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的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文献检索课;发展历程;高校图书馆
  摘 要:文章通过梳理文献检索课的发展历程,对文献检索课程设置与文献检索的学科地位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文献检索教学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总结了文献检索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文献检索课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2-0131-03
  文献检索课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后期,当时的国外高校图书管理员已开始承担教育者的角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在中小学到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加入了与文献检索相关的课程,围绕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大规模的教育活动。我国文献检索课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浙江大学在杂志报告课程中为学生讲述文献检索相关知识,随后少数高校逐步开设文献检索课,但并未形成大范围的普及。1981年,教育部在相关图书馆管理条例中将文献检索课列为必要图书馆教学任务之一,从此相关文献检索知识开始以图书馆为平台,逐步在我国得到普及。在之后的二十年里,高校文献检索课先后经历了起步、发展、提高与改革四个重要阶段,在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1 文献检索课发展概况
  1.1 教育界日益重视文献检索课开发和实践
  198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高等院校设置文献检索课程的意见》,要求高校关注文献检索课在开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随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高校文献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提出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学需要实现逐步分层的连续教育。教育部门针对文献检索课在两年时间内连续下发两个文件,充分表明教育部门非常重视情报用户的教育与普及,这两个文件同样也大力推动了情报用户教育工作的发展。1992年,教育部出台的文件中对文献检索课定位、内容、要求及教学效果评估等提出了更加具体和全面的要求,为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开展与相关教材的编写制定了参考标准。1998年,在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文件中,对文献检索课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教学内容与目标,对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文献检索课的发展描绘了更加光明的前景[1]。
  1.2 建设和培养师资队伍,形成规模化教学
  1983年,在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工委的组织和推动下,我国先后开展了多批次图书馆文献检索业务培训工作,为全国150所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可靠的师资力量。随后,参加文献检索课师资培训的人数逐渐增多,最多可达两千人次。各大高校除了常规的脱产培训,还多采用岗位自我培训,许多高校教师在开展文献检索课的同时,还进行情报查询、参考咨询等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结合自身工作与理论研究,形成了很多宝贵的文献检索教学案例。在文献检索课开展过程中,由于检索方式与技术等知识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教师需要加强学习才能完善知识框架,掌握新知识与新技术,自觉地将文献检索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岗上进修过程。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兼职与全职文献检索课教师人数接近3,000人,教师职业素养与知识结构在不断得到提高与完善,各大高校文献检索课的普及率在近年来获得很大提升。从1983年到2016年,我国高校文献检索课平均普及率从25.8%上升到80%,部分地区甚至远高于80%,总体来看我国情报用户教育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3 教学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丰硕
  高校课程教学活跃性是评价课程价值和地位的重要指标。我国文献检索课程从一开始便成为各大地区与高校情报用户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研究机构与图书情报刊物多为文献检索课开设专栏,我国相关学术研究日益频繁,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文献检索课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研究联系紧密,涉及检索课程的开设意义、课程内容选择与编排、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与评估等多个维度。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文献检索由传统的经验型引导模式逐渐转变为理论性指导模式,并产生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成为高校图书情报学领域最活跃的一个分支。有学者统计发现,1981—1997年,我国课程教学研究相关论文发表量在1,500篇左右,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专著与工具书,培养了一大批研究者。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我国正式出版的文献检索教材约有400多种,包含专业教材、通用教材、辅导参考资料等,在1986年成立的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共参与相关教材编制三十余次。2001年,教育部组织医药类高等院校编写了我国首部临床医学教材,其中包括《医学文献检索》,这是我国高校首次将文献检索类教材纳入教材体系当中[2]。
  2 检索课程的性质与学科地位
  检索课程的性质决定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在我国文献检索课程的发展初期,就课程性质而言,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知:部分学者认为文献检索课是认识论课程,隶属于情报学的范畴,主要用于正确认识情报的理论和意义;部分学者认为文献检索课隶属于方法论的范畴,主要用于解决情报的收集与运用的途径与方法;也有学者认为文献检索课是启蒙教育课,辅以工具性、语言性教学内容;还有学者指出文献检索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意识,增强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以上四种观点从侧面反映出文献检索课的多重含义,也从中可以看出文献检索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1995年,教育部在颁发的相关文件中进一步確认了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地位,对该课程的教学性质做出了准确的定义,为我国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发展与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地位在课程设立初期并未得到确定。八十年代后期,有学者呼吁设置文献检索学课程。1992年,在国防科工委、教委、社科院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国家技术监督局将文献检索学归属为文献学下属的三级学科,这标志着文献检索学得到专业认证,不仅代表了文献检索学在学术界拥有了其应有的地位,也意味着文献检索学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3 检索教学内容体系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
  课程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为学习者指明了学习方向和道路。课程培养目标为教学内容选择和设置提供了参考依据,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文献检索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情报意识和利用能力,需要加强学生的社会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对信息内容保持持续、专注的关注,在明确自身信息需求的前提下,采用正确的信息收集方法和工具,养成良好的情报利用习惯。因此,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要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人工检索,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情报检索基础理论和多种手工检索使用方法等;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联机检索的问世,计算机检索方式逐渐出现在各种相关教材中,如部分医药类高校将医学情报计算机检索服务与特种文献检索等内容编入检索教材;1992年,国家教委将“初步掌握计算机检索”纳入《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中。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环境日新月异,人们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也不断提高。日益更新的文献检索环境为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文献检索授课方式已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995—1996年,我国文献检索课改革出现了一个小高潮。1997年后,因互联网发展迅速,我国文献检索教学面临巨大冲击,教学改革成为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革新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当时的教学改革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献检索课要与时俱进,与现代信息技术保持同步发展,以计算机检索为主要途径,更新教学内容,涵盖国内外联机检索、光盘数据库检索、互联网资源检索等内容,充分体现新信息环境下文献检索的新颖性与实用性等特点。二是加强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的有机融合,在强调计算机检索的同时,需要关注其与手工检索在查询方式、检索工具选择、词语选用等方面的共性,关注多种检索系统在基本原理与思路上的联系,形成以文献检索全过程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三是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体系与内容设计应具有层次性,面向不同的情报用户应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四是要以培养学生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为目的建立系统的文献检索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应涵盖情报信息的识别、获取、分析、评估及情报信息的特点、来源、分布等基本内容,将不同要素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有序、全面的教学体系[3]。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师要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必须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在我国文献检索课发展的二十余年里,教育者与专家学者一直在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图表法、比较联想法、三基法是较为典型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时期,教育者关注的重点是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实施效果。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学者对教学方法的研究逐渐由多样化偏向于深度化:首先,要着重改变以知识为主的传统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要基于当前的信息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诱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强调教学方式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由此产生了“养成式”“现场情境式”等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部分高校开设实习课,大多数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实习与理论教学课时比例达到1:1,同时针对部分高校文献检索课课时少、缺少实习场地与设备等问题,通过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策略和方法,增设了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分担实习基地教学压力,有效弥补课时短等缺陷,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检索、利用能力。最后,要加强现代科技教學,提高教学信息化、科技化水平。
  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文献检索课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教学改革主要围绕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以网络作为远程教育的主要载体进行改革。例如,清华大学采用多媒体技术编写文献检索课课件,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上海医科大学采用互联网和网页技术优化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经费短缺的问题;第三军医大学图书馆利用Authorware4.0软件制作文献检索课课件,提供集讲解、答疑、模拟、考核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浙江大学图书馆建立CAI非实时模式,采用网上自助教学探索检索模式,并在校园网上投入使用。虽然各高校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探索只是刚刚开始,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但已经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为今后推动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 结语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文献检索课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在提高图书馆用户情报收集、利用能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①学科在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高水平的理论指导。②在课程转型时期需要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建立新信息环境下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用户需求的教学内容。③相关教材建设落后,无法全面反映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信息环境下的教学需求。④各高校计算机应用与网络发展水平良莠不齐,部分院校检索条件落后,严重限制了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⑤当前文献检索课教学人员的专业素养偏低,无法满足课程教学改革要求,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将是未来课程改革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熊伟华.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四个结合[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4):83-85.
  [2] 周开发,曾玉珍.信息素养范式转变:从标准到框架[J].图书馆建设,2016(5):24-30.
  [3] 符绍宏,高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指导下的信息素养教育改革[J].图书情报知识,2016(3):26-32.
  (编校:崔 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815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