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灼萍
摘要: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给投资者造成了负面的效应。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拟对国内外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评价,以期寻求适合我国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的新视角。
关键词:公司治理 盈余管理 综述
一、引言
会计盈余影响着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利益相关者各方都想通过盈余管理,得到符合自己期望的会计盈余,诱使其他各方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即盈余管理是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产物。而公司治理可以说是一套程序、惯例、政策、法律及机构,它影响着如何带领、管理及控制公司,也可以说是用来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机制,因此,公司治理有效性必然会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自从Fama和Jensen(1983)的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越大,越有利于企业更多的进行有效的自愿披露开始,国内外学者便开始关注公司治理结构对于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及盈余信息质量究竟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国外的研究发现,不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将导致更多的盈余操纵,更低的信息披露质量(Ganech,Wright,1996)。大量的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研究表明:将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个介入变量来分析各个因素对于企业盈余管理(包括盈余信息质量)的影响是主流,其主要是把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分成股权结构特征、董事会特征(包括独立董事)以及管理层特征等几个方面,具体的变量设计以及假设建立均存在不同之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较为普遍,严重影响盈余信息的质量。
二、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文献综述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大多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董事会规模、内部董事和独立董事比例、审计委员会等方面。(1)国外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从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等方面来分析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间的关系。Beasley(1995)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在公司董事会所占的比例对盈余管理发生率具有显著的影响,独立董事越多,盈余管理的发生率越低。他认为,董事会的构成情况对盈余管理的发生率中起重要作用。Dechow等(1996)发现,如果在董事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越高,或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同一人,该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Demsetz等(1985)发现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风险正相关,而当公司管理者所持有的股权愈少愈有动机从事对公司非有价值的行为。Kooyul Jung Soo和Young Kwon(2002)研究了韩国的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指出在大股东就是经理人的特殊股权结构下,盈余信息的真实性随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增强,同时,存在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掠夺效应。关于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说明,不同类型的股东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不同的,股权结构的不同是造成盈余管理程度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外从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等方面对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均说明了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是有影响的,而且微观方面的影响大致相同。(2)审计委员会的设置也是研究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问题的一个角度。DeFond等(1991)认为内部未设置审计委员会,为管理层提供了一个易于操纵利润的环境与机会, 故更可能发生盈余管理的行为。Dechow等(1996)对美国的上市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研究发现:容易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查处的公司,其治理结构往往非常薄弱,他们很少设立审计委员会,而往往只设立一个内部控制委员会,而且由创建公司的总经理兼任。Peasnell(2000)用非正常应计营运资金计量盈余管理,对英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和独立董事比例及审计委员会作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独立董事的比例与为了避免盈余管理下降而进行的提高非正常应计利润的程度成反比,这种关系对经营权和控制权分离越大的公司越明显。他的研究虽然没有得出审计委员会的存在与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但其研究表明,当审计委员会存在时,独立董事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抑制盈余管理。Xie et al(2003)研究发现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可以提供积极的监管并降低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并且审计委员会中拥有财务专业背景成员所占比例与盈余管理的程度显著负相关。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治理结构比较薄弱,则较可能给管理者提供一个易于操纵盈余的环境与机会,从中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从事盈余管理的影响。(3)国外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还有国家层面上的对比研究。从国家层面上,La Porta等(1998)指出,由于保护投资者的法律在国家间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各国的盈余管理行为会有所差异。Ball等(2000)反过来研究了公司治理对会计收益特性的影响,普通法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治理机制,由于对经济损失(收益稳健)更敏感,会计收益表现出更强的及时性,会计信息质量较高;成文法国家(如日本、法国和德国)相对于普通法国家来说,管理者在决定何时将经济收益和损失纳入会计收益有更大的选择,公司减少会计收益波动的动机更盛行,会计信息质量较差。Leuz C等(2003)发现投资者保护程度高的企业,其内部人管理会计盈余的动机少,从而盈余管理行为也少。不同国家的对比研究说明各国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均有差异,由于各国的环境差异,公司治理自然存在差异,进而说明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应该是不同的。虽然以上学者对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有较多较为统一的结论,但国外也有学者研究观点及结论不同。Park and Shi(2004)用Jones模型和Dechow模型对加拿大的公司盈余管理进行计量,分析了董事会组成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结论是:独立董事的比例与盈余管理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所选取的样本本身的差异,也可能是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的差异。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盈余管理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及经济后果。对于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已很丰富,但还无法通过公司治理的完善达到抑制盈余管理的目的。以下从规范与实证两方面进行评述。(1)规范研究方面。规范研究方面,主要是针对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是否存在关系,及两者如何影响进行研究。陈汉文等(1999)是国内最早研究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研究主流。林钟高等(2002)研究了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揭示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可能性。刘高峡(2004)讨论上市公司董事会及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许敏等(2005)从“经济人”假设的角度,指出盈余管理的不可避免性和治理的必要性,并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视角,阐述了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提出了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汪晓林(2006)对我国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从理论层面得出公司治理不完善是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缺陷为管理当局操纵盈余提供的机会,有效治理盈余管理的关键在于完善公司治理。夏云峰等(2006)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并提出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治理盈余管理的对策。李丰敏(2007)指出外部治理机制是公司盈余管理的外在诱因,内部治理机制是公司盈余管理的内在诱因,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从根源入手治理盈余管理。李海涛(2008)研究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联机制,进而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具有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体现在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谢继蕴(2009)对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制约因素现状进行研究,认为公司治理是制约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国内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进行理论研究,其研究的结果较一致,均表明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应通过对公司治理的有效治理来控制盈余管理。但对于如何进行公司治理、如何抑制盈余管理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更没有找到解决两者关系问题的关键所在来最终通过公司治理来抑制盈余管理的行为。另外,国内已有学者提出了盈余管理信息影响公司治理结构。杨临棋(2007)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与其盈余管理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是盈余管理行为发生的内部激励,决定了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发生的规模及程度;另一方面,公司盈余管理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并最终影响到公司的治理结构。笔者认为这个方向的研究很有意义,众多的研究已表明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要通过公司治理的完善,但是,盈余管理信息影响了企业对外的信息,自然会影响企业提供信息的部门结构等,最终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很容易影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及外部治理机制。(2)实证研究方面。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有无影响的研究。赵景文(2006) 针对治理质量很高和很低的两种极端公司比较了其盈余的信息含量,得到的结论是:公司治理质量显著影响到了盈余质量。曹廷求,钱先航(2008)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情况与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的完善会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体制水平,这种降低主要是由于董事会、监事会、信息披露以及利益相关者等公司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高雷,张杰(2008)采用最小二乘法和二阶段回归方法,对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是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没有显著影响,公司治理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王生年,白俊(2009)从股权结构、管理 层激励、董事会特征和监事会有效性四个方面对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导致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公司治理中的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监事会特征等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但是,在研究盈余管理程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非公司治理的角度,即认为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不是公司治理,而是其他的问题。如孙亮,刘春(2008)实证研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同时表明盈余管理程度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来自经营绩效的激励作用,而非公司治理的制约作用。这给我国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研究盈余管理问题不能仅局限于公司治理问题。企业性质、企业绩效、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等都应成为研究盈余管理问题的新视角。第二,国内实证研究主要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管理层持股比例等公司治理结构内容进行。史丛莉(2006)通过2004年年报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她认为:独立董事作用有限,独立董事对盈余管理行为能够起到抑制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显著;高级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的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两职兼任对盈余管理有较显著的影响,两职分离可以防止公司权利过于集中,控制公司内部的个人行为,维护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使其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监事会的作用与盈余管理行为基本无关;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大,第一大股东控股比例较高,且大多数为国家法人股,从分析结果来看,股权集中有利于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的内容及结论较丰富,研究的样本的欠缺代表性,自然结果也就受影响。黄新建、吴江(2007)以我国ST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对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流通股与盈余管理无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正相关,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蔡吉甫(2007)研究表明,扩大董事会规模可以提高其监督效率、减少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但董事会的监督效率在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对于管理层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董事会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而对于管理层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董事会的监督效率较高。葛文雷和姜萍(2007)研究发现,国有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张兆国等(2009)实证分析了公司治理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管理者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及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均与盈余管理程度不相关。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国外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同时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关样本数据进行研究。显然,国内研究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所取样本的不一样,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到底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有怎样的关系,是否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在影响着两者关系的研究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得我们不得不更深入研究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减少盈余管理。第三,国内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等方面有关行业竞争性差异研究的启示。陈晓、江东(2000)以相对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为被解释变量,以股权构成为解释变量,对来自电子电器、商业和公用事业三个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他认为这三个行业的竞争性不一样,得出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行业竞争性。刘凤委等(2007)在对政府干预、行业竞争与薪酬契约进行研究时,选择了我国沪、深股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认为我国转轨经济环境下的政府干预和竞争环境将导致高激励强度的薪酬合约并非是最优选择,即我国的公司治理相关政策不能盲目,必须考虑到行业竞争性差异。随着行业竞争性差异被引入公司股权结构、经营绩效等的研究,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的行业差异研究应有一定意义。我国各行业发展不平衡,行业竞争性差异较大,与不同行业的竞争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相类似,我国不同地区行政分权和市场化进程也存在较大差异,对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三、我国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的思考
( 一 )正确看待国外的研究情况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国外学者更早、更全面地对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一系列成熟的理论成果,但是,应该清楚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之上的。国外的法律制度环境、公司治理模式、会计准则等方面都与我国明显不同,必然使得国外学者的研究不能达到解释和预测我国现有情况下的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的问题,因此我国的公司治理情况是不能照搬国外的,更不可能通过这样来完善国内公司治理以期达到抑制盈余管理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学者研究证实了国家法律环境等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情况的不同。因此,国外研究成果无法对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盈余管理的问题做出全面的、正确的解释,对于我国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研究一定要在我国资本市场和相关法律环境下,并尽量抓住我国的特殊性(如行业、地区差异,股权分制改革影响等)来研究才是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 二 )正视我国现有研究情况 我国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从定性的理论研究过度到定量研究,从最初的概念、方法、手段等过度到公司治理变量特征对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的计量模型研究,甚至还有学者针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有的问题、现象进行研究。我国企业不同行业发展规模不同、受国家政策影响不同,加上不同行业在地域、地方支持力度等均不同,有理由相信,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会因行业竞争性差异不同而不同。因此,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基于行业竞争性差异的研究有一定意义。但是,现有的国内文献很少对行业特征和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前人已经研究了股权结构、薪酬契约等的行业竞争性差异,而股权结构、薪酬契约等都是可能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因此基于行业竞争性差异的盈余管理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 三 )善于抓住机遇进行研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实施,“全流通”的逐步实现也从根本上改善了公司的产权结构,这为研究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针对股权分制改革前后的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意义不小,不仅可以比较股权分制改革前后的盈余管理情况,还可能针对股权分制改革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等。第二,随着我国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对于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是否有变化应该是研究的新热点,可对准则实施前后进行对比研究,以反映新准则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公司治理在新准则实前后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否一样等。第三,针对我国特殊的背景对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进行细化研究可能会有收获。可以对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竞争程度的企业、不同地域的企业等进行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以了解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是否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竞争性的企业和不同地域的企业之间有明显差异,最终是否针对不一样的企业提出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或机制等。
*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基于行业竞争性差异和股权分置改革的研究”(项目编号:HNSK10-9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8年第9期。
[2]史丛莉:《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8期。
[3]孙亮、刘春:《什么决定了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公司治理还是经营绩效?》,《中国会计评论》2008年第3期。
[4]张兆国等:《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1期。
[5]曹廷求、钱先航:《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山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6]陈汉文、林志毅、严晖:《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由“琼民源”引发的思考》,《会计研究》1999年第5期。
[7]La Porta R Lopez De Silanes F, Shleifer A,etalLaw and Fin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
[8]Ball R,Kothari S P,Robin A.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Earn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0.
[9]Leuz C,Nanda D,W ysocki P D.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vestor Protec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
[10]Dechow P M ,Sloan R, Sweeny A.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 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6.
[11] Demsetz H ,Lehn K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Course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5.
(编辑 聂慧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800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