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游 春

  摘要:对于我国来说,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际上已实施货币国际化国家的先进经验,以探索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优路径与模式选择。本文通过对美元、日元、欧元等货币国际化实践的介绍与分析评价,得出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启示,并总结出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完善国内金融体系等四个方面来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6-0040-06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随着本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的扩展,在本币职能基础上,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境外货币自由兑换等方式流出国境,在境外逐步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从而由国家货币走向区域货币、再走向世界货币的过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中,货币国际化是指某国货币越过本国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交易和流通,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
  国际货币是货币国际化动态运动的结果,货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是形成国际货币。因此,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也是国际货币的形成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持续稳定,使得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增强,人民币已经走出国门,迈向货币国际化的新征程。但要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还有许多条件不具备。因此,我们必须总结其他国家货币国际化过程的先进经验,以便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加以借鉴。
  
  一、发达国家货币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一)美元的国际化进程
  美元的国际化进程始于二战期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欧洲大陆动荡不安,人们对欧洲经济失去信心,转而将资金投向美国。美国获得了急需的资金和技术,经济得以高速发展,成为当时最具潜力的市场和项目投资目的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发战争财,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开始准备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二战结束后,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经济遭受战争重创,实力大为削弱;而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1941年到1945年,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47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当时世界黄金储备的59%。这为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
  当时英国在货币金融领域里还拥有一定的实力,英镑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国际贸易40%左右是用英镑结算,特惠制与英镑区依旧存在,英国在世界上还保持着相当重要的地位。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出建立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计划。“怀特计划”是从当时美国拥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出发,强调黄金的作用,并竭力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以便于美国对外进行贸易扩张和资本输出。它主张在战后设立一个国际稳定基金组织,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价。基金组织的任务主要是稳定汇率,实际上这是为美国输出过剩资本、控制和掠夺其他国家服务的[2]。
  同时,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从英国利益出发,提出了另外一套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计划。“凯恩斯计划”是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的困境出发,尽力贬低黄金作用,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中央银行,称“国际清算联盟”,各国的债权、债务通过它的存款帐户转帐进行清算。两个方案反映了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权的目的。从1943年9月到1944年4月,美、英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国际货币计划问题上展开了激烈争论。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1]。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二是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使得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成为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由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契机,美元早在1944年以前就达到了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布雷顿森林体系只是对美元已有的国际地位进行法律上的追认。美元对国际社会更深远的影响是通过此后以各种名义向全球进行的资本输出形成的。所以,以资本输出深化其国际化程度是美元国际化的重要特征。
  (二)日元的国际化进程
  日元国际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开始浮动,为了应对日元对美元升值造成对日本企业出口的压力,日本鼓励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使用日元计值。但是,鼓励日元在贸易中使用,完全出自于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需要,这个时期的日本政府并没有正式提出日元“国际化”口号。当时日本对金融领域的管制还相当严格,担心日元国际化会使资金大量外流,对日本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对日元国际化实际上是持消极态度。
  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开始积极推进日元国际化。1980年日本修改了外汇与外贸法,原则上取消了外汇管制,日元实现了自由兑换。1983年10月,日本大藏省正式提出“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应对日元国际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问题进行不懈的努力”,并与美国合作成立了专门的日元――美元委员会,对日元国际化问题进行研究。1985年,对日本大藏省负责的“外汇和其他交易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日元国际化”的报告,对日元国际化所需要的环境提出了建议。随后,日本迅速放松了对欧洲日元贷款和欧洲日元债券的有关限制,并于1986年5月设立了离岸金融市场,日本对居民和非居民原有的资本流动限制措施也迅速地被取消。到1990年,在日本进出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14.5%和37.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12.1和8.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也升至8.0%,日元终于成为多元化储备货币中仅次于美元、马克的国际货币[3]。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9年欧元启动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日元国际化。1997年12月,在美日21世纪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美日21世纪委员会关于东亚金融形势的声明》,指出应推进日元成为一种储备货币及其交易手段的国际化。1998年4月,日本正式施行新的外汇法,取消了外汇交易的限制,真正实现了日元的完全自由兑换,这对提高日元的国际地位和实现日元国际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8年5月,原大藏大臣松永光在加拿大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上发表了推进日元国际化的演讲,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1998年12月,大藏省发表“日元国际化推进策”,决定从1999年4月起,日本对短期政府债券实行公开招标,并对投资者的利息免征源泉税。1999年4月,大藏省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日元国际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与日本的对应》,强调推进日元国际化是当下的课题。1999年4月,日本大藏省通过了日本银行界和企业界两个权威机构团体―全国银行协会和经济团体联合会,向日本金融界和企业界提出了要求,改变过分依赖美元进行结算的状况,研究更多使用日元作为国际结算手段的具体促进措施。

  但是,日元国际化的进程也是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10余年长期萧条的转折过程。随着20世纪9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停滞和和萧条期,日元国际化原有的成果也开始萎缩,日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实际上是相对下降了。虽然作为国际货币,但是到2009年也没有一个国家的货币与日元挂钩或钉住日元。日元在贸易中的使用也只是与日本的进出口相关,其在日本进口中的比重20世纪9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相比只是略有上升,由1990年的14.5%上升为18.9%;在出口中比重反而略有下降,由1990年的37.5%降至1997年的35.8%。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日元的交易规模占所有外汇交易规模的比重1992年时为11.5%,到1998年反而下降为10.5%;日元在外汇储备中占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8%下降至1997年的4.7%。
  (三)欧元的国际化进程
  欧元的问世是当今世界经济史上首次出现区域集团整体放弃国家货币主权,通过统一货币结成货币结盟的尝试。1967年德国制定了《促进稳定与增长法》,将汇率稳定关系作为重要目标,制定了价格水平稳定、适度的增长率、国际收支平衡和高就业目标。1979年形成了欧洲货币体系,成为以马克为稳定锚的“马克区”。
  在经过结盟与合作,有调节的固定汇率制等多种方式的尝试后,欧盟国家认为建立共同的货币是欧洲实现金融稳定的途径,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举措。自1992年签订《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到1994年1月进入货币联盟第二阶段,再到1999年1月1日欧元的问世,欧洲的货币经济一体化取得了重大进展。《马斯特利赫特条约》规定经济趋同标准,制定了一个稳定政策目标的四大框架:即持续增长、高就业、提高生活水平及社会保障和保护环境义务的趋同目标。在构建欧洲央行的过程中,主张欧洲银行体系需要将币值稳定作为首要目标独立于政府。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浮动汇率取代固定汇率,国际金融体系出现了三级体系――美元、马克和日元过渡的趋势。1999年欧元启动后,欧元区加大了货币国际化的步伐。具体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增加国际贸易中欧元结算的比重。欧元启动后欧洲的跨国公司立即以欧元结算,跨出欧洲的兼并和收购则多以欧元结算;美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占到15%,亚洲对欧元区的出口占到10%,他们大部分同欧元区的贸易都将以欧元结算;中东欧和地中海国家已经准备将欧元作为结算货币。
  2.增强欧元的国际投资货币的地位。在欧元酝酿阶段,欧洲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有价证券投资中的比重明显增加。欧元启动后,更加快了这一趋势,欧洲金融界推出欧洲八大金融证券市场联合的举措。货币联盟极力保持欧元币值的稳定与经济增长的趋势,以使欧盟以外的跨国证券交易在预期内能够以欧元进行。
  3.完善欧洲金融市场。欧元启动后,欧洲债券市场改进了交易体系和融资方式,效率和透明度均有提高;股票市场和商业银行通过联合、兼并和收购实现了结构调整。一方面通过更新基础设施,欧元区建立了由先进电子技术装备的一体化的转帐支付体系,以此将各国的支付体系连成一个跨国界的支付平台,日成交量约3500亿欧元;另一方面,进行股票市场的合并,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向,使其从传统的结算信贷业务转为投资银行的经营范围,加快兼并收购,形成银行、保险公司和股票市场相互参股的综合经营的发展格局,使得欧元区金融市场中股票市场规模与美国差距有所减少。
  欧元的诞生是货币国际区域化理论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几个经济实力相当、经济结构相似的国家联合起来使用统一的货币是实现货币国际化的一种模式。
  
  二、国外货币国际化的分析评价
  
  货币国际化的个性化发展模式,因各国国情以及政策目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上述的货币国际化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有其特殊的国际背景,其国际化的过程依赖的是一个全球性的汇率制度安排,即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而支持这一体系的基础是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美元国际化的特点可概括为:依托全球性汇率制度安排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和与黄金地位相同的国际储备货币;与黄金脱钩失去制度基础后,依赖先入为主的存量优势和在世界信用货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加上国际政治经济实力的强大巩固和发展了这种优势,使得继续充当国际货币[4]。
  日元的国际化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从1980年开始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日元国际化和金融资本市场的自由化是同步发展的,欧洲日元市场的放开和东京离岸市场的建立是日元国际化的关键步骤。在日本经济鼎盛时期,世界贸易中对日元的需求大量增加,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是自然发展的;在日本经济出现衰退后,日本政府开始积极地推动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借助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带动国内金融改革,改变了日本经济二重结构的特点,从而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
  从实践来看欧元国际化进程是最短的,给世界各国货币国际化的启示:让渡货币主权,放弃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采用趋同的财政政策,形成区域共同体,单一货币必须以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相近的文化背景为纽带,单一货币区内各成员国必须满足最佳货币区理论构建条件,区域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区域货币生成过程中,有核心货币(马克)起主导作用[3]。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美元的国际化路径主要是依赖全球性汇率制度安排,日元国际化路径依赖的是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深化政策,欧元国际化路径依赖的是货币主权联邦制的区域性制度安排。综合来看,欧元国际化模式是区域经济联合体推进本地区货币国际化可以借鉴的路径,日元国际化模式是主权国家货币国际化可以借鉴的路径,美元国际化则对大多数国家都有特别借鉴的意义。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问题
  
  (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工程。目前,人民币作为支付与结算货币已经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人民币事实上已经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了硬通货。近年来,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外延。
  1.人民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的流通使用。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我国每年有大批旅游者到这些国家观光旅游,因而在这些国家可以用人民币购买商品的购物店越来越多,可以用人民币兑换本国货币的兑换店与银行也开始出现。尤其在中国银联宣布从2005年1月10日起正式开通"银联卡"在韩国、泰国、新加坡的受理业务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2.人民币在中越、中俄、中朝、中缅、中老等边境地区的流通使用。伴随着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已经在这些国家大量使用,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区域性货币。
  3.人民币在港澳地区的流通使用。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由于与内地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相互探亲和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由于港币可以随时兑换成美元,实际上人民币也可以随时通过港币这个中介兑换成美元。据专家估算,目前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币已达700多亿元,成为仅次于港币的流通货币。
  从国际环境来看,次贷危机从2007年开始一直在蔓延,危机引致的金融海啸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出现剧烈动荡,使得全球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使欧美等地区的国际金融机构备受重创,将加快发达国家主导的旧国际金融格局的瓦解,同时也是中国金融资本迅速崛起、参与构建国际金融新格局的良好时机。截至到2008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95万亿美元,国内流动性充裕的局面也使得大量资金需要向外寻求投资出路,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危机同时也为中国金融资本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当前的金融危机是一次对全球经济的根本性调整,美国将变得相对衰落,而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将进一步崛起。目前,国家多个部门的核心智囊都提到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并组织专人人员开展了专题性研究,深入探讨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具体路径。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逐渐深入,参与国际贸易和资本往来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增强,人民币币值稳定且越来越接近完全可兑换目标,以及中国政府在金融海啸中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声誉,都大大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威望,特别是得到周边国家居民的逐渐认可,成为这些地区对内对外贸易活动中重要的交易货币和清算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向纵深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人民币还处于国际化的初始阶段,仍存在诸多影响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问题。
  1.经济实力不够雄厚。目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实力还不雄厚,并且对外依存度高达80%,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缺乏经济独立性。
  2.金融体制存在问题。中国金融体制经过改革后,虽然正在逐渐完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还需深化,国内资本市场不够发达,货币传导机制虽然逐渐向国际惯例靠近,且已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企业转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机制,但传导速度过慢,与国际化标准仍存在较大的距离等等,使得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的作用较为有限。
  3.资本管制的问题。资本的自由流动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资本帐户的开放将是必然的。实现资本帐户的自由流通仍需要一定的时日,这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是一个重要的障碍。
  四、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与对策
  针对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上述问题,在借鉴货币国际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些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有益启示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历史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中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是国内经济稳定的重要防线,同时,如果不放松对于外汇的管制也会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可见,人民币国际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趋势将不可改变。一方面,无论从文化背景还是社会性质出发,对于其他国家货币国际化背后超经济因素的扩张,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也必将在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如果继续为其他货币发行国源源不断提供铸币税收和金融业收益,无疑是资源浪费,同时也损失了自己享受巨额的货币国际化利益的机会。
  由此可见,有效借鉴其他货币国际化的路径与方式,审慎探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国际化之路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以上三种货币国际化实践的对比分析,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1.美元国际化发展之路不可也无法采取。美元的国际化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实现的,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再出现美元国际化的因素,依靠国际协议来实现国际化。
  2.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参照日元模式。参照日元国际化的模式,一方面发展国民经济,并确保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从根本上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另一方面,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来实现金融改革的深化,从而使人民币国际化具备初始条件。
  3.人民币国际化可从区域范围内的国际化开始。首先要立足于现实的国情,同时可以借鉴欧元国际化的经验。即目前中国是“一个国家四种货币”,即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四地同属于一个主权国家却有四种货币共存,没有统一的货币。所以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应先从整合一国四币开始。由于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虽然经贸交往日益密切,却存在巨大的政治分歧,成为货币一体化的重大障碍,因此最初阶段很难将台湾地区纳入货币一体化进程。退而求其次,可以先统一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的货币,然后在东盟10+1的经济合作框架内逐步谋求货币合作,可以固定各自的汇率,对外联合浮动。时机成熟后,可以用强势的人民币替代其他的货币或以人民币为主导创造单一货币实现货币统一。接着可以继续拓展到东盟10+3,即将日本、韩国纳入其中。届时,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将成为关键货币之一,再整合游离于人民币势力范围之外的台币将是轻而易举之事。人民币的亚洲化将是人民币全球化重要的基础。
  4.人民币成为全球化国际货币的重要历程。在人民币成为区域性国际货币后,通过进一步增强国力,完善金融市场机制,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等等,从而提高人民币对全球货币体系的作用和影响力,最终成为全球化的国际货币。
  (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对策
  人民币的短期目标就是创造条件实现人民币自由化或次区域化,中期目标是实行人民币的区域国际化,长期目标就是要实行人民币完全的国际化或全球化。因此人民币整个国际化进程,要以人民币自由化为出发点,以人民币区域化为重点,把握好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趋势,形成互动、协调、可持续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态势。人民币国际化是市场自发演进同制度安排推进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应当通过积极推进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使人民币参与到区域集体行动的制度安排当中,成为区域性的关键货币。这种制度安排一旦建立,就会产生“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效应,对区域内外的个人及企业的心理预期和行动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一旦其既得利益得到确立,就会成为更深层次的货币一体化的动力。下面将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促使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得以实现的具体对策。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实现货币国际化的根本保证,一国的经济实力是其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道路至关重要的助推器就是中国总体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因此,中国经济必须持续保持在亚洲及全球国家中较快的增长率,力争在不久的将来赶超中等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强国,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信心,为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及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5]。
  2.完善国内的金融体系。日本正是由于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全性和开放度远远而不能适应日元国际化的要求,所以日元国际化效果与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规模与地位不相匹配,20世纪90年代在货物贸易领域日元国际化程度甚至低于20世纪80年代。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该特别汲取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国金融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排序表中必须首先完善中国的金融体系。否则,人民币国际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是必须完善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国人民银行要建立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其他调控手段,有力保障货币政策的实施。一方面,防止外国资本对本国货币政策执行乃至整体经济环境运行的过大干扰;另一方面,要为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巩固提供积极稳健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二是必须逐步推进中介机构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实现,海外人民币资产数额必将大幅度增加,中资金融机构要逐步走出国门,建设遍及世界的机构网络,发展跨国经营以适应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可以参考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国际领先跨国银行的经验,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拓展海外业务,同时积极推进中资金融机构的境外人民币业务。
  3.建立国内的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国家没有国际金融中心,无法使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融合起来和快速地反映国际金融形势与走向,也无法使该国货币参与国际市场的价格形成过程,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实现。纵观美元有纽约,日元有东京,英镑有伦敦,欧元有法兰克福、苏黎士、巴黎,而人民币还没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为支撑,人民币与各国货币的兑换、流转不通畅,无法施展人民币在为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当务之急是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近年来,中国票据中心、银行卡中心、房地产信贷中心、中国银联、黄金交易所、外汇同业拆借市场、全国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都已落户上海,上海正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也显示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已初具规模和实力。但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的差距仍很大,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必须先加大上海国内银行业的国际化,使中、外资银行税率相同,实现平等竞争;二是放低市场准入门槛,使上海外资银行和国际银行机构数量较快增长;三是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上海信息港建设水平;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入人才,提高竞争力,为人民币国际化营造一个稳定的人才环境。

  4.建设离岸金融中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与日俱增,人民币升值趋势不减,许多国内企业将纷纷迈出国门,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涌现一大批的跨国公司。跨国经营的企业对银行全球化的金融服务会有强烈的需求,这就需要离岸金融业务的支持。在离岸金融市场上,各种国际货币都可能成为交易货币,这将促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随着人民币的广泛使用,人民币很可能被列入国际货币之一,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实际上是开放本币自由流通的缓冲区,是对本币国际化的支持[6]。
  首先,离岸金融中心是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有利工具。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可以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使我国成为一个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这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基础条件之一。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将各地离岸资金吸引到我国境内来,促进我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国内金融市场与国外金融市场的接轨创造条件。将来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前提下,离岸金融市场还能够经营欧洲人民币业务,为人民币国际化直接起强大推动作用。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将使一个国家(地区),包括其货币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和枢纽,它是一个国家货币进行国际兑换和调节的重要载体和渠道。
  其次,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可以促进银行制度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完善,刺激本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由于离岸业务的开展会通过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触而不断带来新的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和创新的金融工具,市场的参与者可以从中获取制度创新的新鲜知识,市场的管理者也可以在我国完全取消外汇管制前进行监管方面的实践,从而积累经验,为将来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后实施有序高效的监管创造条件。离岸市场的发展对于中国这种经济实力较强、资本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国内资本市场还没有充分发展之前,为实施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提供了一种过渡性的办法。
  第三,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还有助于消除国家对金融资本的垄断,刺激储蓄的形成和在国际间的汇集,鼓励资金在区域内乃至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离岸市场上,人民币可被视为境外货币,让这部分人民币与外币自由兑换,这将有助于提前释放一些人民币资本账户自由化的风险,且增加管理的经验。中国资本账户受到监管当局的严格控制,不对外开放,即人民币不能够进行自由地兑换,这种管制严重制约了中国和潜在海外债权人、借款人和客户之间的资金流动,也使人民币国际化受到很大阻碍。但以目前国内外现状看,人民币自由兑换不可操之过急,在没有充分物质和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开放资本账户,无异于自取灭亡,会使国内的金融体系遭受空前的破坏。而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发展弥补了这一不足,使的资本账户逐步开放,有个缓冲的时间,利用这个市场减轻或消除冲击。■
  
  参考文献:
  [1]刘慧丽.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2]孙健.从三大货币发展历程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路径选择[J].亚太经济,2005,(2).
  [3]徐剑雯.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4]曾智琳.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1月.
  [5]张适兆.次贷危机下的人民币国际化[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6]鲁国强.人民币离岸化与人民币国际化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897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