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调动感官,描绘多彩的世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什么是感官?感官就是感受外界事物的器官,包括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等。如果没有感官的充分参与,笔下的事物便失去了风彩,没有感染力。
  请看下面的短文:
  看大海
  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到深圳大梅沙看海。
  我们坐车来到海边。放眼望去,大海辽阔无边;海水很蓝,也很清,海浪翻滚着,浪花朵朵。
  我穿上泳衣,戴上泳镜,扑进了大海的环抱。一开始,我有点害怕。爸爸鼓励我:“别怕,有我在。”就这样,我趴在救生圈上,双手划着,在海里游来游去。大海起伏不定,我的身子也跟着一起一伏。我漂浮在海面上,头枕着海水,仰望著蓝天,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玩累了,我走上岸,回到了驻地。
  不难看出,小作者还是花了些心思的,把看大海的过程写得文从字顺,条理清晰。但文章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主要在于描写单一,小作者多用视觉,没有调动其他感觉器官,所以描写简单,没有感染力。下面是小作者修改后的作文:
  看大海
  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到深圳大梅沙看海。
  我们乘车来到海边。放眼望去,天蓝蓝,海蓝蓝;海浪翻滚着,一个接着一个地涌向岸边的礁石,“刷”的一声,掀起万丈狂澜,声音震耳欲聋,仿佛闷雷滚动(听觉描写)。
  游人在海滩上,有的坐,有的躺,有的立。海面上不时泛起一阵阵波澜,激起的水花像盛开的雪莲(视觉描写)。
  我穿上泳衣,戴上泳镜,一下子扑进大海的环抱。一个浪花打来,给我一个“见面礼”,吓得我赶紧往岸上跑。但这么多人在海里欢快地畅游,我怕什么呢?这样想着,我壮起胆子,第二次走进海里。
  海水温柔地舔着我的脸颊,亲吻着我的唇(触觉描写),我趴在救生圈上,双手搏击浪花,像一条灵活的小鱼,在海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突然,一个巨浪扑来,我呛了一口水,海水腥腥的气味直扑我的鼻孔(嗅觉描写),我赶紧把水吐了出来。海水又咸又涩,真不好喝啊(味觉描写)。大海起伏不定,我的身子也跟着起伏不定。我头枕着海水,仰望着蓝天。天很蓝,白云朵朵,蓝天白云倒映在海里,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玩累了,我走上岸,大海还在后面向我深情地呼唤:小朋友,我们明年再相聚!
  改后的文章,在单一视觉描写的基础上,加入了听觉、味觉、嗅觉、视觉等描写,有声音,有色彩,有动感,就像一幅立体画,把大海的辽阔、美丽与壮观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观察景物,包括人物、动植物等,单靠视觉,会有局限性。需要学会运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观察。比如写“春”的诗词很多,叶绍翁用的是视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白居易用的是听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甫用的是嗅觉,“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志南用的是触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写景状物,如果能调动五官,多角度描写,效果一定非常棒。
  那么,怎样运用感官,描绘多彩的生活呢?
  察颜观色——看。看是写作文的基础。一双眼睛百种看,向上看是仰望,向下看是俯视,左右看叫环视,一动不动地看叫凝视,目光集中一点看叫注视……看的时候要抓住特点,不要东鳞西爪。还要选好角度,或正面,或侧面;或远观,或近视;或仰看,或俯视;或整体,或局部,要练就一双慧眼,捕捉瞬息万变的信息。比如,《海上日出》(语文第九册)这篇课文,作者抓住日出时的变化,展现了海上日出这一奇观。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太阳先出现“小半边脸”,继而“慢慢”“向上升”,最后冲破云霞,“完全跳出海面”。色彩的变化先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接着“颜色红得可爱”,最后“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的眼睛发痛”。观察有序,描写有层次;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洗耳恭听——听。听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经,比如,自然界的声音我们看不到,但可以听到,泉水叮咚、溪水哗哗、青蛙呱呱、小鸟啁啾、母鸡喔喔、小狗汪汪、雷声轰隆……要凝神静听,侧耳倾听,洗耳恭听,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请看《大自然的声音》(部编版三年级上)第三段描写: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小雨滴汇聚起来,它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在作者的声响世界里,水是音乐家,会演奏:“敲敲打打”;还会唱歌:“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淙淙”“潺潺”“哗啦啦”,这些“象声词”形象地写出了水的特点和音质、音色、声响。起初,雨声小,“滴滴答答”;随着雨点的变化,音响发生改变,像山泉流过的声音,“叮叮咚咚”,悦耳、清脆;当小雨滴汇聚成小溪、大河、大海时,水声发生改变,声音由小变大,由低到高;流速由慢变快,由缓变急,先是“淙淙”,接着“潺潺”,最后“哗啦啦”,有层次,有乐感,听之,赏心;闻之,悦耳,令人击掌叫好,拍案叫绝。
  含英咀华——尝。物质世界的丰富性,决定食物味道的多样性、复杂性。糖是甜的,梅子是酸的,咖啡是苦的,橄榄是涩的,各有不同。品尝后,才能辨别差异。《我爱故乡的杨梅》(人教版三年级下)有一段描写,很精彩: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杨梅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
  原来,杨梅是这样一种味道,没有熟透的是“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吃过杨梅的人,可能有同感;没有吃过杨梅的人,读了这段文字,也能感受到杨梅的滋味。现在我们的嘴里仿佛有一颗杨梅,那种酸甜的味道,刺激着味蕾,一股清泉在喉咙里汩汩流淌。难怪曹操当年借“梅”说事,谎称“前面有个大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将士们听了,味蕾迅速刺激感官,口水喷涌,顿时熄灭了喉咙里那团火焰,湿润了身心。从此以后,历史上便有了“望梅止渴”的故事。
  吞吐芬芳——嗅。气味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可以闻到。请看小雨同学写的《鲫鱼汤里的母爱》(节选):
  还没有走到家门口,我就闻到饭菜的清香,用鼻子深吸一下就知道,妈妈又为我煮了酒酿鲫鱼豆腐汤。听说鲫鱼和豆腐一起煮汤,倒点米酒,补钙效果好,孩子吃了长得高。于是妈妈就隔三差五地到市场上买几条鲫鱼,和豆腐一同下锅煮汤,希望我吃了能够长高。
  小作者不愧是嗅觉专家,他不用看,不用尝,只一嗅,就知道什么味道。为什么?这得益于他平时的观察,也得益于鲫鱼汤里那颗爱子之心。
  身临其境——触摸。物质的冷暖、软硬,在看不见、听不着、闻不到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身体的碰撞、揉捏、拉伸等触摸才能感觉清楚。“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触觉,这“湿”和“杨柳风”是通过肌肤的触摸感觉出来的。皮肤是接触外界事物的感觉器官,它知冷暖,晓疼痛,感炎凉。如《春天来了》:
  冬天过去了,微风悄悄地送来了春天。
  地里的泥土化冻了,变松了,踩上去软绵绵的,像踩着厚厚的地毯。
  风是有温度的,“微风”让人的肌肤产生触觉,不再是冬天的寒冷。春回大地,和风送暖,冻结的泥土“化冻了”“变松了”“踩上去软绵绵的,像踩着厚厚的地毯”,那种感觉,只有通过身体一部分——脚“踩”,才能感觉出来。
  调动五官去感知和展现多姿多彩的世界,作文才能多姿多彩。以上所举的例子,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0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