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乡空巢家庭老人养老问题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老龄化社会和家庭结构的逐渐演变,空巢家庭的数量大幅上升。“空巢”家庭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多变的动态过程,受到家庭结构、个人意志、社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其养老服务方面的需求不可能单靠已经逐渐弱化的“空巢”家庭作用来实现,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更加有效地满足城乡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促进和谐社会的进步,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空巢老人;老龄化 ;养老;社会支持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演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幅上升,独居、孤寡的“空巢老人”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有 2.22亿,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44亿,占总人口10.5%[1]。根据有关预测,在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25.3%,到了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36.5%[2]。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强,越来越多的老人家庭成为空巢家庭,据全国老龄办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老年人口中有近一半都是空巢老年人口,预计未来这一比例将突破70%[3],届时中国将有超过两亿的老人为空巢老人。未来,在我国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家庭的主要家庭形式。
  当前中国,除了广大农村地区青壮年因为外出务工、求学、经商等原因外出使得大量家庭“空巢化”外,很多大中小城市的年轻人因为求学、就业、异城居住或同城异居而导致的“空巢家庭”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在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转承的形势下,这种家庭空巢化与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等不断叠加,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在社会层面上,空巢家庭及老年人的增加,将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剧烈变化,导致发展失衡。人口老龄化、空巢化的加快,增加了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和养老社会服务的支出压力;在家庭层面上,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4+2+1”的家庭结构普遍存在,涌现出大量空巢家庭,一旦出现父母失独、夫妇失偶、家传失继等家庭危机解决不好的情况,就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在老人自身层面,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熏陶下除了可能出现如视力下降、两耳失聪、表达含糊、行动不便等正常生理变化外,当需要依靠子女而子女不在身边时会产生孤苦、自怜等“失依”之感,甚至出现有强烈孤独感的“空巢综合症”。孤寂,心情暗淡、食欲降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体验与情绪状态。[6]
  一、文献综述
  “空巢”现象由来已久,但人们一直没有充分的意识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7]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域化,不占优势的农村因各种制约因素而无法达到城市的经济水平,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学生拒绝返乡就业、子女定居城市等现象越来越普遍,与此相对应的,农村的“空巢”家庭日益增多。[8]与城市相反,农村的空巢老人难以享受到健全的养老保障体制,其日常生活和精神慰藉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养老难题更为严峻。[9]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除了继续保持家庭养老的方式外,还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养老方式并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资全的投入。
  相对于农村空巢家庭的生活困境,城市空巢家庭虽然在经济上处于优势,但城市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养老问题。空巢老人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以良好的經济条件为基础,但由于空巢老人群体的特殊性,如何更好的照料其日常生活也是重大难题。城市的高楼与快节奏生活使得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更为拘束,空巢老人所能接受的养老服务理论上来说五花八门,但是仍然是以机构或是社区提供为主。为了维持正常生活购买服务,以养老金及相关补贴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经济压力增大。另外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更愿意接受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养老方式未被普遍认识和接受。[10]如何提高城市空巢老人养老水平,使这一部分人能够安度晚年,这依然是一个值得深思与解决的问题。
  根据全国老龄委的预测,2015年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涨幅到达29%,即将从2.12亿上涨到4.18亿,平均每年将增加一千万左右,而“空巢”老人大多的生活都是“一餐饭一个人一盏灯”。空巢家庭老人面临的经济支持、精神需求、疾病医护等问题,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需要面对的,更需要社会以及政府共同努力,寻求合理的社会支持,使其自我呵护、安度晚年。
  二、现状及问题探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我国老龄化社会情况愈发严重,家庭的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四世同堂”“三代同堂”的现象越来越少,现代家庭结构愈发“小型化”和“核心化”,这些改变对城乡空巢家庭的生活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家庭养老的观念和道德压力日渐衰弱,家庭长者的权威地位也在渐渐消失,空巢老人家庭所处的环境日渐恶化。
  (一)城乡空巢家庭经济支出压力大
  1.养老金难以承担正常的经济支出
  大部分城市的空巢老人都是已退休群体,经济来源主要是退休金和养老保险金,但二者难以完全满足空巢老人养老的经济需求。首先,由于身体机能与免疫系统功能弱化,老年人罹患各类疾病的几率远高于年轻人,一般的退休金和养老保险金无法维持其定期检查、就医、拿药等消费支出。其次,为了保持生活质量,空巢老人必然有娱乐服务方面的养老需求,需要购买一定的养老服务,这也将增加空巢老人的经济压力。
  2.收入较低,难以维持生活
  与城市的养老情况不同,农村空巢家庭的支持体系以“养儿防老”为主,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金的支持,当老年人无法独立劳作的时候,他们除了依靠自己微薄的积蓄生活,主要就是靠子女提供资金支持。而由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对于制度的依赖性较低,大多农村空巢老人要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养老。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也使得部分空巢老人的生活较为困难,温饱、医疗、心理健康等问题需要依靠外力解决。   (二)城乡空巢老人精神空虚,缺乏心灵抚慰
  1.生活空间封闭,缺少精神抚慰
  除了日常的物质需求外,长期生活在城市高楼的空巢老人更加需要的其实是心灵上的慰藉。有研究发现,“日久独居”的老年人更容易患上“空巢综合症”,容易引发中枢神经紊乱、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等问题,甚至有可能诱发或加重老年痴呆症。据统计当前城市空巢老人中需要聊天帮助、精神交流的有12.9%,需要看病陪护的有 19.5%,而需要生活支持的达到28.3%,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需要社会的重视和帮助。[11]
  2.缺乏交流沟通,生活孤单
  生活在农村的空巢老人普遍缺乏与人交流沟通,子女外出之后,有伴偶的老年人尚且能够彼此照料,日常也可以交流沟通;但是失偶的空巢老人并不具备这些条件,他们的生活更加孤单寂寞,这不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还容易引发身体上的各类疾病,从而加重整个家庭的负担。同时,随着空巢老人年龄的增长,容易产生情绪焦虑、惧怕死亡、自卑自怜等缺乏精神抚慰的消极的情绪。
  (三)城乡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
  1.服务机制不健全,缺少养老服务
  生活在城市的空巢老人,有一部分因为身体不便无法前往社区参加娱乐活动,娱乐服务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其次,当前我国养老服务提供机构并不具备较高的水准,民众对于养老服务提供机构的认可度也并不高,导致空巢家庭的老人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服务和照顾;另外,每个社区的服务设施是有限的,在老龄化趋势加重,空巢家庭老人增多的情况下,社区的服务设施供不应求,养老服务供给的缺口比较大。
  2.“照顾缺位”现象严重
  由于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的影响,很多的老人希望也坚持让子女能够在身边照顾自己,但是仍然存在大量“照顾缺位”现象,大部分农村青壮年迫于生活压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家庭空巢化现象日趋严重。老年人失去了子女的近距离照顾,只能自食其力,照顾自己。与此同时,许多成家了的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务工,而把年幼的子女留在农村交由老人照顾,不仅老年人自身的照料没有得到保障,还加重了他们的经济生活负担。
  (四)城乡空巢家庭低龄化趋向显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城乡空巢家庭的低龄化趋向越来越明显。在过去,几代同堂的现象不足为奇,每个家庭的人数都很多,即使年轻人长期外出,家里也还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可以照顾父母。我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三十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显著,独一代开始步入中年,他们的独二代子女也逐渐步入青年,因为外出求学、工作而离家的不在少数,与子女异地分离的独一代因此提前进入空巢期。
  (五)空巢老人安全意识薄弱,生命财产存在安全隐患
  当老年人的年龄不断增高,记忆力便不断衰退,他们的安全意识相对降低,容易轻信别人的话。不少的犯罪份子瞄准老年人安全意识薄弱、警惕性低这一弱点,以电话、上门推销等方式对他们进行诈骗、推销,甚至抢劫、偷盗。这些犯罪活动不仅使得老年人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三、政策建議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
  对于城乡空巢家庭来说,经济条件是生活幸福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要大力发展城乡经济,提高空巢家庭的生活水平,让空巢老人们能够“吃得起、住得起、用得起”,让老年人不用因为生病等重大支出而担忧烦恼。同时,发展城乡经济,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农村企业的发展,这将会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务工,从而更好地在家照顾好老人。
  (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充分地利用好社区的养老服务资源,经常性地开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让空巢老人能够走出家门,走进社区,融入到社会文化生活中来,丰富业余活动,提高生活质量,从而让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有提升,降低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农村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比较单一,缺少娱乐休闲场所和娱乐活动,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空巢老人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公共设施基础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使空巢老人“老有所乐”。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生活品质,让他们安度晚年,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积极发展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建立空巢老人保障护理基金
  政府要加快探索和建设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模式,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吸引社会各界的志愿者、企业和公益组织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满足不同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构建多元的养老模式。切实发展社区照顾体系,透过老年托管中心、老年饭桌、网络安全呼叫系统等服务网络解决空巢老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问题。[11]建立空巢老人保障护理基金,利用该基金解决老人们生活上遇到的一些问题与麻烦,保障其健康和基本生活。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并巩固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并保障医疗保险待遇水平,让城乡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不用为“看病贵、看病难”而担忧。同时结合新一轮城镇化建设,通过合作、托管、建立医疗联合体等方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减轻就医负担。
  (五)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弘扬尊老爱老新风
  百善孝为先,政府要加强尊老爱老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养老意识和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全民养老氛围,增强民众的家庭养老意识和法制意识,尊老爱老。同时,企事业单位可将“孝”作为职员考核的一部分,这将有利于“孝”文化和养老意识的传播。另外,应该加强民众的法制教育,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定子女每月给予父母的赡养费用,对拒绝养老的行为作出处罚。增强子女尊重老人、孝顺父母的观念应该从小抓起,从教育着手,让子女从小接受正确的价值观的教育,缓解未来家庭空巢化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2-29.
  [2] UNPopulationDivision.WorldPopulationProspects[M/OL].2015.
  [3] 陈郁.人口老龄化带来大量产业机遇[EB/OL].中国经济网,2014-09-23.
  [4] 侯涛.“201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发布[N].环球时报,2013-05-18.
  [5] 张民省.当前我国“空巢家庭”现象与化解的对策[J/OL].人民讨论网,2016-12-06.
  [6] 代睿.关爱“空巢老人”[J].人民网·强国社区,2013-09-25.
  [7] 李波.农村空巢家庭养老保障问题探讨[J].中国绿色画报,2017(10).
  [8] 王晓欢.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研究——来自湖南省的调查[D].湖南师范大学,2006.
  [9] 胡薷月,张小婉.关于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研究[J].青年时代,2016(31).
  [10] 程丽丽.城市空巢老人多元化养老服务及其问题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11] 王丽颖.城乡“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6(2).
  作者简介:钟玉婷(1998- ),女,江西萍乡人,本科在读,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社会保障、老年生活、司法制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696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