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防灾会计框架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巧根 史建梁

  我国是受各种灾害影响较大的国家。2006年我国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是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有两次危害性大的台风登陆我国,仅这两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就占到了全年因灾伤亡的41.6%。我国是受台风影响较严重的国家,因此,台风带来灾害是造成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一些地方的房屋建于滑坡、泥石流的易发地段,相当数量的房屋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的减灾防灾能力有限,局部地区预防灾害发生的基础设施薄弱,应急预案与应急反映机制不健全等也是造成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原因之一。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些灾害风险,会计活动能否有所作为,已成为人们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笔者认为,积极寻求切实可行的减灾应对策略(如加强灾害发生后的资金支持;提高灾害救助的现代化水平和管理手段,提高紧急运送救助人员和救助物资的运输能力;及时、准确、客观地在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向社会提供灾害损失的信息等),构建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日本的防灾会计理论与方法,就构建我国的防灾会计框架,以及未来推行防灾会计的可能性进行探讨。
  
  一、防灾会计形成的背景
  
  尽管我国经常受到台风、洪涝、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但由于受财政能力的制约,灾害发生后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救助,因此,构建自助和共助相结合的防灾结构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企业,构建防灾框架已成为紧迫的课题。企业构建防灾框架包括自助与共助两部分,而共助主要是依靠政府、当地各组织机构、民众及企业员工共同构建,据此形成以社会为主导的防灾安全救助系统。然而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激化,企业在投资方面更多考虑的是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企业规模。若将有限的企业资源投资用于建设防灾会计的活动之中,可能短期内无法收到明显的经济效果。因此,在众多企业中积极推进防灾会计框架构建的很少,其难度可想而知。即便政府依靠法律或行政命令等手段来提升企业的防灾能力,也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此,通过确切地评价企业防灾能力、设计防灾会计框架,使企业自发地以创造环境管理的方法,战略性地推进防灾会计框架体系的构建才是有效的。风险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环节,实施防灾投资,当发生不测的灾害时,尽量不中断经营业务,制定完善的恢复企业正常经营和日常业务的战略计划,并且通过实施计划来确保风险资金,推进地域协作。这种以评价企业的整体框架,揭示防灾会计的各种报告形式成为企业构建防灾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重要内容。
  
  将防灾会计框架纳入到企业的评价体系之中,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优化企业评价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管理会计,使各种会计分支在责任层面上达成一致。从评价的视角着眼,我国企业的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时期,企业的无形资产占企业市场价值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大,一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改制后的企业其无形资产占企业市场价值总额接近四成。不仅如此,企业的无形资产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除特许权等狭义的知识产权外,企业的人力资本、组织管理、原材料供应商、服务对象(客户)网络资源等更广泛的内容也被纳入其中。这些无形资产难以在资产负债表中得以体现,当然也就无法确切地揭示企业的真实价值,然而这些无形资产对于企业自身、或者对于相关利害关系者而言却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企业经营与评价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中心进行,近年来,正在更多地尝试探寻诸如环境、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知识资本等各个角度的路径分析评价企业,而且今后这些不同路径分析与评价将会更进一步得到深化,这将有助于企业更全面地揭示资产和风险,完善会计的学科体系。表1是与企业评价相关的会计报告类别。
  2006年我国修订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准则》要求,对有关公司治理的事项,依据经营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分析,规定了企业必须揭示对业务活动产生风险的相关事项。目前,新的企业评价体系在有关风险的信息揭示中,记载地震等自然灾害风险的信息已被接受。企业有必要对揭示的风险采取应对策略。如工厂的耐震程度及风险资金的准备等,就是其对策之一。
  
  二、防灾会计的框架
  
  前述的企业评价,尝试从环境、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知识资本等不同视角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视角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采用新的企业评价体系对构建防灾会计框架非常必要。在风险管理中,许多发达国家对自然灾害给企业造成的重大影响都积极寻求有效对策,然而,作为企业,由于对灾害的突发性及损害程度的预测往往难以把握,因此在缺乏确切决策信息的前提下,企业很难制定出有效的相关防灾框架。而防灾会计就是着力解决如何提升企业防灾能力,从防灾减灾的费用、效果、对比等视角进行分析,据此支持企业的有效经营手段,并进而使企业价值得以连续提升。
  所谓防灾会计,是基于经营活动以防灾为目的的成本核算,并确认依据这些活动而取得的效果,在可能的范围内以定量方法计算并传达的一种管理活动,其框架结构见图1。防灾成本包含防灾关联的管理成本、耐震化投资、制定恢复企业正常经营和日常业务的战略计划的编制费用、防灾相关的研究费用等所有与防灾相关联的费用及其投资额。防灾效果是指实施各种防灾组合带来的损害减轻额及保险费用的降低等合计金额。构建防灾会计框架的目的(效果),不仅是防止品牌价值的降低,也包含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基于环境会计等,通过整理防灾会计的结构内容,可以得出以下的框架(详见表2)。
  
  通过对防灾会计的客观性评价,可以对防灾会计的框架有以下认识:一是功能与作用。包括两个方面:(1)内部功能。通过企业对防灾相关成本的管理和防灾对策的成本与效果对比、分析,正确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促进企业有效防灾对策的框架构建。(2)外部功能。通过各种防灾对策的相关组合以及定量、定性分析,揭示其结果,并赋予政府、当地各组织机构、民众、企业员工、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职责,为其决策提供依据。二是一般的要件。防灾会计作为一般要件,具有对目标担保的相关性(提供作用于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信息)、可靠性、清晰性、可比性和可检验性。三是构成要素。防灾会计的构成要素包括防灾成本、防灾直接效果、防灾间接效果,三要素均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四是公正的担保。从构建完整的防灾会计框架和完善防灾会计框架体系的角度讲,面向未来的防灾会计框架应增加第三方的意见及监督,即公正担保。五是防灾会计的范围。防灾会计的范围是结合具体地域的实际情况,以受灾害程度高的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等)为中心划定的,并依此中心展开相关方面的风险研究。
  
  三、防灾会计的成本与效果
  
  (一)防灾成本 防灾成本是指企业记载的与防灾相关联的各种费用支出以及与防灾相关联的投资总和。它包含与防灾关联的管理成本、耐震化投资、制定恢复企业正常经营和日常业务的战略计划

编制费用、与防灾相关联的研究费、职员训练费、物资储备费用等。
  (二)防灾效果防灾效果通常以防灾效果指标加以衡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伤亡指标。因为不同的伤亡人员无法用统一的金额来换算,所以一般采用发生概率和伤亡人数来区分风险水平,然后再用风险水平的降低程度来判断防灾效果。(2)事前对策。具体的指标有:建筑物耐震化率、自动灭水灭火设备的导入率、累计防灾投资额、防灾投资比率、每单位建筑面积的防灾投资额、每单位销售额的防灾投资额。(3)灾害直接对策。具体包括:训练实施频率、接受急救训练的员工比例。(4)事后对策。具体包括:目标恢复时间、电源及线路备用率。
  
  (三)防灾的整体经济效果 整体的防灾经济效果,是指实施防灾组合带来的损害降低(减轻额)及保险费减少等的总和。此外,还应对那些虽然损害得到了降低,但计量仍然较为困难的部分,以及对灾害波及区域造成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降低情况等,也应当考虑揭示。与环境对策不同的是,防灾对策不仅仅要对每天发生的对策效果实施观察,更重要的是如何计量防灾会计的效果,这是一个大的研究课题。
  以地震为例,损害额的范围可以分为人员的损失、物资的损失、作业损失三个方面(详见表3)。物资的损失包含建筑物及内部机器等,其损害额可依据耐震化程度、机械设备状况及牢固程度等加以衡量。作业损失则依据地震后工厂不能开工来计算损失,但也有企业按产品的流量加以衡量来计算损失。在地震灾害中,虽然把损害额分为三个方面,但其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公共基础设施的损坏,物资损坏导致员工无法工作等,都是损害额的统计范围。
  
  四、防灾会计带来的思考及展望
  
  (一)防灾会计带来的思考 随着对防灾会计及防灾应对方式的深入研究,有必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必须注重防灾数据的配置,提高企业防灾减灾的积极性。随着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政府对环境的重视,推进了有关企业环境数据的配备。但就我国目前的现状,对有关防灾数据及灾害风险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正是因为缺少这些与防灾有关的相关数据支持,使得以防灾会计为中心的定量数据分析和灾害风险的定性研究困难重重。因此防灾会计的引人无疑增加了企业相应的负担。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在这方面作好安排,尤其是搞好针对企业的防灾数据库建设。
  
  二是加快开发防灾会计的指标体系。如前述,防灾会计是企业提高防灾能力、降低灾害风险的组合工具。要使用好这个组合工具,势必要求企业如研究环境会计那样全面关注防灾成本与效果,并加以对比与分析。对防灾会计的指标体系开发,不能仅仅局限于管理会计的指标,要以外部揭示为目的,使确定出的指标既遵循一定的基准,又要与管理会计指标有相关的可比性。在开发防灾会计指标体系过程中,如对效果的把握存在困难,可从成本部分着手进行“防灾成本会计”的构想,而对成本部分的把握,可能会出现日常的投资与防灾投资、日常费用与防灾关联费用难以分辨的现象,对此,可以考虑采取与环境会计同样的解决办法,按一定的比率进行区分。防灾会计指标开发的关键在于能否将效果以一定的基准用确切的指标体现出来。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费用与效果计算的准确性。
  三是努力避免防灾会计规范化的弊端。防灾会计可以为企业提高防灾能力降低灾害风险提供规范化的管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企业引入了防灾会计并固化地以定型静态方式加以实施就能在灾害面前高枕无忧。这是因为,尽管企业在不断提升和加强自身的防灾意识,但由于企业的发展使企业规模及业务内容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企业有可能未及时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对相应的防灾对策做出调整,导致企业对有关防灾的方式出现误操作,致使防灾对策失效。因此,企业不断地积极探寻与企业自身规模及业务内容有关的防灾实践对策十分必要。
  
  
  (二)有关防灾组合(方式、手段)的案例 实际上,许多企业都采取了防灾费用与防灾投资相结合的防灾方式和策略,以下例举日本的四家企业来加以阐述(详见附表4)。
  结合表4,现对表内公司作进一步的说明:
  (1)积水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水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环境报告显示,该公司不仅建立了劳动安全管理系统,同时还记载了公司在实施安全卫生和防灾检查方面的具体步骤。并且,进一步以环境会计的思路为基准计算有关安全卫生和防灾有关的费用、投资额及效果。将具体的防灾会计指标――投资额,分别按一定比率计入对应的安全卫生和防灾投资。
  (2)东来股份有限公司。从东来股份有限公司的社会环境报告(环境和社会活动报告)中得知,该公司的防灾成本并不是以环境投资额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购置与安全、防灾、卫生有关的设备的形式出现的。在防灾效果方面,该公司依据以往的灾害风险,定性地记录了其所采取的自主检查以及对大规模地震的应对策略和有关防灾知识的培训措施。
  (3)帝人股份有限公司。从帝人股份有限公司的环境报告(帝人集团环境和社会报告)中得知,该公司的防灾成本按安全、健康、防灾三方面区分投资额与费用额进行记载。在防灾效果方面,该公司详细记录了有关防灾方面的多项活动、防灾诊断和建筑物耐震对策等。
  (4)三洋化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三洋化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环境报告中得知,该公司在防灾成本方面进行了有关安全防灾的投资,并对投资比率做了记录。在防灾效果方面,该公司记录了防止生产事故的对策措施,培训与防灾相关的地震应对策略、异常事件处置与紧急情况下的应对策略等内容。
  
  (三)今后的展望 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全球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善企业评价体系、构建防灾会计框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此,一方面要在应对防灾的方式上,通过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相关业绩的指体系进行综合考量,另一方面需要从企业评价的视角更多地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也正是目前的热门话题。对企业社会责任而言,在投资对象的评价方面除了考虑财务因素外,还需要考虑社会、环境要素的投资,即社会责任投资。在英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社会责任投资得以迅速发展;在日本,社会责任投资是从环境领域开始,逐渐向社会性领域延伸的。我国相对于欧美、日本而言,虽然在社会责任投资方面的规模还相对比较小,然而在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今天,增加社会责任投资是显而易见的。在这股潮流的影响下,引入社会责任投资,并从环境、社会与防灾三方面综合评价企业管理十分必要。同时,灵活应用防灾会计的评价指标设置,对防灾社会责任投资的导入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此外,从长远观点看,防灾的方式不仅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更是影响企业价值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防灾会计框架也就成为社会责任投资很重要的关键因素。
  
  (编辑 熊年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98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