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读者阅读行为与推广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对高校读者的阅读行为进行了解析,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读者阅读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高校图书馆针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读者阅读行为的阅读推广策略,以期能够有效指导高校图书馆科学合理地开展移动阅读推广工作,培养大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读者;阅读行为;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3-0053-03
  随着智能手机在我国的逐步普及及互联网覆盖度的逐步扩大,互联网与服务行业呈现出快速融合发展的态势,以“互联网+”为基础理念的一批新行业、新业态及新模式应运而生,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导向和行为习惯。阅读推广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长期开展的一项服务,其工作内容越来越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持,由此而催生出了“互联网+阅读”这一崭新的理念[1]。从发展态势来看,“互联网+阅读”已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高校阅读推广工作的发展方向,并影响了高校不同群体读者的阅读行为。大学生作为高校读者的主力军,其阅读行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已发生显著而深刻的变化[2]。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读者阅读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以便于指导高校图书馆更为科学合理地开展阅读推广工作,进而促使大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1 高校读者阅读行为解析
  1.1 阅读行为的基本概念
  阅读行为作为人类最為重要的认知行为之一,其基本动因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环境变化及个体的心理需求。通过有效的阅读,人们可以逐步提升自身搜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汇总量。其中,社会环境变化是驱动人类开展阅读行为的外部因素,心理需求是推动人类开展阅读行为的内部因素,由此可以概括出阅读行为的基本概念:即以外显性理性思维为导向,通过借助外部环境所提供的特定载体或渠道,为实现自身的心理需求和预期信息获取目标而开展的认知行为活动[3]。
  1.2 高校读者阅读行为的主要类型
  不同社会群体的阅读行为产生机理并不相同,因此,在对某一群体的阅读行为进行分析和分类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结合该群体存在的主要环境背景。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与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与高校密切相关的群体的阅读行为也必然会围绕教育与科研两大主题开展。结合当前高校读者的实际情况,笔者系统地将其阅读行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2.1 专业类。即以研究生及科研工作者为主,此类读者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化文献资源以支持其研究活动的开展。他们开展阅读行为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文献的专业化信息内容进行采集、加工和整理,其阅读行为产生的结果通常可以有效地反馈在后续的研究行为当中。此类读者阅读行为的目的性较为强列,阅读精细程度也较为深刻,但阅读范围较为狭窄,通常需要高校图书馆馆员为其提供技术型的文献检索及传递服务,以便于提高他们的整体研究效率。
  1.2.2 休闲类。此类群体可以覆盖到所有的高校读者,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畅通的信息传递环境使休闲阅读对于每一位高校读者而言都变得唾手可及[4]。这类阅读行为对信息资源的专业化要求程度较低,阅读行为产生的动机也并不强烈,行为发生时间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由于阅读时间随机、阅读时间不长、阅读的注意力也并不集中,休闲类阅读的内容通常不会给高校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并不会对其后续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1.2.3 学习与知识拓展类。作为高校读者主力军的大学生,其开展大学阶段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在于不断地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知识框架基础。因此,大部分大学生还是会主动进行学习与知识拓展类的阅读行为,此类阅读行为对信息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适中,阅读行为产生的动机较为强烈,阅读时间的集中度也相对较高,而且此类阅读行为会对读者的后续行为产生持续性影响。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读者阅读行为的主要特征
  2.1 数字化阅读呈逐步扩大态势
  2018年4月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35岁年龄段是当前我国应用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主要群体,而高校读者也正好处于这一年龄段当中,高校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移动手机阅读群体及计算机使用者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事实。同时,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时间也连续7年实现攀升。从这两项数据来看,“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字化阅读在高校读者群体中发展迅速,并逐步超越纸本阅读成为高校读者的主要阅读方式。
  2.2 数字阅读内容呈浅阅读化趋势
  根据严贝妮[5]等人的调查显示,作为高校读者主力军的大学生在进行数字阅读内容选择时,更加倾向于具有浅阅读特征的内容,如新闻资讯、网络文学作品、短消息等,而具有深阅读特征的学术电子期刊、专业知识图书等数字阅读内容,并不被大学生所重视。究其原因,大学生进行数字阅读的首要目的在于满足自身的快捷性信息需求及娱乐化需求,而新闻资讯、网络文学作品等浅阅读内容正好符合这一需求特征。相比之下,只有在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及完成课程作业时,大学生才会利用互联网进行知识型数字阅读内容的检索和阅读。
  2.3 数字阅读频率高、时间短
  目前,高校读者数字化阅读呈现出阅读频率高、阅读时间短等特征,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智能手机在高校校园中呈普及态势,几乎高校学生人手一部,这就意味着高校读者将会有较多的机会,利用闲暇时间打开手机浏览信息。二是高校读者在工作与学业之外的活动普遍较多,且活动时间不固定,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开展深层次的阅读。三是尽管部分高校读者有进行深阅读的倾向或喜好,但由于一些高校很少开展以提高专业化阅读素养为目的的阅读推广活动,使高校读者丧失了借助图书馆进行专业化阅读的机会。
  2.4 阅读推广活动参与积极性低   尽管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十分重视校园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但从当前形势来看,广大高校读者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校园阅读推广活动并未充分把握“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读者的阅读心理倾向,活动内容的创新性不强、吸引力不足。二是校园阅读推广活动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性优势,部分高校图书馆虽然设立了校园阅读推广公众号,但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内容更新慢、内容乏善可陈等原因,未能引起高校读者的广泛关注,致使推广效果大打折扣。
  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读者阅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1 技术驱动因素
  技术因素对高校读者阅读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移动终端设备、移动互联网及移动阅读应用软件三个方面。从移动终端设备方面来看,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已成为高校读者中司空常见的电子设备,他们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移动阅读具备实现载体的普遍性;从移动互联网方面来看,我国已基本实现城市区域4G网络全覆盖,高校校园Wi-Fi的覆盖率也达到了50%以上,畅通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使高校读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移动阅读;从移动阅读应用软件方面来看,目前我国基于移动网络阅读的APP软件研发正以每年24%的速度快速增长,高校读者通过使用这些APP软件不仅可以浏览新闻、网络文学等浅阅读内容,而且类似于“超星移动图书馆”等学术型APP应用软件也推动了知识型深阅读内容面向高校读者的传播[6]。
  3.2 需求驱动因素
  当前,移动阅读环境的逐步优化已使高校读者将阅读视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行为,传统阅读模式中的阅读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被打破。与此同时,“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传递方式也实现了由单向性向双向性的突破,高校读者不仅可以通过检索网站、软件更为便捷地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云存储技术及新媒体信息传播路径,及时主动地向高校读者推送他们需要的信息内容,进一步提升了阅读推广的精准性。
  3.3 政策驱动因素
  随着我国“互联网+”发展战略的提出,文化部门也进一步加大了对网络阅读环境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多部政策性文件及法律法規密集出台,其中2013年出台的《全民阅读条例》及201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都明确指出了要加大网络数字化阅读推广的扶持力度[7]。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为网络阅读环境的优化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法规保障,同时也有助于高校读者通过更为广泛的渠道获取高质量的网络数字资源内容。
  4 “互联网+”背景下优化高校读者阅读行为的策略
  4.1 大力构筑校园阅读推广资源供给体系
  高校图书馆要想有条不紊地推进阅读推广工作,就必须通过优化校园阅读推广资源供给体系,夯实网络阅读行为的基础支撑环境。从当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供给现状来看,高校中面向专业化读者的数字资源库并不多见,开展校园阅读推广活动所需的数字化资源也往往零散地分布在各个数字资源库中[8],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园阅读推广活动数字资源的集中供应。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进一步强化网络数字阅读资源的整合力度,推动校园阅读推广专项网络资源库建设,为各项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采用自建或联合开发的形式,构筑网络数字化阅读推广综合服务平台,并结合自身数字化阅读推广方向,逐步完善数字化阅读推广综合服务平台的在线服务功能,从而使高校读者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更为广泛的阅读推广服务内容。
  4.2 探索性开发网络阅读APP软件
  随着“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应用平台服务技术的逐步成熟,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依托微信、微博等常见手机应用软件,促进了校园阅读推广活动的创新与发展。但从长远来看,高校图书馆还应注重于开发属于自身技术掌控范围内的网络阅读APP软件。当前,微信、微博等常见手机应用软件功能实现的主动权还在运营商手中,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实现只能依托这些软件的现有功能,其服务技术创新、推广策略创新较为被动。如果高校图书馆能够主动研发出属于自身技术掌控范围内的网络阅读APP软件,将会使阅读服务的创新升级更加自主灵活。从开发方向来看,高校自主设计的APP软件除了要具备常见的信息检索、资源下载等功能,还应注重高校读者个性化阅读服务要求的实现,个人数字化图书馆、在线互动咨询服务、学科知识导航等都是可以参考借鉴的具体形式。
  4.3 注重高校读者阅读素养的提升
  受移动阅读环境下信息碎片化、即时供给方式的影响,高校读者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在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阅读时,更倾向于进行快餐式的“浅阅读”,同时,读者功利化、娱乐化的阅读取向也较为严重,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阅读素养提升机制,扭转当前“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浅阅读”的发展倾向,应引起高校图书馆的高度重视。高校图书馆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提高读者的阅读素养:第一,应从提高阅读认知入手,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观,要让他们明白只有逐步养成“深阅读”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知识范围及综合素养。第二,高校图书馆要强化与教学部门的合作,将阅读素养培养融入教学计划中,最好能够以必修学分的形式,督促大学生积极参与相应的阅读素养课程。第三,高校图书馆在组织校园阅读推广活动时,应适当提高以“深阅读”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比例,引导大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提升阅读素养。
  4.4 构建多元化的校园阅读推广合作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校园阅读推广合作体系是促进高校读者合理进行网络阅读的重要实现途径,高校图书馆应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探索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推动相应体系机制的建立。从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高校图书馆可以考虑以下合作路径:一是加强与大数据运行公司的合作,共同制定高校读者网络阅读分析评价机制,掌握高校读者网络阅读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开展校园阅读推广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在共享思维的指导下,通过共享数字化阅读资源、共建阅读推广服务平台、共用阅读推广基础设施设备及人力资源等方式,加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民间阅读推广组织的合作,提升校园数字化阅读推广活动服务资源的凝聚力。三是积极探索与网络运行商、网络阅读运营公司开展赞助性合作的方式与操作路径,从而减少自身阅读推广活动的资金投入,并降低高校读者网路阅读的成本。
  5 结语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读者阅读行为必将发生更为明显的变化。高校图书馆必须强化对网络阅读的调查与研究,并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高校图书馆应依据高校读者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阅读行为特征,加强优化与完善自身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力度,并通过特色化活动的开展引导高校读者形成科学合理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 徐轩,王乐,廖剑岚.数字时代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阅读推广对策研究:以复旦大学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10):68-71.
  [2] 李雪锋,谢艳芳.数字时代的大学生阅读推广对策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1):79-81.
  [3] 李劲.论浅阅读时代图书馆对大众阅读的深度引导[J].图书馆学研究,2008(1):51-55.
  [4] 李武,谢蓉,金武刚.上海地区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使用行为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14):10-14.
  [5] 严贝妮,汪东芳.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数字阅读行为研究:基于安徽省5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7(5):87-92.
  [6] 闫芳芳.信息时代中国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嬗变及高校图书馆的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12):124-127.
  [7] 庞佳,穆祥望.移动互联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模式变迁的驱动因素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10):124-127.
  [8] 季亚娟,王醒宇.国内外大学生阅读情况比较及高校图书馆阅读教育与推广的反思[J].图书馆杂志,2014(8):65-69.
  (编校:周雪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760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