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生命困惑及其疏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压力的增大,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生命困惑问题日益严重,主要体现在生命意义感的缺失、生命目标的失落和生命社会化的困惑等方面。究其原因,包括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高校生命教育的缺乏以及大学生自身内在的心理因素问题等。只有通过社会各界联手协作,形成良好氛围;高校发挥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生命教育;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提升,实现自我解惑等多举措并举,才能疏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困惑,引导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价值,维护生命的安全,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困惑;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8-0079-04
  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不仅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也导致现代人类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急剧变迁。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重任,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大学阶段是青春后期心理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年人心理动荡最激烈、心理冲突最尖锐的生活困惑期。在社会急剧转型、价值日益多元化的当代中国,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多重的社会压力,部分大学生“陷入了一种‘存在性危机’中,于是他们会感到困惑和焦虑”①,自杀、吸毒、抑郁等都是这种生命困惑的具体表现。分析当代大学生生命困惑的主要表现,挖掘其深层次原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疏解建议,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困惑的主要表现
  人居于世间,面临无穷尽的生存挑战,相应地也会衍生无穷尽的生命困惑,这是一个“可以近乎无限罗列的复杂问题域”②。经过对部分大学生生存状态的社会调查和系统思考,这一群体面临的生命困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生命意义感的缺失
  德国历史和文化哲学家同时也是生命哲学奠基人的狄尔泰认为,意义就是生命的体验,是生命的本质力量在克服一切障碍、创造属人世界中的自我肯定和自我确证。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现代人在物质、精神生活获得极大提升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重负。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生活中,物质条件成为衡量人生成败得失的主要标准。世俗化的社会风气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导向,导致部分大学生人生目标的功利化,这与大学课堂中理想化、崇高化的价值观教育产生了持续的冲突和悖离。部分大学生在“义”与“利”、“是”与“非”、“公”与“私”等选择面前无所适从,逐步陷入价值观的混乱与迷失之中,生命意义感被削弱、流散。第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日益分散、多元、剧变,其肩负的学业、就业及日常生活压力也越来越重。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碰撞,部分大学生没能从生命层面上建构自我的价值世界,不可避免地
  收稿日期:2015-04-25
  作者简介:张红霞,女,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郑州450002)。
  产生焦虑、恐慌、迷惘、不安等情绪,进而出现失落、消沉、无聊、虚无等精神状态,更有甚者产生“轻生”的念头,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生命遗憾。
  2.生命目标的失落
  目标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是生活的动力。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生命目标是其生命合目的性的价值尺度和价值体现,具有引领方向、激励追求的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生活的无目的性或目的混乱使其生命目标濒于失落,而生命目标的失落使其生命困惑进一步加剧。一方面,生命目标的失落使大学生失去了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的精神自由。当部分大学生单纯追求和满足于物质的获得,将生命目标囿于有限的存在中而丧失了精神层面的判断力、选择力和评判力时,其生命的困惑势必加剧。诚如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言:“许多人的不幸命运就在于他们不能作出选择。他们既不是活着的,又没有死去。生活成了一种负担,一项无目的的事业。忙忙碌碌成了保护人不在阴暗王国受折磨的手段。”③另一方面,生命目标的失落使大学生迷失了人生的规划和方向。有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生活是为了什么;有的大学生在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下追逐名利,荒废了学业;有的大学生把恋爱视为人生第一要义,一旦爱情遭遇危机便失去人生的方向,自暴自弃甚至轻生;还有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目标,转而从虚拟游戏中获得暂时的充实和快乐,沉浸在网络空间和游戏世界里不能自拔。
  3.生命社会化的困惑
  人在社会中不断塑造自己,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在与他人交往中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活是大学生群体认识社会、走向社会的关键节点,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群体面临着两个层面的困惑和冲突:第一,自我创造的困惑和冲突。在生命社会化进程中,人们会在不断寻找意义感、设定生命目标的同时,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人的创造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学生在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中势必要投身社会实践,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创造活动,这一进程中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大学生具有探索新鲜事物、接触社会的积极性,然而其在家长、学校等多重保护下,同样具有作为受动客体的保守性和懒惰性。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大学生的积极性往往受到打击和牵制,消极性日益滋生和膨胀,内心会产生巨大的矛盾感、冲突感,进而涌现诸多的生命困惑问题。第二,相对比较带来的困惑和冲突。一定程度上讲,人是一种比较性的存在,人生是一个充满着相对性的生命过程。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地位、职业、收入、稳定程度等各个方面都尚未明晰或者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在与其他人、其他群体比较时,难免会滋生出距离感、失落感和迷茫感。同时,大学生个体之间也有诸多差别,在横向比较成绩、家庭、交友等诸多因素时,难免会使部分个体产生自卑、嫉妒、怨恨等不良心理,生命困惑由此衍生。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困惑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和生活剧烈变迁的时代大环境中。信息爆炸、观念更迭在产生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使部分大学生无所适从,进而出现对生命的困惑和人生的迷茫。第一,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市场经济遵循利益优先的原则,无时无处不在刺激着人们的物质欲望。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社会导向不断诱发着人们的急功近利思想,使个别大学生不再崇尚理想、奋斗和奉献,不能够安心学习和踏实做事,反而处处讲求功利,斤斤计较得失。例如,有些大学生选择专业,不管个人喜好,只看是否热门;就业找工作时,不看自己是否适合,只关注待遇高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不问是否有利于社会公益或者个人能否得到锻炼,先问报酬多少好处有哪些。第二,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一方面承受着学业课程、人际交往、恋爱婚姻、就业工作、未来发展等多方面的外界压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尚待完善、社会经验不足,这使得社会竞争的压力相对更为沉重、难以消解。当诸多压力不能排解时,就会产生对人生的无奈和无助感,导致生命困惑。第三,衡量“成功”标准的错位。在主流的话语体系里面,现代人拥有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才算是成功。在这样的“成功”标准下,家庭、学校和社会就忽略了对大学生幸福感、快乐感等精神层面的关注,拼命把大学生往“成功”的道路上挤压。当大学生无法达到所谓的“成功”标准时,就会对之加以“失败”的标签,其结果是学生失去生命自主性,失去快乐生活和不断进取的动力,甚至放弃美好的生命。
  2.高校生命教育的缺乏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生命教育一直以来没能得到有效重视,高校生命教育的效果对大学生生命困惑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疏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第一,高校生命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缺位。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应该助推学生心理生命和社会生命的成长。一直以来,不少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画等号,教育以学分为主,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缺乏。这直接导致了一些在学校被公认为“优秀”的学生应对挫折能力不足,随机应变和灵活反应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乃至精神疾病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导致心理防线崩溃,走向轻生。第二,既有生命教育的零散性和碎片化。目前,在现有高校课程中尚无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对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散见于思想政治课、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各种形式中。这种零散性、碎片化的教育形式使大学生很难接受到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其实效性受到削弱,难以升华到一定的层次。同时也因缺乏针对性,对大学生生命困惑的有效解决收效甚微。第三,高校生命教育内容、方式的滞后化。内容方面,传统教育强调对于大学生进行有关生命教育理念、知识的认知、掌握和理解,而缺乏对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怀和指导,忽视学生的本体诉求和需要,忽视了他们对于生命教育的评价、参与和认同,这些都阻碍了高校生命教育的施教效果。形式方面,传统高等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倾向于“灌输”,即强调教师作为“施动者”对于大学生作为“受动者”的培训和讲解。而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日益增强,对于自身的人生目标、能力和价值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传统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须改进。
  3.大学生自身内在的心理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但思想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其自身心理不成熟是造成生命困惑的内在原因。第一,青春期自我认同迷茫。青春期的大学生,处于身心成熟前的不稳定阶段。由于自我同一性还在整合中,情绪稳定性差,当面对学业、爱情、就业、人情等各方面的困难时,大学生们一方面带有年轻人的朝气和勇气,对未来充满信心并抱有幻想,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现实中的许多事物不能理解和接受,对自己的能力和目标产生怀疑。第二,思维方式不成熟。每个人都有一套认识问题、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由个体长期以来的生活经历和所受教育内化而成的。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缺乏社会历练,习惯于理想化地看待现实世界,看问题往往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想,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身处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对着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碰撞,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生活受挫,进而对经济社会体制产生抱怨和不满,也会陷入焦虑和迷茫。第三,承受挫折能力较差。大学生还未走向社会,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缺少应对困难的能力和办法。再加上独生子女比重较大、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成长较为顺利,部分大学生独立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碰到一点挫折时就容易灰心丧气,心理承受能力不足。
  三、解决大学生生命困惑的对策建议
  1.社会各界联手协作,形成良好氛围
  社会是引导大学生端正生命态度的强大助力,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社会环境是破解大学生生命困惑的有力保障。第一,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中坚作用。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的统筹规划工作,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参与到关爱大学生的行动中来,形成一套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努力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传播社会正能量。重点做好文化管理工作,加强对报刊、网络、影视等媒体平台和传播内容的监管,净化社会舆论和文化生态。第二,挖掘家庭潜能,使之成为破解大学生生命困惑的重要阵地。从心理学角度讲,家庭是与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和生命联系最为紧密和深入的地方。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根基和起源,家长和监护人应当习得更多的生命教育知识理念,并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第三,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群体走出生命困惑。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方法,为大学生在学习、交往、就业、恋爱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锻炼心理素质和开发潜能的专业心理辅导行为。通过有针对性的辅导,激发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启迪他们对人生和生命进行认真思考,指引他们健康成长,走出生命困惑。   2.高校发挥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生命教育
  高校是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破解生命困惑的主渠道,要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第一,开设生命教育相关课程。生命教育课程主要有单一性课程和渗透性课程两种,单一性课程即通过生命教育课程、死亡教育课程、职业规划课程等专门课程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连贯、完整地呈现和传递给学生。学校可通过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生命知识,引导其正确把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渗透性课程即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到历史、哲学、艺术等课程之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接受生命教育,并吸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生命教育高度契合,都具有以人为本、提升生命质量、明晰生命价值的功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大力融入生命教育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只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因此,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地大力开展“三观教育”势在必行。另一方面,要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中,并与课程主题紧密结合。如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开设生命教育的板块,使大学生意识到生命的本质、价值以及生命过程中的责任感;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具有时代性,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和呼唤;等等。第三,积极实施心理危机干预。首先,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在制度和体制上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疏解提供保障。其次,针对在校学生开展自我拯救生命、预防自杀方面的系统知识讲座、培训和模拟训练,使学生掌握自杀危机的识别,认识发生心理危机的前兆和规律,以便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积极有效地挽救生命。最后,要进行日常心理排查和筛选工作。对有严重身体疾病、家庭经济有特殊困难、性格孤僻内向、有网瘾症状、受到学校处分及有重大心理创伤等危机心理易感人群要多加关注,及时建立心理档案,采取心理危机监控措施,为易感人群的生命安全筑建防护堤。
  3.积极进行自我提升,实现自我解惑
  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生命困惑的自我破解至关重要,也只有主动作为,才能真正破解生命困惑、促进自我生命的发展。第一,认识生命的价值。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教育是生命教育最基本的意义和实质。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价值的认识,全面恢复人类生命的本性,采用理想的教育推动人的发展,提升人类生命的本性”⑤。通过生命教育揭示和了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认识到自我价值是在关爱自我和关爱他人中实现的、是在给予与奉献中实现的,同时也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完善自我,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对自我和社会负起责任,提升人生境界。第二,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对于那些懂得解读它的人会有积极的意义。”⑥生命总是与对生活的感受相联系的,珍爱生命,首先要热爱生活,从生活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大学生自身要认识生命和死亡的特点,理解生命的可贵,珍惜当下生活的每一天。同时,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建构生命的意义,懂得爱护生理生命,提升精神生命,丰富社会生命,过更有意义的人生,为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为辉煌的前程、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第三,维护生命的安全。当大学生感到压力过大或自我调节效果不明显时,要积极向外求助,可以向父母或者其他亲人求助,家人是最值得信赖的社会支持力量;也可以向同学或朋友求助,他们最能与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还可以向老师求助,他们也可以提供积极有效的资源和帮助。同时,要守护生命,提高帮助他人的能力。当发现同学有了心理问题而他自己又解决不了时,要劝说、鼓励他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寻求帮助;发现同学出现心理危机,要立即报告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院系负责老师,以便对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注释
  ①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三联书店,1994年,第82―83页。
  ②欧阳康:《生命教育应该直面生存困惑》,《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③[美]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⑤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8期。
  ⑥[法]贝特朗・韦格莱:《禁止死亡》,李建英译,海天出版社,2004年,第63页。
  责任编辑:文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6568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