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庭和教育因素对我国大学生自杀影响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采用综述法对文献中影响我国大学生自杀的家庭和教育学校因素进行梳理,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未来应着重开展保护性因素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影响因素
  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人才资源,是我国实现“科技兴国”和“伟大复兴”的人才保障。大学生自杀问题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大学生自杀现象也成为社会各界积极关注的焦点。杨振斌等2015年统计大学生自杀率为2.37/10万,占我国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的47.2%,成为首要原因。目前我国大学生自杀率与上世纪末相比,已显著下降,处于较低水平,而大学生自杀风险仍居高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自杀预防工作应持续、深入的开展下去。
  大学生自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神经生理、遗传、家庭、教育、心理、社会等,文章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家庭和教育、学校因素做一个梳理。
  一、家庭因素
  (一)家庭教养方式
  肖三蓉等的研究显示父、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比其它因子更能预测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发现父母较多地表现严厉惩罚、拒绝否认或者忽视、过分干涉保护、偏爱,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自杀意念,而這些研究均支持了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是减少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保护因素。
  (二)家庭结构
  众多研究者都发现家庭结构不完整会增加大学生自杀的可能。荆春霞等的调查发现,父母再婚、离婚和父母双亡的大学生自杀意念更高;李辉等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和不完整家庭的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和完整家庭的大学生有更多的自杀意念,不完整家庭的大学生有更多的自杀企图;梁华妮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中由他人照顾的自杀倾向大于单亲大于非单亲,但是否独生子女对自杀倾向没有影响。
  (三)家庭环境
  刘茂玲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关系是否融洽、是否与父母经常交谈、家庭成员是否全力支持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尹丹丹研究发现父母争吵频率、父母打架频率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相关;褚成静等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和娱乐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矛盾性正相关;林琳等研究发现家庭环境矛盾,会强化具有冲动性特质个体的自杀意念,且在个体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也会强化自杀意念。而家庭收入水平对大学生自杀影响的研究没有得到较为一致的结果。
  (四)童年期虐待
  贾改珍等的研究显示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以情感虐待与情感忽视为主,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我伤害呈正相关;马玄等报告各类童年期虐待(情感、躯体、性虐待)均是自杀意念和自伤行为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来自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儿童期受虐史与成人期自杀行为有肯定的相关性,两者存在明显的先后顺序,且两者均受到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要确认两者间的因果关系或两者间是否有其他因素的作用还需要更多严谨的前瞻性研究。
  (五)留守经历
  喻超等研究报告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杀意念水平、自杀意念发生率、自杀矛盾心理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开始留守年龄越小、留守时间越长、父母与孩子联系频率越少、由其他人监护、采取放任型教养方式的,成年后其自杀相关行为越多;李艳兰等报告了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水平高于常模,并且留守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积极人格品质——灵性与超越、正直与勇气——这些积极人格品质可以成为大学生减少心理痛苦,降低自杀意念水平的保护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常常通过形成适应不良的人格、归因方式、行为方式等心理特征(即自杀的“易感”基础)而进行,并在日后应激性生活事件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增大个体的自杀风险。例如,父母的教养方式过渡保护和干涉(权威式),会让孩子难以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内心不认同家庭关系,多会形成偏向自我的归因风格(自责感),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决策处理事情获得控制感与满足感,与人交往会显得怯懦,在遇到应激生活事件时可能难以获得各方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也偏向情绪中心而过于单一和无效,这些长期以来形成的模式化的心理和行为风格,会增大自杀风险。
  二、教育及学校因素
  (一)院校、学历、年级
  来自不同研究者的调查得出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尚没有较为一致的证据显示院校类别对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原因可能是类别划分和不同区域的偏倚,院校样本量小,缺乏大数据的支撑等。整体上来说院校类别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趋势可能是:公立院校低于私立院校,重点院校低于普通院校,本科院校低于专科院校。
  关于年级对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同样差异较大,原因可能也是样本的偏差。有一个整体的趋势就是大一年级的自杀意念检出率较低,其他年级的检出率较高。
  (二)专业及其满意度
  对不同专业类型对大学生自杀倾向影响的调查也不尽一致或有矛盾之处。但很多研究都发现对专业的满意程度是影响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对专业的满意程度提高,自杀意念或倾向减少,反之则增加大学生自杀的风险,对专业满意亦可看成大学生自杀影响的一个保护因素。
  (三)学业状况
  众多的研究均显示,大学生的学业压力是影响大学生自杀的一个因素:学习压力大、成绩较差的大学生,自杀的风险增加。
  (四)班级环境
  巢传宣通过研究发现,班级环境是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班级环境越好,越不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并在后续研究中通过实验法,在实验组中加入各类型班集体活动的处理,改善班级环境,减少自杀意念,且6个月预后效果维持较好。
  (五)学校思政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梅思佳等以实验法,在大学生中加入体验式生命教育令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发生改变,由原来对自杀行为的矛盾或中立态度转变为反对或持否定态度,对自杀者和自杀者家属的态度由肯定、认可、理解和宽容转变为矛盾或中立;杨艳等将心理学知识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程中作为实验,并检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初、干预末和6个月后的自杀意念,发现实验组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显著下降且维持效果较好;黄霞妮的研究发现,自主决定和经典死亡提醒及其研究设计的生命意义启动能降低大学生的内隐自杀意念,但不能有效降低外显自杀意念。   关于班级环境、思政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自杀倾向的影响多数为定性研究,罕有定量研究,采用实验法进行的研究更少报告,这类研究的丰富可以为我们制定高校的相关教育政策、方案以及开展学生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六)其他教育及学校因素
  和红等的调查报告了学校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大学生自杀意念更高;冯珊珊等的调查显示,自觉教师关心程度、逃课行为、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获益情况等因素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有影响;杨艳等研究发现,性别比例失衡班级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严重于性别比例平衡班级的大学生,且性别比例失衡的班级环境对男女生的自杀意念有着不一样的影响。
  教育学校因素对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常常通过强化或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以及应激生活事件(如学业压力、人际交往不良、亲密关系受挫等)的“扳机”作用来发生。
  未来应重视对自杀行为保护性因素的研究,进一步探明自杀的防护机制,在高校乃至整个社会构建更系统的自杀防护策略和体系,通过不断发展和强化个体心理机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应对自杀的“免疫力”,从而大幅提高自杀防护效应。
  参考文献
  [1]杨振斌,李焰,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之现象的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05):698-701.
  [2]吴才智,江光荣,段文婷.我国大学生自杀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5):95-99.
  [3]肖三蓉,袁一萍,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05):358.
  [4]荆春霞,王声湧,卢莉云等.家庭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J].中國公共卫生,2003,19(10):1275.
  [5]李辉,刘倩倩,方晓义,蔺秀云.云南省大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3):0056-61.
  [6]梁华妮,郭丽,宁静等.大学生自杀倾向及其社会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09):1125.
  [7]刘茂玲,贺年玉,邹宇华.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02):90.
  [8]尹丹丹,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9]褚成静,董树平,杨敏等.大学生自伤行为家庭因素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54.
  [10]林琳,王晨旭,莫娟婵等.大学生的冲动性特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03):369-376.
  [11]贾改珍,马吉平,王萍玉等.烟台市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危险行为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08):1147.
  [12]马玄,邵宁,宋先兵等.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医科大学生自杀意念自伤行为的关联性分析[J].中国校医,2017,31(12):881.
  [13]喻超,李宜萍.留守经历对大学生自杀的影响[J].宜春学院学报,2018,40(02):119.
  [14]李艳兰,蔡水清,罗贵明.留守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04):73.
  [15]巢传宣,班级坏境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的比较fJl-科教文汇,2016,6(354):158.
  [16]巢传宣,邹颖佳,班集体活动对大学生班级环境及自杀意念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03):465.
  [17]梅思佳,陈庆健,浙江省某医学院校体验式生命教育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3,26(03):72.
  [18]杨艳,巢传宣,心理学知识融入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千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890.
  [19]黄霞妮,死亡提醒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研完[D]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05).
  [20]和红,杨洋.北京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研完[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06):536.
  [2]]冯珊珊,张雪琴.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05):414.
  [22]杨艳,巢传宣.性别比例失衡班级大学生自杀意念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01):1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737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