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微中西方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大众日益重视对儿童的精神熏陶及现实教育,西方儿童文学不仅大量涌现,中国儿童文学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姿态。因此,文章在思想意识、故事形象及社会理念的前提下,从演变、教化及创作动机进行具体阐述,对儿童文学展开比较研究,体现出二者之间由于历史维度、制度形态及价值观念等不同而产生的差别。
  关键词:中西儿童文学;差异;比较研究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以儿童为本位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包括神话、童话、寓言、图画书等等,信息包罗万象,内容生动活泼,用词通俗简炼,受到各个年龄阶层尤其是儿童读者的拥夏,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然而,由于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差异和民族特征等影响,儿童文学呈现出的价值意义及美学风貌也不尽相同。
  一、历史演进的迥异历程
  纵观人类文学的发展史,从儿童文学中虽然最能看出其与古代文学及艺术的密切联系,但是在相当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儿童文学却不是一个可以独立享有文学的社会实体对象,所以它的发展是历史发展阶段的晚期产物。在西方十六世纪以前,早期文学作家并没有将眼光专门投放到儿童身上,儿童也没有成为专门创作的素材。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入类。十八世纪,法国卢梭(Rousseau)的“自然主义”又对儿童文学及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西方儿童文学由此发展。而中国儿童文学的正式兴起相较西方而言晚得多,它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提出应给予儿童独立的社会地位,并由此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的。可见,中国儿童文学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借鉴了西方进步的儿童文学理论,所以理论起点比较高。
  二、中西儿童文学中神话的复演差异
  儿童文学是人类个体在幼年时代接受到的文学形式的综合文化载体,神话是人类种族在幼年时代接收到的文学形式的综合文化载体。由于人类文明在进化中不断出现复演现象,种族的原始思维方式同样在个体早期认识建构中发生着复演的一幕,因此不管是中国儿童文学还是西方儿童文学,可以看到大量的素材都取自于种族的神话或民间传说,并且在其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和传承延续。但是从描述的具体人物形象来看,中国神话的神抵形象带有原始图腾的痕迹,形象多为丑陋恐怖的半人半兽,他们或坚毅勇猛、或仁爱大义,往往都是朴素勤劳的农民或解救众生的英雄,体现出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观念以及崇尚理性、务本求实的审美价值观。而西方古希腊的神抵却浑身上下透露出贵族气质,他们形象俊朗,风度翩翩,或谈情说爱,或纵情欢娱,带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反映出上层资产階级的享乐主义,它体现的是民主化的社会观念,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格理想,具有浪漫主义和超现实的审美价值观。
  三、中西方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构建演变
  对儿童文学中的动物进行刻画,最早是将物性与人性进行联系的拟人化形象,然而到了近现代,出现的却是大量摆脱人性的非拟人化动物形象,二者之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如此鲜明的先后顺序,正是由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大相径庭的变化。在早期世界,人类社会普遍崇尚万物有灵的自然观,极易将人性附着在动物身上,从而塑造出很多拟人化的动物形象,而这样的特点又最是符合儿童阅读心理和接受程度。因此,儿童通过听故事这个普遍的简易有效的方式,吸收生活的经验教训,学会社会的道德准则,心智受到启蒙和熏陶。18世纪开始,人类通过自身能力征服自然继而又遭到自然的惩罚后思考自身与自然存在的矛盾,开始以生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提倡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此时的创作形式逐渐转向客观、非拟人化地讲述动物故事,加以环保、关爱等因素,为我们展现出动物在大自然中的真实生活。
  四、中西儿童文学创作动机的互异
  西方17世纪末的“古今之争”及18世纪的启蒙运动导致教育改革,涌现出《爱弥尔》、《格林童话》等一大批教育作品,19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又催生出以《安徒生》为代表的童话名作。反观中国,自古典文学初始则提倡“文以载道”,直到五四民主启蒙运动才发现和肯定了儿童地位,周作人、叶圣陶等教育工作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大力提倡儿童文学,期间作品也深受西方浪漫主义的熏陶。然而,由于中国儿童文学从开始之初就强化其创作应自觉负有初级教育使命,因此在功能上十分重视对儿童的精神教化。虽然随着历史进程发展有所缓解,但是“树人”的使命感和鲜明的教化动机长期以来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大特点。而西方儿童文学的内在动力则在资产阶级民主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从儿童心理需求和精神享受出发,更加注重在想象、愉悦情绪、真善美与现实主义等方面展开描写,作品中四处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童心气息。
  从这几类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方儿童文学在其不断发展的间隙,随着社会进步与观念发展,其创作动机、写作方式及主题表达会不断靠近,但是由于受制于本民族历史文化、价值观等影响,二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会呈现比较大的差异化发展。对于西方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应该积极汲取和借鉴大量优秀的作品,在创作上注重创造性、开发性的思路,从儿童本位出发,让儿童文学回归儿童、拥抱儿童,参与到儿童精神世界的构建与价值观的塑造中来。
  参考文献
  [1]汤锐.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J].浙江师大学报,1990(04).
  [2]王胜蓝.中西儿童文学比较研究述评[J].文教资料,2011,3(上旬刊).
  [3]田华.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J].享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4]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7388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