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英美文学》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既有益于发扬传统教学知识体系化等优越性,又有益于借助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与思辨能力。该学习模式采取课前准备、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效果考核三步曲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有效实践,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线上线下;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134-02
在当前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间政治、经济、商务、文化交流与沟通日益频繁,作为了解西方文化、了解西方人意识形态桥梁的主要课程,《英美文学》已成为全世界所有大学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近年来,中国慕课网陆续上线一些由各高校名师主讲的英美文学课程。这些课程视角新、观点新、免费学、易操作。《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所有英文学习者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有效进行学术、文化、经济、商务沟通与合作的急需资源。众所周知,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在历史进程、民族文化、意识形态上了解越深入,双方在后继的合作上才更容易达成共识并实现雙赢。因此,需要利用线上课程资源,适应时代需求,把握现当代西方社会热点,补充传统课堂教学之不足,加深学习者对西方历史文化与现当代文化的理解,提升其文本赏析能力与思辨能力。
《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需要注重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性与应用性兼而有之,以满足当今时代中西方政治、文化及商务有效沟通之所需。线下课堂传统教学,注重系统性梳理西方自中古时期至现当代社会历史与文化之流变,让学生对西方文化与文学作品有一个系统而基础的认识。而线上教学方式,作为线下教学之补充,作为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之所需,则注重自工业社会以来,近三百年西方现当代社会文化知识的导入与思考。线上教学以近三百年西方经典文学文本为例证,回溯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轨迹,揭示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社会问题,有助于学习者以历史的维度、比较的方法理解中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成就。引导学习者透过西方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历史关照,以中西比照的视野,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阶段和进程。在不妄自菲薄的民族意识教育下,强调学习者应担负的时代使命。增强学习者的举证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英美文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学生分享全国及世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高我国英美文学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实践意义。
一、《英美文学》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三部曲
《英美文学》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创新与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在课程之前,课程主讲老师会在课程学习群里提前一周布置整个课程的计划,每周一讲,每周由老师发布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短视频。视频时间一般控制在二三十分钟之内。课堂教学采取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讨论与检查,从而使学生学习方式摆脱单一感,激励其主观能动意识。每周视频学习后,视频资源还可保存于网络平台一段时间,方便学生课后回看,利于进一步巩固所学。值得一提的是,线上线下网络资源所具有的现代科学技术,也使得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有了更多先进方式可选择,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创作目的和作品内涵,老师需提前设计几个讨论题,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发言,为了圆满完成课堂讨论发言任务,学生必须在课前进行相关阅读准备,而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课程,有效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外阅读作业。
(二)教学内容设计
按讲授顺序排列,《英美文学》课程每个单元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家简介、文本赏析。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各部分知识难易程度之不同,采取多元化教学。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部分,可采取短视频课前输入与老师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西方各个时期社会历史流变加深系统性理解,并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性思考。为体现知识性与应用性紧密结合的现代教学宗旨,视频教学通常结合现当代社会所关心的问题,鲜活再现西方人在近三百多年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人与自然的对立、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失衡、物化社会对人性的扭曲等,以及西方人对科技伦理等方面的深刻人文反思。
难度最大的文本赏析部分,主要由老师采取启发式讲解与讨论相结合方式。教师主要从文化内涵及语言修辞的角度讲解选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学作品,作为不同时代意识形态的产物,所具有的不同语言与文化特点。如:中世纪英语的部分词汇与现代英语词汇的区别以及中古神学时代作品中对神与英雄的讴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品对人的尊重以及人作为个体的觉醒;启蒙时期,文本普遍具有启蒙说教特色;而浪漫主义时期,作品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与想象力的张扬;等等。社会历史背景知识介绍,是本科生英美文学课程讲授中值得引起重视的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对历史各时期文学作品的特定特征的了解之后,有些学生甚至能从某些陌生文本的写作风格、语言特点、文化内容中,成功分辨出这些文本分别出自哪个历史时期,学习者的文学赏析能力得以大大提高。为满足当下跨文化交流的社会需求,提高学习者学以致用的能力,对于现当代文学这部分作品的补充与深化,显得尤为需要。对于该时期作品的文本赏析,可利用线上资源输入时代话题,由老师遴选英美经典文学文本为品读和启思对象,围绕社会历史背景部分从网课节选的短视频,就科技与理性、自然与生态、消费主义、物化社会、科技与伦理、城镇化趋势等现代话题展开启思,探讨英美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西方人对于自然生态、物质财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历史认识和人文态度,以此促进英美文学课程知识性与应用型的结合,丰富学生人文素养,并提高其批判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教学实践经验,三个教学内容中相对简单的作家简介部分,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去参与,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嘴”,培养其课堂参与意识。学生3人一组,提前一周在线上查找资料,协同制作PPT,课堂上要求3个学生分别从作家生平、主要著述、写作风格三方面展开介绍,每个学生讲述4到5分钟,之后老师点评和补充,此部分内容控制在15分钟左右完成。通过线上实践,学生网上资源查找能力、整合知识与选择信息能力、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英文口头表述能力均得以全方位提升。尤其是整合知识与选择信息能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面对席卷而来的丰富资讯,如何有效整合与梳理,又如何用自己的理解深入浅出地在几分钟之内娓娓道来,实为当今大学生需要提升的重要学习能力。 (三)教学效果考核
线上线下网络资源所具有的现代科学技术,使得教师在考核时可以多维度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全方面激励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所谓多元化评价方式是指课程考核分为终结性评价(即,线下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与形成性评价(即,线上所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与线下课堂表现与小组合作效果,比如视频学习、PPT制作等方式)。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课堂课后“忙起来”,化被动为主动。考核类型多元化,既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更能全面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英美文学》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要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和人文素养的学生,英语专业教师应超越传统英语专业的语言技能型教学,教授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知识,包括科学哲学和科学思维模式,帮助学生以批判的锐度和宽容的心态建构宽泛的知识体系,帮助他们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多面性,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敏感性,为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二)有利于学生培养整合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教学要同时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及逻辑思维。在讲授文学文化课程时,应时时展示批判的锐度和多种思维模式的整合,文化与文学的比较研究,人文思维模式与科学思维模式的差异,文化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相互印证,西方文化经典学习与现实思考,将整合性思维应用于复杂的学术和社会情境,帮助学生摒弃贴标签式的非黑即白的僵化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从全球视野看问题的多元思维和宽容心态,在历史和现实语境中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尊重多样性文化,提高他们在不同文化中的适应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其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三)有利于传授学生价值观与提升品格
不可满足于学识,忽略学养;避免懂专业,但文化品位与修养不够。一个文科教师应有文化焦虑感和文化传承的担当,应在文学和文化课程教学中帮助學生认识正义价值观,培养正义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增强社会道义感,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文学艺术鉴赏水平。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冲破教师教授语言与启迪思想的两难处境。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人文素质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中英文语言运用能力。以文化内容为依托的线上与线下互为交织的课程教学方式将更有益于训练学生语言技能,以学习学科内容带动语言学习,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
该教学模式可以广泛运用于高校英语教学实践,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弥补线下教学时间与教学资源有限性,线上线下互为补充,有效提高高校外语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对于探索新时代英美文学教学的新途径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立华,王娜.读史与读文,孰轻孰重?——谈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教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3(2):140.
[2]何敏.论高校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英美文学鉴赏[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15):252.
[3]Steffe,Leslie P.& Gale,Jerry.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M].Wuha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2: 40.
[4]魏兰亭.“互联网+”时代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新尝试[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08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