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粟 勤

  摘要:在小企业贷款方面,不同规模银行的贷款行为存在差异。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在收集、处理和传递软信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而会主要经营关系型贷款。以交通银行为第二梯队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尽管规模小于四大国有银行,但决非理论意义上组织结构简单的“中小银行”,而是快速成长中的大银行,因此,其贷款向大客户集中并非战略上的失误,而是控制风险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贷款;小银行优势;关系型贷款
  中图分类号:F9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7-0015-03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我们长期未解决的难题。尽管银监会于2005年7月发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打破传统的信贷理念和方法,各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局面。[1]
  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金融资本供给与产业资本需求存在体制上的不兼容是最根本的原因,而解决的办法自然是建立内源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中小银行。[2]根据“小银行优势论”,小银行可以利用与小企业建立的长期关系来获得借款人的专有信息,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发现,在我国上百家中小银行中,股份制银行的行为越来越像国有银行,贷款逐渐向大客户集中。[3]如何解释理论与现实的矛盾?股份制银行争夺大客户是否向某些学者所言仅仅是因为其发展战略失误?[4]股份制银行还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银行吗?
  本文在小银行优势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考察股份制银行的贷款行为,力图透过现象挖掘贷款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
  
  二、小企业贷款的特征与不同规模银行的贷款行为
  
  从表面上看,小企业贷款具有规模小、频度高和更依赖于短期贷款的特征,但这些表面特征并没有充分揭示小企业贷款的实质。[5]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最大的区别是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因而其贷款的根本特征是依赖于难以观察、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即银行通过多种渠道,尤其是通过提供多种服务和与企业业主、所在社区、客户及供应商等的多次接触收集各种信息。这类贷款被称为关系型贷款。[6]关系型贷款是相对于交易型贷款而言的,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贷款决策的依据,前者主要是与企业业主个人品德相关的软信息,而后者则主要是可以量化和传递的“硬信息”,如财务报表、信用评分、抵押品价值等客观指标。
  关系型贷款与“人情贷款”之间存在微妙的区别。二者都建立在双方多次交往的基础上,贷款决策也都是主观的,但贷款决策的原则性却将二者区分开来。如果信贷员通过与企业业主的多次接触发现,该企业没有发展前景,业主品德也存在问题等,那么,在正常的关系型贷款中,信贷员应该拒绝发放贷款。但如果信贷员因为与企业业主的特殊关系,或者由于收授了后者的贿赂而违背贷款的基本原则而发放贷款的话,这就是“人情贷款”。在现实中,关系型贷款与人情贷款很难区分,银行面临着如何防范人情贷款的问题。但不同规模的银行所面临的这类问题的严重程度是不同的。
  处于最基层的信贷人员最容易获得企业的软信息,也最容易偏离银行利润最大化轨道。由于软信息不易量化与传递,银行的规模越大,内部各层次之间的沟通越困难,监督成本就越高,由此产生组织不经济(organizational diseconomies)。而小银行因组织结构简单,没有或只有本地少数几家分支机构,银行股东-管理人员-信贷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通畅,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是小银行优势的重要来源。在小银行,信贷员(有时就是管理人员和股东)在获得借款企业信息的基础上做出贷款决策,贷款程序灵活,审贷合一,能够较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然而,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防范人情贷款风险、降低组织不经济效应将成为银行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规范贷款程序,实行审贷分离,同时增加资本投入便成为银行控制人情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银行增加资本投入主要是为了使贷款日益科学化、客观化。例如,通过开发电脑软件自动计算借款企业的信用评分以减少贷款决策中人为因素的干扰。
  可见,在小企业贷款方面,不同规模银行的贷款行为的确存在较大的差异。小银行简单的组织结构使其在收集、处理和传递软信息以及控制人情贷款风险方面的具有明显优势,它们将主要经营依赖于软信息的关系型贷款。而大银行则因组织结构复杂面临人情贷款风险和高昂的监督成本,而通过规范贷款程序和提高资本投入来加以防范成为大银行成长过程中最理性的选择。这样一来,大银行将逐渐丧失收集、处理和传递软信息的能力,它们将从关系型贷款转向依靠客观、量化指标的交易型贷款。
  研究证实,大银行在贷款审查中使用数量标准来做出贷款决策,而小银行更依赖于个人接触。大银行在借款企业规模较大、能够提供正式的财务记录、经营时间较长时更容易批准贷款,而小银行则使用更灵活的贷款程序,更依赖于从已经建立的关系中获得借款人的品质信息,不太重视财务变量。[7]可见,随着银行规模的增大,交易型贷款日益成为主要的贷款方式。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依赖于关系型贷款,因此不会成为大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
  
  三、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
  
  本文中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指以交通银行为第二梯队的十几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注:尽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三家银行已经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仍然由国家绝对控股,习惯上仍然称为“国有银行”。部分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也正在或者已经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由于其业务基本局限于本地区之内,因而仍然是“地方性”银行。)。这些银行之所以被划在“中小银行”之列,是因为它们与规模庞大的国有银行相比仍然是很小的。在英国《银行家》杂志统计的“中国银行100强”中,它们的资产、税前利润和一级资本分别占21.8%、26.7%和18.8%,落后于四大国有银行(注:“Top 100 Chinese Banks”,《The Banker》,2006年6月增刊。)。但是它们中大多数已经不再是理论意义上组织结构简单的“中小银行”,因为其跨区分支机构已经达到几百家、甚至上千家(见表1)。复杂的组织结构导致人情贷款的风险增大、监督成本提高,因此,为了防范人情贷款风险,规范贷款程序、严格实行审贷分离,便成为股份制银行防范人情贷款风险的重要措施。
  从要素投入情况的情况来看,股份制银行投入大量的资本更新设备,依靠电脑、网络等实现贷款信息或数据的整理和评估,依靠电脑信用评分做出贷款决策,导致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均快于劳动投入的增长速度。我国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际人均资本(即实际固定资产净值与雇员人数之比)平均从2000年的19.1万元上升到了2004年的24.7万元(注:这10家股份制银行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因缺乏数据,2004年不包含光大银行。2005年不包括光大和广东发展银行。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各期。),而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拖累、人员臃肿的国有银行的实际人均资本仅从10.5万元提高到13.1万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服务民营企业为市场定位的民生银行,近几年却投入巨资进行信息化建设,成为国内第一家数据大集中的银行。从2000-2004年,民生银行的人均资本始终位于前四位,贷款增长率也保持第一。除非投入的资本大量闲置,否则,很难想象银行会通过发放关系型贷款来实现规模的高速扩张。可以肯定,其小企业贷款中更多的是交易型贷款。

  此外,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大都诞生于上个世纪80到90年代,它们中已经有10家进入了全球最大的1000家银行的行列(见表1),其中经营年限最短的民生银行也有11年,最长的兴业银行已经24年(注:其中交通银行始建于1908年,重建于1987年。)。据国外学者的研究,银行只有在诞生后的前几年其行为才具备小银行特征,随着时间的延长,贷款对象也发生变化,当经营20年时,它们与成熟的大银行已没有区别。[8]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它们中一半以上已经是,或者基本上是大银行,其他正在迅速成长为大银行。因此,为了实现成本和效益的目标,它们会像国有银行一样经营交易型贷款,回避关系型贷款。由于小企业更依赖关系型贷款,因此,小企业不会成为它们的主要贷款对象。由此看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逐渐向大客户集中并非发展战略上的失误,而是银行成长过程中规避人情贷款风险的理性选择。
  
  当然,这并不是说股份制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完全无所作为。近年来股份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并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了一些创新贷款产品。尽管这些举措可以缓解小企业贷款困难,但离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有相当的距离。因为无论何种贷款产品或技术,股份制银行始终要求能够提供满意的硬信息,如验资报告等。这类贷款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交易型。而无法提供满意硬信息的小企业仍然面临贷款困难。换句话说,只有小企业中的高端客户才可能成为它们的贷款对象。
  
  四、结论
  
  以上分析证明,无论从组织结构、要素投入、贷款程序或成长时间来看,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已经不是纯理论意义上的“中小银行”,而是正在高速成长、甚至步入成熟期的大银行,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化使银行面临的人情贷款风险急增,监督成本提高。很明显,它们已经不再适合经营依靠软信息的关系型贷款,其贷款行为逐渐从关系型贷款转向交易型贷款,正是控制人情贷款风险的需要。鉴于小企业更依赖于关系型贷款,因此,小企业不会成为它们的主要贷款对象。
  解决小企业贷款问题需要科学,更需要艺术,只有管理良好的小银行才能胜任。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的绝对数量似乎非常庞大,但真正处于创立期的小银行却远没有想象的多,且大部分面临经营困难,资产质量不容乐观。由于长期以来产权不明晰、内部治理结构混乱,大量的关系型贷款转变成为人情贷款。因此,我国小企业贷款困难实际上折射出的一方面是自然成长过程中真正处于创立期小银行数量的缺失,另一方面是这类小银行的经营困难。要建立起服务于小企业的创立期小银行,明确产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是其前提条件。但更为重要的是放松银行市场的进出入条件,使银行自然成长,实现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目前,仅从注册资本来看,我国法律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准入要求高于美国、英国和德国。[9]这使得我国的银行从诞生之日就跨越了创立期而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大银行,加之监管部门强行合并信用社,人为地使它们成长为银行的做法,更加剧了小银行数量的短缺,这对解决小银行的经营困境毫无帮助,更不利于解决小企业融资困难。因为小银行有一个与小企业共同成长的过程,如果经营有方,二者将在合作中成长为大银行和大企业,此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密切,关系才展现其最大的价值。由于市场上总是有小企业存在,这也就要求市场上总是有健康的小银行存在,才能够填补大银行留下的市场空白。因此,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长远出路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银行市场进出入的自由度,积极促进创立期小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秀丽.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金融,2006,(5).
  [2] 韦曙林.论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制度创新[J].经济纵横,2002,(3).
  [3] 王稳,杨为官.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问题及其矫正[J].山东社会科学,2003,(4).
  [4] 解传喜.关系导向与我国中小银行战略转型[J].生产力研究,2005,(1).
  [5] 刘金凤,许丹.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具有四大特征[J].经济纵横,2004,(11).
  [6] Berger, & Udell, G. F. (2002).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Economic Journal.
  [7] Cole,R. A., Goldberg, L. G., & White, L. J. (2004). Cookie-cutter versus character: The micro structure of small business lending by large and small bank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press.
  [8] DeYoung, R., Goldberg, L. G.,&White, L. J. (1999).Youth, adolescence, and maturity of banks: Credit availability to small business in an era of banking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9] 曾令华,耿中之,何云辉.信贷配给瓶颈与银行业寡头结盟[J].经济学动态,2002,(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0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