行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实际上这也反映了一家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从银行贷款来看,就是如何选择信贷资产结构的问题,这里还涉及长期收益和短期回报的协调问题。银行怎么进行决策,风险战略、风险偏好怎么确定,这个决策机制是要由公司治理来解决。如果仅仅考虑眼前,那么信贷应当多放一点,以保证当期有较高的收益和回报,但如考虑长期可持续的稳定收益,应该降低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当中的比重。只有这样,银行才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防范和控制经济发生波动的冲击。所以风险的战略和偏好实际上是检验公司治理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国家在提高利率时存款利率的幅度要高于贷款利率,导致银行利差在缩小,一些优质客户的对价能力不断增强,要求利率下浮,甚至其他一些更高的要求,已经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收益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与此相对应的银行贷款的风险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其不确定性甚至更高了,特别是最近国家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进行的调控,可能对银行信贷带来新的挑战。原来一些资产质量比较好和收益比较高、贷款比较多的行业,会受到调控的影响而威胁到银行贷款的质量。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金融产品也日益增多,大客户融资渠道也呈现多元化,他们趋向于选择一些更低廉的融资方式,而需要从银行取得融资的小客户风险又很大,加上利率市场化的压力,从长期来看,银行的贷款风险增大,盈利收窄。这些新的挑战,需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来评价和决策银行的信贷风险战略。德意志银行在确定转型目标以后,坚定不移地在业务结构和人员结构上做了大量的转型工作,通过20年的努力,他们的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尽管这是一个个案,但是从趋势来看,银行业务能否适时转型,也在考验我们的公司治理。实施转型需要花费成本,但若能争取后续更大的可持续回报就是值得的。为此在公司治理中银行应确定科学的风险战略和最佳信贷规模,使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以便得到最大的可持续回报。当前在国际国内环境相对较为有利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快完善公司治理,加强风险战略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战略性风险,获取更优的资产质量、更好的经营效益。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9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