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凌云

  摘要:社会服务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科研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科研团队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所在。本文就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的意义及如何组建优秀的科研团队作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团队 建设
  在当前高职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发展时期,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才能获得活力、取得社会支持,高职院校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职院校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责任,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最终体现,其中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院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水平,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将最终影响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的建设,努力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以研促教,势在必行。
  1 高职院校科研定位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同于其他科研型本科院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发展科学技术及服务社会的使命,科研也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职院校要重视科研,切实的遵循院校的实际情况,立足于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服务,面向地方行业、产业生产第一线。如何与地方经济相衔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高职院校普遍在研究的问题。不断调研、探索,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服务教学改革;研究应用技术开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从教育教学第一线找课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做到教研相长,不断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确立研究领域,确立研究方向,推动科研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加大软科学研究力度,全方位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先进技术成果,为地方政府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优良服务;为行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 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意义
  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是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特征。高职院校面对激烈的竞争,急需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在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等手段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科研成果作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取得往往是学科建设纵深化、边缘化、交叉化的结果,当今知识体系的庞杂及个人的有限性、网络环境下知识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和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教研人员打破学科、部门局限,实现学科的交融和创新,使得科研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日俱增。科研团队的建设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对于科学研究的取得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整合科研力量、选拔并引进优秀科研人才,有利于培养团队成员的合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产生创新性科研成果,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对外社会服务能力,并以此来确立学院在社会中的地位。
  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致力于共同的科研目标,并且拥有团队精神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
  科研团队不是科研人员的简单组合,科研团队强调多部门、多学科的交叉与协作,把优秀人才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整合学术资源,发挥集体智慧,达到个体所不能达到的创新高度。
  一是有助于做大课题。复杂的科研任务,专业化带来的个人知识和技能存在极大的有限性。科研团队使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对学术问题相互交流信息、切磋思想、阐述见解,同时彼此尊敬和鼓励个体差异,从而使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有了更大的后劲和潜力,才能做大课题,出大成果。
  二是有助于科研人才的培养。科研创新团队将成员的观念、个性统一到团队的共同目标上,形成多样与主导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和谐局面。不同年龄、不同研究经验、不同科学背景、不同研究水平的人相互交流,实现了科学分工和高效协作,在团队带头人的引导下,在团队中其他成员的帮助下,科研能力较差的通过团队承担的重大项目会使他们得到锻炼,增长经验有助于他们的快速成长。
  三是有助于科研管理制度的完善。科研团队建设,同时改革高校科研考核激励制度,将面向个人的考核激励制度变为对整个科研团队的考核激励,实施目标管理,结合本校的科研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学校科研目标为基础,将其转化为团队的具体目标。在团队内部实行资源共享,所有科研成果均属整个团队而不是某个人。这样的团队成员对团队高度忠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与成就感,增加了团队的凝聚力。
  四是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科技成果与产品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一批高新技术成果真正做到了带土移植,受到企业的认可。研究成果首先应用于本企业,能提升企业竞争力。
  3 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路径探析
  3.1 明确科研团队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明确的研究目标是科研团队存在和实现科研创新的前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一大特点就是有一批来自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兼职教师,高职院校的科研和技术服务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职院校应以此综合的师资人力资源优势建设科研团队,通过大力实施高职院校主要学科专业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校企联盟”计划,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地方深层次的紧密合作。
  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的建立建设应针对企业创新需求开展研发活动和技术服务:以企业需求为选题依据,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共建各类研发和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跨越提供科技支撑;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改善企业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
  3.2 构建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的组建和发展,“人”是第一要素。成员价值观的一致性、目标一致性、知识与能力的互补、成员胸怀宽广是科研团队建设的基础,科研团队的巨大作用具体体现在单赢到多赢局面的形成,思维方式的变革,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的跨越等。优秀的团队带头人是科研团队的核心力量,他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还应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团队管理能力。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梯队中不同成员的年龄、学科背景、企业实践经验、研究经验以及研究水平不同,其知识结构互补,不仅能克服研究过程中单学科知识的局限性,而且不同知识结构的成员能够以不同的理论、观念结合起来,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去达到目标,这有利于团队寻找新的突破点,发现新见解。
  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的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本校现有学科分布、人才队伍情况,以专业学科人才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基础,制定本校科研团队的发展规划。同时要根据本校不同学科专业分类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发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等不同科研活动类型,以不同的建设标准分类建设科研团队。
  3.3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保证团队有效运行
  建立科学的易于操作的制度和规范是使团队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科研实力、承受风险和压力的能力都比较弱。作为刚组建的科研团队,其发展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和大力扶持,学校对科研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以及科研项目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成果推广以及奖惩等都应做出具体规定,将科研工作纳入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中,与教师的聘任、专业职务晋升、学科带头人评选以及各类荣誉称号的评选挂钩,及时把科研团队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不仅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还可以大大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3.4 重视培养团队精神,创建学习性团队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在鼓励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自身科研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促进其团队协作意识,强调科研团队集体价值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得人心,才能建设好一个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学习型团队是团队未来发展的趋势,学习型科研团队最本质的特点就是不断学习,尤其是强调团队的“集体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团队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学习型组织不仅对于科研团队及时总结工作,开阔科研思路,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大家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还能更好地实现团队在共同目标基础上的高度整体配合,提高团队的创新绩效,保证有源源不断的科研创新出现。
  参考文献:
  [1]蒋科兵.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1,4.
  [2]邹学慧.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3]张登宏.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4]刘志范.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有效路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
  [5]肖忠平,张苏俊,王昕明.关于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结构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6]孙晓杰,李晓明,牛英才.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5.
  [7]黄瑾.高校科研团队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初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8]王凤华,乔朋涛,杨芳,李靖靖.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
  [9]李秀芬,堵国成.试述高校构建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的意义[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