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林莽 描绘精神的诗意风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莽是我国新时期诗歌富有开创性意义的诗人之一,哪怕是对于一般的文学爱好者而言,谈到朦胧诗,就自然会想到北岛、舒婷、杨炼、芒克、林莽、多多等人的名字。我喜欢林莽先生的诗,也喜欢他的画。我作为诗歌爱好者,曾经跟他一起在《诗刊》工作近八年。那的确是人生中一大段诗情画意般美好的时光。
  林莽先生是“白洋淀诗歌群落”的重要成员。在白洋淀,他和芒克、根子等诗人,不仅写出了新时期诗歌史上重要的诗篇,他还拿起画笔,饱含深情地描绘大淀和水乡的心灵风景。最初,我在他的博客中见到他几幅画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描绘白洋淀乡村风景的油画,颇具专业水准。原画只有手掌大小的袖珍尺幅,但见岁月沧桑,用笔洒脱,诗意盎然,饱含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与情感。落日余晖里白洋淀上撑船的打草人,文静的红衣少女,静静泊在水边的驳船,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林莽先生还带着我这个学生,做了几年《诗刊》的美编,他信手而绘的钢笔画总能与诗文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提亮主题。很多朋友都对他的诗文集《穿透岁月的光芒》中十几幅自绘钢笔画插图印象颇深。林木深郁的园子,水湄摇曳的芦苇,都能在心湖中荡起唯美的涟漪,吹来舒畅的清风。简洁、流畅、富有节奏与旋律的笔触,透出性情、功力与学养,还弥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诗意和书卷气。又是那样逸笔草草,信手拈来,是学养与情怀的自然流露。
  几年朝夕相处,真正了解与理解了林莽先生的诗、文、画是相互滋养和融为一体的,这些诗书画的艺术元素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反映和折射出他澄澈的心灵世界。我在《诗刊》工作的那几年中,目睹了林莽先生除了编稿、组织活动、辅导学生,每期的刊物封面和版式乃至插图都亲自上手。他总是带着我们几个学生饱含着兴趣乐此不疲地做这些“份外”的事情,诗意盎然的日子,每每不觉夜已深沉,窗外已繁星点点。那几年,刊物编得认真,活动搞得红火,我们也显得特别忙。常常因为怕下楼吃饭耽搁时间,就叫上几份外卖送餐,匆忙吃完继续战斗,我清晰地记得,在满是书稿、略显凌乱的《诗刊》办公室,他花白的头发和疲倦的背影特别像一幅油画,也让我们看着有些心疼与酸楚。那几年,我有幸还经常跟他一起去观摩画展和参加活动,耳濡目染,受益多多。有一次,我们俩去中国美术馆参观一个英国现实主义油画展,他竟然对很多油画家的风格与特点都能提纲挈领地一一道来,让我大饱眼福的同时大饱“耳福”。
  记得是2006年到2007年,中国文联大楼装修,诗刊社临时租房,搬到北京团结湖公园南边的一栋写字楼里办公。我们在宽敞的办公室摆上一张乒乓球桌,球没打几次,倒是铺上画毡,写写画画起来。林莽先生画画,大多是工作乏累之时,适当调节身心的即兴挥洒。他基本上不看画册,兴之所至,随意勾勒点染,却都是稔熟于胸、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景。后来慢慢知道,他从学生时代就酷爱美术,一直对绘画保持着源自内心的喜爱。后来,看多了林莽先生的画,才慢慢知道他不是简单的消遣和即兴挥洒,他是用画笔和色彩在写诗,他把很多艺术感觉和见解都不露声色地融进了画作之中。隐隐感觉,他的心里有一个宽阔的艺术世界,在那个纯净的世界里,有着万千景象和无限江山。
  无论国画还是油画(也包括水彩和丙烯等材料的作品),他都喜欢画水边风景,喜欢画植物,水边的树,水中的芦苇和小船,以及在水中荡漾倏忽破碎又倏忽完整的落日……上善若水,他的心境恰如蓬勃的绿色植物,澄澈的湖水和大淀,涓涓细流,一枝一叶,点点滴滴地给人以精神的浸润与滋养。树林高且浓密,云朵雍容而安详,水鸟有些许的变形与夸张,些许慵懒中别有一种平和与超脱,海岬的岩壁仿佛在深思中借助浪涛的节奏倾诉心声……他的画作,有着不易觉察又无处不在的精神指归,我知道,他在淡然与低调中有意识地强调和强化着什么,那可能就是人生一种至纯至美的诗意之境吧。他把那个原本只属于文字的精神世界物象化、色彩化。他以诗性的线条构图与色彩告诉人们,诗还有很多可爱的模样。
  先生的国画多为小斗方,施淡墨,重点染,水气淋漓,清新怡人,了无燥气火气。他的油画用色鲜亮,画中天地没有一点灰尘。他的画作,总能给人带来一种身心的放松,清风入怀一般的舒畅与沁凉,在当下喧嚣浮躁又令人茫然的时代,这种带有精神关怀温度的安静与清醒,无疑是一剂难得的心灵药方。我感觉,他的画的确是有疗效的:每当我安静地面对那些微波不兴的宁静湖水,面对那些缓缓漂移的洁白云团,面对那些干干净净挺挺拔拔亲密无间挤靠在一起取暖的树木,面对那些谦卑地朝着命运的方向执著倾斜打探的芦苇,面对一盘鲜艳欲滴的樱桃,面对白杨树影婆娑的窗台上的一束粉色杜鹃……我不能做到无动于衷,在得到纯美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会悄然开始内心鲜为人知的反省……我常常想,先生林莽,作为一个纯粹的诗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位我人生中钦敬的师长,他的举止与风度,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无声地书写着人生之诗。他的诗,他的画,他的语言和文字,他关爱与培养青年诗人的心,他微微前倾着身子冷静又温暖地注视着你的眼神……都是具有诗性的,都具备精神提升的功效。这些,都在很多的诗友交往中找到了感同身受的默契与感恩。这些,不能拿出来换取什么,但在我们心中无比重要。
  观林莽老师的画,我总是想到汪曾祺先生的文品与画品。知音无语,会心有声,那是一种文化修养的厚积薄发和自然流露,那是用画笔和色彩写就的心灵诗篇。我以为,还不能将林莽先生的画作简单地归入中国文人画的范畴之内,因为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是一位当代具有国际视野和中西文化纵深学术背景的著名诗人。中国古典文化的韵致与情调,西方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乃至超现实主义等等,都在他的画作中有着不露声色的内在体现。可贵的是,他以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消化了这些庞杂的营养,转化成了自己自然而朴素的笔触和色彩语言。在他一幅描绘海边山崖的钢笔画中,吹过海岬的风,总能打开我“另外的毛孔”,让一种新异的艺术气息进驻身心。我还曾在北京朝阳文化馆的一次中法诗人共同参与的诗歌活动中,见到主办方将他的一幅《樱桃图》印在了活动招贴画上,原本很古典很传统的小幅国画,配上了变形的英文和简洁的彩色条块,一下子使得整个展厅弥散出高贵的现代艺术气质――这时候的樱桃不再仅仅是中国古诗文的樱桃,还让人想到法国的红酒,想到戛纳电影节上的红地毯,想到《魂断蓝桥》中费雯丽的明眸,更想到艾吕雅和勒内・夏尔的诗……细观慢品,林莽先生的画作中,无论墨线、彩线还是钢笔线条,每一根线条都是灵动而诗性的,都是带着感情的音符,它们同样以诗性和艺术的形式,构成了沉静内敛又充满不竭创造激情的生命交响。
  羊年岁末,我又从微信圈里看到林莽先生在浙江文成参加诗歌活动采风时,于一座寺院创作的写意山水画:满纸清润,氤氲润泽,行笔恭谨而从容。佛塔,树木,远山,表现天空的大面积留白,有一种超乎万物之上的空灵与宗教神圣感。心中了无挂碍,清风明月入怀。我特别爱看他近几年在德国、英国、美国旅行和小住时的那些画作,在这些作品中,他的艺术感觉、艺术观念以及构图和笔触,找到了内容与形式上的通融与默契,一座红房子,几丛灌木,一片爬满绿植的栅栏,异国的蓝天白云,都成为了自然与心灵的媒介与象征,给人至纯至美的启迪与向往。的确,林莽先生的诗和他的画,跟随着他的思想一直在往远处走、高处走,一如他鬓边闪烁高原雪峰般的精神之光。
  本期焦点人物小档案:
  林莽生于1949年11月。1969年到河北白洋淀插队,开始诗歌写作。白洋淀诗歌群落和朦胧诗的主要成员。著有《我流过这片土地》 《永恒的瞬间》 《林莽诗选》 《秋菊的灯盏》 《记忆》等诗集多部。诗文集《时光瞬间成为以往》 《穿透岁月的光芒》和《林莽诗画》等。
  现任《诗刊》编委,《诗探索・作品卷》主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1660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