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育资源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由社会公众共同享有。在享有上具有非排他性,就是说不论任何人、任何组织,只要你是我国法定公民,就有权享有政府的教育服务,在这一点上人人平等,这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完全符合的,就是说我们提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教育是公共物品的性质所决定的。本文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立场观点,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实际出发,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按照公平合理原则对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公平性进行相关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教育均衡的概念与意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为人人享有公平、公正地接受义务教育全力提供充足的保证。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
  (一)理论意义
  教育资源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由社会公众共同享有。在享有上具有非排他性,就是说不论任何人、任何组织,只要你是我国法定公民,就有权享有政府的教育服务,在这一点上人人平等,这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完全符合的,就是说我们提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教育是公共物品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政策意义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措施。十七大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就必须重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自身需要。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城乡发展部不平衡、区域发展部平衡,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更加强调教育均衡的重要地位,多在这一方面下功夫。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当前素质教育的深层次障碍仍然存在,重要一点就是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过大,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薄弱学校获得更多地优质教育资源,提升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平顶山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的问题
  (一)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失衡
  1、农村义务教育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落后
  近年来,尽管平顶山市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机遇,相继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使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初步改善。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不大,学校布点过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形成一些“空壳学校”,造成资源浪费。正是由于学校布点过多,致使不能集中使用教育基建资金,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仍很薄弱,办学条件明显落后于城镇学校。
  2、在教学设施方面存在不平等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教育历史上的城市导向,农村的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城乡在办学规模、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市中心的一所现代小学配有高标准的游泳馆、图书馆、科技馆、报告厅,每个教室都配有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并且还配有专门的书法教室、劳技教室、计算机教室等等,而许多农村小学甚至连基本的校舍都保障不了,于是就出现了“农村学校像非洲,城市学校像欧洲”这样的说法。
  3、师资力量悬殊,导致孩子在受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等
  城市的教师大都经过层层选拔,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理论基础扎实,在教学上享受着优质资源,在待遇上也普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农村的教师现状是数量不足、质量不好,有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甚至要一个老师带全校所有学生。一般来说,辍学率反映了学生享受教育资源的结果。农村中小学学生的辍学率比城市中小学生高。2005年初全国初中在校生平均辍学率下降至2.26%,但农村初中的辍学率仍为3.91%,且居高不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1)在教学方法以及观念上落后,陈旧。农村教师因为受到农村整体边缘化,滞后化的影响,用经验主义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存在着极大的不科学问题,基本不懂得从孩子的心理方面,用科学的知识去教育,甚至存在严重体罚的情况;(2)整体知识文化水平和素质偏低,大多数的农村教师学历水平都不高,甚至还存在初中毕业回来教小学甚至初中的情况,还有大量代课老师,知识能力都不发保证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授课的质量问题;(3)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态度都不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村教师自身的经济条件明显不好,使得乡村教师没有一定的物质激励,在与城市里的教师队伍相比较的时候,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和失落情绪,同时,学校又没有引进竞争机制,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就产生懈怠情绪和不积极的心态,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了。四是乡村教师队伍不是很稳定,结构总是在变动。由于乡村环境的确是差强人意,乡村教师总是希望能努力的进入城市,追求更好的待遇以及更好的自身价值的实现,所以,乡村教师无心教书,把很多精力都放在的去城市发展或者改行的努力上面,所以农村教师队伍极其的不稳定,
  (二)办学行为不规范问题仍比较突出
  一些学校教育理念相对落后,缺乏按照教育规律办学的自觉性,办学行为不规范,内部活力不足,学生负担过重,特别是乱招生、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已经影响了教育形象。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私自办辅导班、侵犯学生权益等现象时有发生,必须常抓不懈。
  三、平顶山市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职能缺失,政府间教育投入责任不明确
  每一级政府应该在教育投入中分担各自的责任,单靠政府哪一级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行的,因此,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分担比例的合理性一直是各国政府探讨的重要课题,世界发达国家对此均有严密而明确的法律规定。相比之下,我国根本没有从政策上规定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使政府教育投入责任模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谁都可以尽量降低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即使完全不投入,也没有任何有效的、硬性的规则来制约。
  (二)区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造成城乡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城乡二元经济制度的种种设置与安排,使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突出的“城市优先取向”,在表现出不平等的同时拉大了城乡差距。建立在城市学校基础之上的办学标准,自然出现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特征:先城市后农村,先重点再普通,先市民子弟后农村子弟,以城市和市民为中心,以农村和农民为外围的教育资源配置路线[2]。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义务教育的落后就是一种必然现象了。中国城乡差距的根本问题在于城乡教育对公共资源占有的不平等,这种不公平的政策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最主要因素。
  (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受县域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仅靠县级政府的财力是难以保证的,实现“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后并没有彻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中央核定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杂费补助标准远远低于原定的“一费制”杂费标准,保障资金与办学需求差距较大,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办学条件明显落后于城镇学校,与城镇学校形成强烈反差,特别是一些僻远的农村、沿黄乡村,很多学校仍然存在危房,图书、仪器等方面根本达不到省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四、对策
  (一)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投入
  切实落实市、县级政府义务教育投入责任,建立义务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各级财政要依法足额安排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实现“三个增长”。逐步提高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按照规定征足、管好、用好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程序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设立教育发展基金,接收社会捐赠。完善装备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公用经费预算一定比例用于购置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团的监管作用,促进各级政府切实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政府责任,扭转当前县区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现象。
  (二)重视农村地区发展
  1、强化农村学校管理,狠抓学校内涵发展,注重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要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使农村适龄儿童少年“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2、进一步加大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力度。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鼓励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等区域性改革实验。要本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则,可以将县域内义务教育划分为若干个学区,在学校隶属关系不变、法人不变、编制独立的前提下,学区内学校实行联合办学,互派师资,统一教学,资源共享,捆绑考核。充分发挥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各阶段同层次学校“老校+新校”、“强校+弱校”等模式探索及“教育联盟”、“强校托管”、“强校兼并”等试点运作。
  3、优化农村师资队伍,实现城乡教师素质同步增强。要建立由政府主导、教育、人事、发展规划、财政等部门参与的城乡学校教师调配机制,要选配优秀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优秀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城乡教育同步发展。要采取得力措施,督促县级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对现有编制缺额进行全员补充,解决“有编不进”问题。建议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以目前在校生数为基础,并对今后三年或五年学生入学情况进行科学预测,以市为单位进行核定编制,打破县域界限,根据在校生情况和教师流动情况对教师编制进行调整,及时补充缺编教师。
  (三)规范办学行为,促进生源均衡配置
  完善招生入学政策。按照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科学划定学校服务范围,坚持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种名义招收培训班、实验班,严格控制大班额现象。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招生分配生合理分配政策,逐步提高农村初中高中招生分配生指标。逐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健全“教研赛考评”工作机制,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在办学思想、教育理念、队伍素质、教学改革、管理水平、文化创新等方面比学赶超,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和教学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
  [2]焦树国,管刚,王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
  [3]曹振华.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甘肃科技,2008,(24).
  [4]贾晓静.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2007,(2).
  [5]杨润勇.区域推进:农村地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政策学视角的分析[J].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