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成人教育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苏娅
摘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是农民工自身的需要,更是国家长远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对此从对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认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创新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成人教育 转移培训
1 对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认识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即如何转移和向哪里转移。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一批新型的劳动力,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明确走向。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还有如此高的农业人口比重,从而决定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要让这部分劳动力尽快融入到城市中来,就必须对这些需要转移的劳动力进行职前培训和素质提升,从而避免主观性或强迫性的粗放型转移,减少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成人教育来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造。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各业人才的重要使命。成人教育长期以来主要面向成人,从事其职前职后培训教育研究和发展,使成人教育在新时期最有资格和能力承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教育。
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存的主要问题
2.1 转移的地域和行业局限性大
从地域上看,劳动力转移方向主要是往东部沿海地区,从行业上看,进城农民多数就业于工业建筑、家政和餐饮服务业等非正规部门,约占80%,这些都是城市居民不愿意干的脏、累、苦、险的工作。
2.2 自身提高和完善的能力明显不足
由于劳动力转移人员自身的观念落后及普遍受教育层次较低,其自身提高和完善的能力明显不足。单从文化层次上看,进城农民工主要是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多数留在农村的农民却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或以下,又加上好多人没有技能,其收入主要靠出卖劳动力,他们不会去想也没有能力去想自身能力的提高或就业质量的改善,形成了长久的在低层次徘徊不前的局面。
2.3 转移的劳动力难以形成城市化概念
农民工从土地上来到城市,没有固定的居所和职业,随时就可能卷起铺盖卷走人,由于这种在城市部门工作的不确定性,相当多的农民没有完全从农业中分流出来,尽管已有30%多的乡村劳动力不再从事或不再单纯从事农业生产,但这一部分人的绝大多数仍然居住在乡村,其习惯和意识均缺乏城市化概念。
2.4 候鸟型务工特性,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整体提升
农民工因为职业的不稳定性及其他体制上的原因,“兼业型”农民比重较高,当然还有季节性农忙和传统习俗的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成了名符其实的候鸟型务工群。每到春节之际,数以千万计返乡的农民造就了中国特有的春运高峰,带来了较多的社会问题。
迄今为止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表现在空间形式上的转移,并未完全出现以职业转换为基础的高质量转移特性,这里面除了有排斥农民非农就业的一些制度性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这些需要转移的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的根本性障碍。因此重视对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和对其进行终身的职业教育是农民工自身的需要,更是国家长远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3 创新成人教育,推动我国高质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3.1 多渠道营造教育培训氛围
营造培训氛围,让农民工具备自觉的参培意识,不能是光停留在嘴上的宣传,应多管齐下。首先是要高度重视,加强宣传,使农民工对政府有关转移培训的优惠政策知晓面不断扩大、知晓度不断提高;二是强力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使“先培训后就业,先持证后上岗”成为用人单位自觉遵守的规则,成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自觉行动;三是开展常规性的执法监察,对用人单位违反就业准入制度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并责令限期整改。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可以较好地为农民工转移培训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他们的自觉行为。
3.2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对农民工培训既要调动农民工的主管能动性,更要靠各级政府重视对培训基地的建立和投入,落实专门的师资和校舍,将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范围,并在上级教育、农技、就业部门的指导下扎实开展培训工作,才能真正把当地农民吸引组织起来,就近就地实施培训,从而减少农民参加培训的成本,提高培训教育效果。
3.3 实施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成人教育应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培养目标,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等进行改革调整。从专业和课程设置来看,应根据适用性原则,开设工业、农业、渔业、经济、管理、医学、服装设计与裁剪、理发、美容、摄影、栽培、手工、家政等各种实用性专业和课程;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看,成人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传播媒介,采用个案教学、按程度分班的形式,加强实践环节,做到边学边干,真正让农民工学有所能。同时还要增设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内容,以使他们不但能够打工,还能够创业。
3.4 强化成人教育体制创新
成人教育还应注意体制创新,为有能力和愿望的农村青年提供系统学习的机会,以提升他们的学历层次。如与普通教育有效地衔接,在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打开通道;成人教育机构之间应做到资源共享,并在县、乡设立的分部、辅导站、培训部或函授站等,建立广泛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以利于整合优化院校成教资源,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培养规模,提高教育效益等。
3.5 创设多种学历层次
为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各种不同水平的求学愿望,成人教育应设置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即既要进行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还要进行扫盲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以适应不同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同时还可采取学历制和证书制并用,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成人教育还应重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教育力度,发展各种形式的正规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为转移后劳动力开设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教学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为他们职后知识更新提供有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8).
[2]国外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启示[J].中国农业信息网.2008.9.19.
[3]徐子勇.论“三力”与农村成人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4]田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教育[J].人才开发.200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