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深,老年人口迅猛增长,失能老人照护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愈发引起社会的关注。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具有人性化的养老模式,适用于为失能老人提供养老照护服务。通过对城市内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照护的了解与分析,找出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促进失能老人群体的社区照护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老龄化 失能老人 社区居家养老
  一、失能老人现状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以及老年人口数量的剧增,失能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失能老人问题是近几年来不断突显出来的—个社会问题,尤其是失能老人自身的特殊状况,因此如何对失能老人群体展开有效的照护服务是解决失能老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2016年公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约为4063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8.3%,这个数字在2020年预计将会达到4700万。2017年,辽宁省老年人口数量为958.74万,城市老年人口数量为518.25万,省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为110.17万,占老年人口11.49%。如此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人口必定会给社会以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照顾好失能老人关系着家庭成员的日常学习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而家庭成员的工作学习是否顺利又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解决好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是促进发展的关键点。
  二、城市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失能老人养老照护服务供给不足
  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以国家制度、政策法规管理为保证,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利用社区服务网络资源与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将社区服务深入到老人家庭,为老人提供各种类型的福利服务,是社区服务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现代养老方式。失能老人因其身体和心理原因,适宜在熟悉的环境下利用社会资源对其开展服务。但就现有情况而言,城市当中很大一部分的社区在最初的用地规划当中并没有预留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日间照料站的空间,导致无法在社区内投入相应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失能老人的日间照护康复需求,这种现象在老旧小区尤为严重。很多居住于老旧小区的老人在身体失能后由于社区不具备养护功能,只能由自己的子女来照顾,造成“介护离职”现象,还有的社区虽有空地,但空间利用并不充分,始终处于闲置状态。
  虽然部分社区利用预留的额外空间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但是受到空间及人员的限制开展的服务并不全面。以沈阳为例,笔者在走访位于沈阳市内的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后发现,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大都比较宽泛,并未针对辐射范围内的社区老人的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设计以及差别化设计,这会导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供需不匹配。
  (二)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护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
  照顾老人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行为,不应该带有很强的商业盈利目的,而且置办养老设备器械所需要的资金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目前,对于社区养护中心的建设仍是以政府、街道为主导,企业参与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则是由政府给予补贴。政府在投入资金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时受制于财政能力,往往在一些关键环节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投入,而企业的力量也是有限的,能够独立建设一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企业并不多,这意味着一方面是企业投入巨大,需要靠不断盈利来维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行,导致收费偏高;另一方面政府一旦因财政原因,投资力度跟不上,就会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陷入困境。另外,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调动依旧不足,发挥非营利性组织的作用可以极大地缓解社区居家养老的压力,并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及社区养老的发展。
  (三)社区信息智能化水平较低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养老服务是目前比较火热的—个趋势,如果能将互联網技术很好的融入进社区居家养老当中,将会给老人的家庭、服务人员以及老人本身都带来极大地便利。但是,目前的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相对集中的问题,如社区对于所管辖区域内的失能老人信息采集不够精细,大都只能做到登记哪家有多少失能老人,失能类型为哪种,却无法实现跟踪与更新,甚至有些社区并没有做失能老人信息的登记,这对为失能老人提供照护服务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无法深度开发失能老人的养护需求。由于失能老人身体状况较差,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急病,而无法及时了解老人身体状况很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期。
  (四)照护人员数量不足、水平较低
  面对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数量却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医养结合”背景下,结合失能老人自身特点,对照护人员尤其是具备医护专业知识的照护人员需求量极高。而照护失能老人具有工作时间长、责任较大的特点,加上大多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医疗设备尚未配套,薪酬福利体系不健全,导致照护人员流动性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出现照护人员不足的情况。
  现有的护理员群体也呈现年龄较大、专业素质较低的特点,护理员群体大多在40岁以上,且经过专业护理技能培训的持证人员数量非常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如现在年轻人大都从心底里抵触从事老年护理工作,不愿意从事于该行业。另外,护理员的工资水平并不高,与工作强度不能完全契合等。
  (五)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管理不完善
  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由于其具有福利性质,因此必须由政府来主导推进并进行有效管理。城市社区的管理工作基本是由民政部来负责,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涉及的服务有很多种,包括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健康教育、日常照料以及康复保健等,这些服务项目所需要的资源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在实际运行上需要各部门的配合,而现实是各部门之间缺乏这种配合,由于相关利益的矛盾,部门限制无法冲破,无法形成合力。另外,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更多是做行政工作,没有过多余力来做老年服务,主要还是作为政府政策的实际执行者,而不是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独立筹划实施者,这也使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无法高效地开展。由于失能老人的特殊性,尤为需要社区对其输出服务资源,而管理上的低效率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最终使失能老人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照护服务,为其家庭甚至以及自身带来更大的负担。   三、改善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的措施
  (一)建立及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
  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的功能是整合社区内外的资源并对社区内的养老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老旧小区没有多余的空地进行改造,但应当针对老旧小区现有状况加以改造,一是进行适老化改造,结合具体情况加装电梯或者改造楼梯,公共路面道路平整,有高差处设置坡道等,保证失能老人乘坐轮椅外出无障碍。二是社区可以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医疗护理资源为失能老人上门提供康复护理服务,与小区周边餐馆或老年食堂合作,为失能老人提供助餐服务,与小区周边家政公司合作为失能老人提供日常照护服务等。三是将老旧小区内部及周边的废弃房屋改造为日间照料中心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完善配套设施。
  新建小区应该在规划时按照标准为社区养护中心预留足够的空间以便日后使用,在建有社区养老服务平台以及社區养护中心的社区,则应当对细节加以完善。调整养护中心的服务项目,对失能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作出完整的评估并形成报告,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覆盖不同程度的失能老人。
  (二)提高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照护的信息化水平
  如今是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数据可以极大促进失能老人养老服务的优化。社区应当建立失能老人数据库,包括静态数据以及动态数据。静态数据记录的是老人的家庭信息及其他基本情况,这些数据信息是不会经常变动的;更重要的是动态数据,失能老人的身体较为脆弱,动态跟踪失能老人的身体各项指标数据能够及时了解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可以及时处理,同时动态数据还有助于社区服务人员根据老人当天的身体情况进行服务内容的调整。
  (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照护体系建设
  一是政府应该积极普及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并引起社会对失能老人的关注,可以通过对一些在失能老人社区照护方面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积极引导其他社区学习。二是对国内民企以及外资企业采取加强补贴或全额拨款的策略鼓励其参与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通过公办民营的方式让企业直接经营管理,以及将养老相关企业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相连接,对机构提供设备、人员等支持,减轻机构运营压力,政府财政如有余力,在机构经营期间给予税收优惠。另外,应当充分利用社会慈善捐款,促进养老设施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亦可举办募捐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关注失能老人。
  (四)培养专业化服务队伍
  一是需要改变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打消他们对于老年服务工作的偏见,提升职业认同感,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增强社会对老年工作的重视。二是社区也可以通过与护理人员培训学校进行战略合作,为其学生提供实习以及毕业工作的机会。三是政府应当鼓励高校开展康复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对老年工作的兴趣与技能,即便是学生在学习之后并未从事相关行业,在他们的父母年老需要照顾的时候至少具备了基本的技能,间接的减少老年服务人员的紧缺压力。
  对于已经在岗的护理人员,政府可以采取免费或低费的形式组织其参与培训并考取资质证书,促进服务人员提升技能水平,保证其在面对需要较高技能水平的失能老人照护时能够保证服务质量。同时,社区还应设计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从事于失能老人照护岗位。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永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8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