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会计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莉莉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院校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新成立的院校一般都是教学型或应用型院校,其目标往往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由于缺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经验,加之受到师资等因素的限制,这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中往往只是简单地借鉴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都较为薄弱,从而导致其人才培养无法真正体现“应用型”的办学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与动手能力方面与实际要求差距较大。作为当前各高校普遍设置的会计专业而言,情况也是如此。本文主要对办学理念、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探讨,重点对实践教学环节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确定“应用型”办学特色,明确“错位竞争”办学定位
(一)确定“应用型”办学特色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当以经济需求为导向,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坚持贯彻“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原则,以培养“企业会计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作为应用型高校应该正确地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不能盲目地跟从一些重点大学会计专业的培养方向,而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发挥自己的长项,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当了解和掌握会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更应当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强化以应用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确立应用型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办学思想,实施以应用能力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不断改善实践、实训环境,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需要,增强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的就业能力。
(二)明确“错位竞争”的办学定位应用型高校大多属于“二本”类院校,如果此类院校也把所培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定在世界500强、证券公司、各大银行或其他大型集团公司,与“一本”类高校的毕业生进行平等竞争,这无疑是不切实际的。但应用型高校可以进行“错位竞争”,明确“错位竞争”的办学定位。我国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99%,为社会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机会。应用型院校的毕业生应当转变观念,把目光转向这些中小企业,同样可以在人才市场中占领相应的一席之地,这就是“错位竞争”。在此定位之上,应用型高校应当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够在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从事会计、财务、审计等有关经济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开展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应用型高校应以“应用性”为宗旨和特征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线,设计科学合理的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可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的课程体系。基础课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及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两课社会实践、军训、专业实习、认知实习、基础会计实训、专业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设置基础课模块,可以建设通识教育知识平台,体现“实基础”的要求,课程设置前期趋同可以为学生就业和继续学习、深造夯实基础,提高学生高等教育的理论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学生发展的共性要求及专业学习要求。设置专业课模块,并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比例及学分,扩大选课范围,课程设置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课程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需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和“宽口径”的要求。设置实践环节模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应用技术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为了形成“应用型”的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专业性、职业性能力训练,强调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每年都要进行认真修订,通过听取兄弟院校、企业会计专家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使专业课程设置既能满足会计学本科教学体系的需要,又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一)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改革首先要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手,把实践教学改革作为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强调和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控制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根据学生在校期间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构建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可以用结构图表示如下:
“会计基础实训”和“认知实习”面向会计专业一年级学生。“会计基础实训”是在《基础会计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的会计基本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实训一般在会计手工实验室进行,时间为两周。通过会计基础实训,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书本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认知实习”是在会计基础实训结束后,组织学生去实务单位参观学习,主要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会计部门核算组织工作基本情况等。
“会计专业课程设计”面向会计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在每门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时间为一周。其内容主要包括大型作业、专业调研、小型课题等,目的是使学生及时掌握各门会计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及会计核算方法和原理。
“专业实习”面向二年级学生,为时两周。在第四学期末组织学生去实习基地或相关单位参观学习,深入到企业的财务部门,了解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会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适当参与企业的会计工作,使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会计综合模拟实训”面向三年级学生,在第六学期结束时进行,为期一周。该实训将学生三年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融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毕业实习”面向四年级学生,在第八学期开始时进行,为期四周。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实务进行全面的结合,通过四周的学习和实践更好地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且为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胜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收集撰写论文所需要的资料、数据和案例等,为完成毕业论文做好准备。创新与创业模拟主要面向毕业班学生。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论坛,使学生熟悉创业的实际过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
(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与重点大学会计专业相比,应
用型高校会计专业的专业课课时可以适当缩短,相应增加实验性教学课时。如在每门专业课理论教学结束后,可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由任课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内容可包括案例分析、实务模拟操作,各种仿真训练等;又如,可以采用课堂讲座的形式,在每门专业课授课中或授课结束后,聘请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主管或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为学生做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这些实务界的人士和专家长期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较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会计实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其形象生动的授课,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感性认识,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三)建立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会计课程技术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上岗操作,目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般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更不可能让学生顶班操作。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较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校内仿真模拟实验室,该实验室不仅应当具备会计电算化操作的功能,而且还应当保留会计手工实验室的功能,会计专业学生可先在手工实验室操作,然后再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利用手工模拟实验所得的会计资料进行财务软件的初始化设置工作,最后进行电算化处理。建立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外在条件,实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结合。
(四)建立稳定的实习及就业基地目前,不少高校包括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一般都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行去单位实习,整个实习过程基本没有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控制,实习效果十分不理想。对此,学校可与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共建协议,给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实习过程中有专门的师傅带教,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实习效果明显提高。学生通过实习不仅可以掌握就业技能,而且可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实习基地作为用人单位也可以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进行考察,人才供需双方的双向选择更加充分。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受到了学生及用人单位的欢迎,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五)加强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师是实践性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目前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而现有教师直接接触企业会计实务的机会很少,除个别由企事业单位调入的教师外,大部分会计教师没有达到“双师型”的要求。部分教师虽然通过了CPA考试,取得了注册会计师资格,但因为从未从事过会计实务工作,本质上仍然算不上是“双师型”教师。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强调会计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条例选派会计专业教师,特别是选派年轻教师定期轮换到企业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挂职,从事具体的财务、会计或审计工作,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熟悉会计实务、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培养切合市场需要的会计人才
(一)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英语四级及计算机考试方可取得学士学位,此外,会计专业还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为学生考证提供便利。如在专业必修课模块中增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而且,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并了解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十分必要。在专业选修课模块增加《会计基本实务》课程(该课程内容主要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的内容),而《初级会计电算化》内容则被涵盖在专业必修课《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不再另设。此外,为了满足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报考注册会计师的需要,还可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安排和补充相关注会考试内容,以帮助学生毕业后报考注册会计师,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能够顺利发展。
(二)以市场为导向由于市场的变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具体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要随之进行适当的调整。要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较好的方法是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征集其对毕业生使用的反馈信息。反馈的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上手能力、业务处理能力、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灵活应变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工作责任心等。通过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的反馈信息,了解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用人标准,学校可以适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找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的环节。此外,还可以定期组织专家咨询会,邀请政府机关、各类企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用人单位的有关专家来校,征求其对高校学生培养方面的建议,对于其中合理的、可行的建议应当积极采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7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