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企业集团财务控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卫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本经营和资本扩张的不断深化,企业集团已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与组织体制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高级组织形式之一,是以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型企业为核心,通过资本、契约、产品、技术等不同的利益关系,将一定数量的受核心企业不同程度控制和影响的法人企业联合起来,组成的一个具有共同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的多级法人结构的经济联合体。由于企业集团的组建模式和组织形式的不同,使得其集团财务管理的主体变得复杂化。财务管理贯穿了企业整个运营流程,在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控制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控制又是集团控制的基本手段。因此,正确理解并处理好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问题,加强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研究,是当前企业集团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目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方面反映的问题
1、企业集团治理结构欠规范,所有权缺位。目前,企业集团大多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必要的法人治理机构,但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加之企业发展时期各项配套措施的不健全以及各种利益主体的相悖,有的企业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在财务方面名义上是分开的,但实际上还是一家,从产权上根本分不清资产和债权的归属。在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中,企业集团公司把子公司当成没有成本的提款机,使得企业集团公司在行使财务控制权时,免不了会发生矛盾。同时,目前我国一些国有企业集团大都是靠行政命令组建的,由于他们不是自发形成投资与被投资关系,且股权结构单一,有的虚假投资导致产权控制不到位,管理软化。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不完善,财务政策缺乏一体性,各成员单位逆向选择严重。企业集团规模巨大、管理层次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需要完善的控制体系和政策。而目前一些企业集团公司本身没有建立起贯通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体系,缺乏全过程的财务控制,监管不到位,监督力度不足,更为严重的是企业集团内部形成了多级投资中心和日益被扭曲的利益主体,企业集团公司丧失了集中配置资源的能力。
3、机构庞大,职责不清,管理链条过长。一些企业集团是内部多级法人制,依据计划行政体制设置机构,施行多层级管理控制,职能机构间职责不清,管理链条过长,财务控制成本高,控制应变能力差。
4、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子公司缺乏活力,经营者积极性不高。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充分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完善财务控制的必要手段。但我国企业集团,产权结构和资本结构单一,企业集团公司多数是国有独资公司,子公司多数是被100%控股或绝对控股,由于历史或法规的限制,未形成完善的股权激励和约束机制,经营者的利益未能与子公司及员工利益真正结合起来,未能与企业经济效益真正挂起钩来,子公司缺乏活力,从而影响了其才能的真正发挥。
5、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乏力,财务事后控制走形式。目前,相当多的企业集团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事前预算无从谈起。企业集团虽有了预算制度,但没有将其作为企业集团生产经营管理的依据,形同虚设。还有一部分企业集团预算不科学,缺乏严密的计量标准和考核依据,成本费用控制乏力。许多集团公司在事前决策形成之后,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往往只立足制订出全年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目标利润等几个总括性指标,没有与日常事中控制相结合,进一步编制出据以进行控制管理的月份、季度、年度财务预算。有的企业集团事后审计监督走过场,缺乏可行的考核办法,账面利润看似不少,但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不良资产有增无减,资金运作困难。
6、企业集团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由于企业集团内部各子公司都设有自己的财会机构且都开有银行账户,各自占用一定数量的闲散资金,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企业集团中资金的分散、沉淀与闲置,加剧了企业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与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造成一方面大量资金闲置、沉淀,另一方却忙于筹集急需的小额资金,调剂给资金短缺的子公司。致使银行贷款余额居高不下,财务费用有增无减,资金整体利用效率低下。甚至有的企业集团资金流向与财务控制完全脱节,出现资金“体外循环”现象。
7、投资失控,投资效益差。目前,我国各企业集团的子公司大多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对于项目投资具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而子公司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企业集团整体利益,对部分投资项目不进行科学论证和合理评价,投资项目效益不佳。
8、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不明确,财务控制协同效应差,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大多数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搞的是多元化的战略,把多元化看成是分散风险,提高竞争力的最有效战略。但企业集团在搞多元化战略的同时,忘记了自身的专业化优势,导致投资分散,各子公司的产品互不相连,各自为战,使企业集团公司失去了协同效应,丧失了规模效益。
9、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制度行为短期化。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行为短期化,甚至朝令夕改,导致子公司无所适从,对企业集团失去信心,母公司也丧失了威信。
10、管理方法陈旧,手段滞后,信息缺乏准确性。许多企业集团的各子公司,还是沿用过去的靠上报财务报表和口头汇报的方式,来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会计核算随意性大,财务会计信息容易失真,集团公司很难及时了解掌握各子公司的财务动态,信息滞后、效率低下,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无法有效预见和控制,难于进行准确的决策。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
1、企业集团追求多重目标,导致财务控制弱化。国有企业的目标并非仅仅是利润最大化,同时兼有政府的职能,如扩大就业和政治稳定等。另外,从控制和控制权收益的角度分析,企业集团领导人一般喜欢把企业做大,而非作强。同时,在企业集团各层级高级管理人员中,有着通过扩大公司规模提高自身地位和收入的动机。
2、“人治”的成分多,“法治”的成份少。组织冲突导致财务失控这一问题的表面是企业领导力的衰弱,实质上是企业管理阶层合法性的衰弱。同时,目前优秀人才在企业集团中的业绩和贡献,往往难以被公正的评价,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在制度体系内公平地解决回报问题。
3、管理能力滞后于企业集团发展,整体财务战略得不到认同。根据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在做大规模的同时,管理能力一般会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同时,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至企业集团,企业内部开始争夺权力或内耗,整体财务战略得不到各子公司认同。
4、虚假关联交易。企业集团公司存在着大量关联交易,甚至有的是虚假的关联交易,为财务失控提供了便利。
三、明确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基本思路
1、清晰产权关系。产权关系是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母子公司之间只有存在真实的投资与被投资关系,才能形成真正经济意义上的企业集团。
2、明确权责。集团内部的各个机构都要建立完善的责任制。每个机构都应是一个责任中心,或为投资中心,或为利润中心,或为成本费用中心,各负其责,各伺其职。这种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可充分调动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企业可根据市场的变化,自行调整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可提高管理效率。使管理形式由垂直多级式向扁平式发展,解决管理机构庞大、管理链条长、管理效率低的现状。
3、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充分认识市场规律,遵循市场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企业。
四、完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
1、财务控制要以人为本。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要和文化控制相结合,要树立现代财务意识和理念,统一企业的价值取向,建立规范的财务控制体制,走上持续做大做强的道路。
2、进行股本结构控制。集团公司可根据各子公司的生产产品、经营领域以及对集团公司的重要程度,决定其投入到各子公司的股本比例。对集团有重要影响的子公司可考虑全资控制;而关联程度相对低一些的子公司可考虑控股。控股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控股,另一种是相对控股。母公司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力来通盘考虑其投入到下属公司的整个投资额以及投资的分散程度。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企业集团治理机制,通过派驻董事、监事参与下属成员企业的决策与监督,强化董事会的决策职能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健立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一致的投资管理模式,加强内部控制。
4、加强风险评估及控制手段。由于经营规模大,经营产品和主体多元,企业集团应形成统一的控制模式或控制手段,建立统一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企业集团内部控制。
5、完善各项指标考核体系。集团公司可参照子公司的历年盈利水平,结合子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子公司比较合理的投资回报率,核定各子公司的利润指标,促使各子公司在资产保值的前提下,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同时,应将子公司所获利润要按一定的投资比例返回母公司,以满足集团公司长远发展的需要。完善各项财务指标执行情况的指标管理体系,使考核和监督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和科学化。其主要指标包括:现金比率、经营净现金比率、流动比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等。
6、财务控制的长期制度化。在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制度优化中需要一个长期博弈过程,变短期的企业集团行为为长期的企业集团行为,营造一个长期的行为环境,消除企业集团内部冲突的因素,加强企业集团内部合作与协调,减少财务政策运行的过程中与目标的偏差,降低财务失真的频率与幅度,进一步提高企业集团行为的效率。
7、加快信息与沟通平台建设。引用先进的信息控制系统,统一企业集团信息系统,消除信息障碍和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解决企业集团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阻塞和信息不对称现象,减少实施内部控制障碍。
8、健全内部监督机制。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完善内部监控制度体系,公司领导层要提高对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性认识,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加大内部审计对公司管理者的内部监督作用,增强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铁路建设办公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87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