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绩效导向的高校财务管理控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界新
[摘要]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绩效是财务管理追求的目标。文章指出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以绩效为主线,构建绩效财务管理控制的思路。
[关键词]财务管理;绩效;控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高校独立法人地位得以强化,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不但要满足市场需求。发挥社会效益,还要克服“财、物”资源短缺的困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为高校特色办学、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既是主管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财务管理控制的责任。
一、高校财务管理控制体系现状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绩效管理理念获得普遍接受,但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向新时期财务管理过渡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财务管理目标简单
当前,有些高校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争取经费和收支核算上,财务管理目标仅局限在规范会计行为,完成日常经费支出的核算,保证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工作流程侧重事后监督和会计信息反映,忽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的财务分析、效益考核。特别是对财务绩效的受托责任,如学校融资筹资能力测算、经济效益分析、办学成本控制,以及如何根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经济预测等方面。尤显不足。
(二)预算管理薄弱
预算反映着学校事业发展的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部门预算和内部预算两张皮、编制预算与执行预算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预算项目简单粗糙,预算支出缺乏科学的定额和标准。编制过程不透明等造成了部门预算不准确、内容不全面。无法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在预算执行上,随意开口子、批条子,预算变更频繁,执行刚性不强,更有甚者是预算编制滞后,预算指标下达较晚,失去了预算事前和事中控制的作用;预算执行分析不够详实,缺少刚性考核依据和考核措施。此外。高校部门预算对“债务预算”的管理缺失,导致目前高校债务过度膨胀;缺少长期预算的编制,导致投资的盲目和短期行为。
(三)高校财务会计制度不完善
目前,高校会计制度是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会计核算信息分类与管理需求不相适应;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计算损益,致使财务管理难以体现综合效益,弱化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功能。同时,建立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财务报告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信息系统,集中关注与预算执行相关的现金流信息,而与预算收支没有直接联系的非财务信息,特别是财务受托责任所涉及的业绩、效果、成本等没有有效披露,难以完成对绩效及受托责任进行系统的确认、评价、分析。
(四)财务管理模式和手段落后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还处于相对传统分散的管理模式下,大部分高校未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导致财务、资产、人力资源等不同部门之间形成各个信息“孤岛”。财务资料相对割裂,信息反馈迟缓,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无法保证,工作难以进行有效协同,财务控制措施也难以有效落实。
(五)财务管理的执行力缺乏有效监督
执行力缺失是高校最大的黑洞。近年来,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对财务制度执行效果参差不齐,许多部门只想花钱,不想节流;只顾花钱,不问效益;只重购置,不重管理;只反映支出,不反映存量及其质量状况;只注重预算的安排和经费的追加以及占有、使用和处置资产,而不重视现有资产的合理使用和管理等现象依然存在。
二、高校绩效和高校财务管理
绩效是融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于一体的管理模式。高校作为公共资源,与私人资本追求诸如利润最大化、市场占有率等可以明确量化的绩效不同,依据教育活动的服务性特点。其绩效具有目标多重性等显著的特征。首先,公共教育支出的效益是通过教育活动得到的结果,一般表现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影响,是一种教育的外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说是外部结果绩效;其次,公共教育支出的效率是为实现教育的外部结果绩效,而着力于对教育资源的使用、配置和管理,从而达到教育活动的最优效率。由于这些效率的实现基本上均发生在教育系统的内部管理过程中,因而可以说是公共教育支出的内部过程绩效。最后,公共教育支出的经济性主要是通过以最经济的方式来实现既定结果,表现在外部结果绩效(效益)一定、内部管理过程绩效(效率)越高。这三者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综合反映高校管理在效率、效益和经济三方面的内涵。
Steven A Finkler(2001)在《财务管理――公共、医疗卫生和非盈利性机构组织》中指出:公共服务的潜在动机在财务管理领域创造了许多特殊的环境,既然公共服务提供者缺少所有者监管来确保利润最大化,就必须引入其他机制、工具、模式来衡量和报告公共服务的实现程度,保证机构组织的目标实现,而财务管理控制系统可以帮助管理者执行计划、监管资源、评价业绩。以确保对计划执行中的差异进行预警并采取正确的行动。高校是非盈利公共部门。其财务管理应服从于“为实现组织目标而确保资源使用、分配具有效果和有效率的过程”的目标。鉴于公共教育支出的绩效特征,高校财务管理的维度既应包括对过程和产出的统计描述,更涵盖了对投入资源的价值判断,亦即通过财务管理控制,保持资源和责任的平衡,实现资源和绩效长期可持续相平衡的能力。
三、绩效导向下高校财务管理控制的分析
构建绩效导向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控制系统,就是要建立基于高校绩效内涵和教育支出过程特性的考评体系,从管理过程、产出效果来架构反映资源使用效率(如人力资源利用率、物力资源利用率)、配置结构(如经费结构、资源配置结构)和管理效率的过程绩效类指标体系。以及反映教育活动直接产出结果(如毕业生数)、产出效率(如万元财政投入培养学生数)和产出质量(如就业率)的效益指标体系,通过着力优化内部过程绩效实现的途径,实现将高校资源从“投入控制”到“产出控制”、“规则导向”到“结果导向”、从“分散控制”到“系统控制”转变,把握财务管理控制的核心,构建与绩效导向相适应的财务控制框架,从而推动财务管理理性化、信息化、精细化和绩效化。
(一)拓展财务管理控制的目标
高校是非营利组织,按照新公共管理思路,“社会利益最大化”是其财务管理目标。因此,高校财务管理要转变观念。使财务行为从基于履行赋予的责任出发,不仅要依法履行筹集和使用资金。保全公共财产,向社会公众提供相关财务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等财务受托责任,而且要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高校经济管理领域,以企业家精神。借鉴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强化财务管理控制,使财务管理从程序驱动型、规则导向型控制向任务驱动型、绩效导向型控制转变。
(二)把握财务管理控制的核心
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以预算制度为基础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决定了高校财务管理控制应以预算控制为基本着力点。一般来说,缺失统一、量化、直观的绩效衡量指标和绩效导向下的内在责任约束机制,是财务控制松弛、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绩效导向下的财务管理控制就是要建立基于对资源投入―配置―使用―产出(结果)的绩效预算控制,采取全局性战略,通盘考虑总额控制、资源配置、资源使用、绩效评价四个核心内容的逻辑关系。通过细化预算编制,明确预算支出的方向、用途和绩效目标,突出预算的业务性和绩效性;强化在申请、批复、执行三大关键环节中的多重审核。增强预算执行的目的性和效益性;通过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界定、测量和评估绩效目标,并将优化控制贯穿到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从而整体协调地推进财务管理控制水平的提高。
(三)集成财务管理控制综合体系
财务管理控制实际上是一套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综合性控制体系,涉及到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而绩效目标、责任体系、运行机制、绩效评估和绩效提升是绩效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陈文清,2009),也是财务管理控制的实践环节。因此,借鉴ERP管理中“集成管理和综合控制”的思想,重视组成业务流程的基本要素、耗费资源的现实载体、引发成本和驱动价值的根本动因,摒弃对单维的资金流进行闻接控制、粗放控制的做法,将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数据(如财务数据、资产数据、预算数据和绩效指标等)自动集成到综合性平台上,实现对内部的业务流、财务流的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立体的直接控制、精细控制和集成控制,改变财务、业务相互隔离的“孤岛”式处理模式,促使财务管理系统成为无缝联接、高度集成的综合整体。实现业务、财务的自动流转、协同处理以及远程传输。同时,优化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将事前的战略规划和决策建立在全部信息的基础上,实现业务、财务和信息处理融为一体,使事中控制具有高度灵活性、实时性和自动化,也使每项资源的配置和每笔支出明细与产出绩效直接挂钩。实现财务控制动态优化,形成绩效目标―绩效管理―绩效评价和报告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强高校经济活动的绩效性、责任性、透明度和持续运营能力。
(四)完善高校会计制度
美国州和地方政府预算顾问委员会(NACSLB)在《值得推荐的预算实践:改进的州和地方政府预算的框架》中表明,建立良好的支出管理控制和明确受托责任是现代政府财务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而绩效性受托责任的核心是履行受托责任取得的业绩与其所消耗资源的配比情况。西方国家绩效管理的实践证明:成本核算、权责发生制、绩效财务报告等制度是绩效管理实现的基础,也是发挥财务管理控制系统作用的保障。因此,构建绩效导向下的财务管理控制必须建立成本会计系统,完善高校成本核算制度。对履责所耗费的资源进行归集、分摊与核算,为绩效预算拨款、成本管理与控制、绩效评价等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采取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策略,逐步过渡到权责发生制,在全面受托责任基础上实施财务管理,真正以竞争性方法去实现绩效目标的最大化。建立能够完整反映学校财务活动、财务状况、资金使用及财务受托责任履行的综合财务报告,全面反映和解脱公共受托责任,揭示高校内在的财务管理能力。
(五)强化财务管理控制监督体系
首先,建立财务控制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内审机构对经济活动进行再监督的作用,定期对控制制度、控制流程及经济效率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其次,建立高校外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形成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的有机结合监督机制,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财务控制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保证学校各项经济活动有序、规范和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吴克昌,等政府绩效管理:体系与战略[J].中国行政管理,2007(11)
[2]李建发,等.公共财务管理与政府财务报告改革[J].会计研究。2004(9)
[3]陈文清,等.关于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基本框架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9(9).
[4]张界新.完善部门绩效预算实施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09(6).
[5]张宇蕊.新型政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路径[J].求索,2008(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697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