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长期失业现象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十年来的总体失业率大约是4%,但是青年的失业率大约为12%,是总体失业率的3倍,青年与总体失业率的比值有增加的趋势;而青年的长期失业人数不断的向上攀升。青年的寻职逛街现象导致其无法稳定就业;青年持续教育,使得可寻职的期间变短,因此容易导致失业;青年从事非典型工作的比率有上升的趋势,由于非典型工作的高度不稳定性,使得青年面临失业的高风险。就业市场的迷思进而影响青年面对特定职业与职场时之工作态度与观念,及学校到劳动市场的转换难题,是青年长期失业的原因。青年长期失业的因素,受到个人以及整个劳动市场的交互影响;雇主在意的是长期失业青年是否符合职务的要求;长期失业青年碰到的问题,以经济方面最为严重;政府提供提升工作技能、鼓励人才移动及促进就业的措施。文章的结论为长期失业青年的成因,不仅是个人问题而已,也受到来自社会、企业等多方面影响。对于长期失业青年的建议为须具备求职的意愿及行动;对于企业的建议为多提供一些职缺;对于政府部门的建议为在学时期就建置就业咨商辅导课程。
关键词:就业市场的迷思;就业转衔;促进就业;就业咨商辅导
一、研究目的
失业会增加经济的负担及肉体、精神的伤害,而青年的失业则会威胁到社会的合谐、个人和社会整体的发展,青年失业代表的意义是错失工作机会。
当短期失业者的失业经验逐渐累积增加时,失业者逐渐熟悉失业的生活状态,会降低失业者退出失业状态的比率,形成并出现劳动市场的隔离情境,进而成为长期失业者,失业者由于退出劳动市场,工作动机低落,生产力也相对降低,这种工作意愿及能力低落的倾向,进而会影响长期失业者的社会生活调节能力,并与社会中大多数人对工作与社会调节的认知态度有明显差距,使得长期失业者面临社会其他多数成员排除隔离的对待态度。青年不积极及没有一些教育或训练,不仅会面临较高的经济风险,也会面临较高的社会排除风险。
我国的长期失业者慢慢呈现青年化的现象,而青年甫要踏入劳动市场寻职,却容易面临长期失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他们被社会排除,进而形成寻职上的恶性循环,造成他们寻职上的困难。文章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失业原因及影响,从根本入手缓解现状。
二、原因分析
(一)长期失业青年原因
个人问题指的是长期失业青年的成因,是其个人所造成,但失业不完全是个人的问题,相反的,失业往往是结构性因素所造成;然而失业也不完全是政府的责任,个人也需要有强烈的就业动机,愿意去工作。
(1)没有一技之长
就业能力不足指的是技能不足。而青年没有一技之长的原因,可能是他之前根本没学过,或者是这方面的技能对他们来说太难,所以让他们接受适合他们的职业训练,将可以协助他们自立于竞争性的劳动市场中,而非透过政府提供一些消极性的津贴协助,毕竟国家财政资源有限,若太注重某一族群的协助,势必会排挤到另一族群的资源。
(2)对于一些求职资源不清楚
现在的科技进步,进而使得求职的管道也变得更加的多元,从以前利用报纸找工作到现在使用网络寻职,而网络强调的就是快,因此使用网络寻职可增加找工作的即时性,不过长期失业青年能不能妥善的利用这个管道,才是影响求职效果的关键。
(3)懒惰
长期失业青年因为个人的人格特质,导致其虽有寻职意愿,却没有寻职的行动,而就算长期失业青年的寻职意愿再高,只要他没有付诸行动,雇主依然不会录取他,因为雇主看不出他的寻职意愿。
雇主将青年长期失业现象,导向于青年个人的问题,借此营造出“不是雇主不给青年工作做,而是青年自己无法胜任工作”,使社会大众也将青年长期失业归咎于青年个人的问题,而长期失业青年受到社会的影响下,也把这个问题归咎于自己。
(4)还没准备好要就业
青年从学校到职场的转衔过程中,可能因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尚不足以到劳动市场上寻职,或者是自己另有规划,而延缓了青年进入劳动市场的时间,待青年将自己的能力培养好或是规划的事情完成,青年就会进入劳动市场去寻职。初次寻职青年在寻职过程中,不仅在毕业初期会经历从学校到劳动市场的“转衔障碍”难题,造成初次寻职青年难以顺利就业(李健鸿,2014:130),这指的是青年离开学校后,若是面临“社会排除性”的寻职困境因素,包括受到就业机会不足、高劳动风险等劳动市场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很可能被迫面临长期失业的处境。
(二)整个劳动市场的问题
劳工对雇主的依赖远大于雇主对劳工的依赖,或者说劳工从属于雇主,这也显示劳资之间存在着不对等的关系。社会氛围会影响青年面对雇主的态度,青年在面对资方的要求之下,若签下同意书,代表着自己愿意接受低薪甚至是低于基本工资的待遇,若不签下同意书,则必须面临失业的风险,使得青年陷入两难的局面。
(三)高等教育大量开放的情况下,却没有让学生学习到符合其学历的能力
如果花了不少的金钱与时间去攻读大学学位,社会所能提供的职缺,却涵纳不了过多的大学学历人才,或者在大学培养的能力不符合社会对大学学历的期待,就形成了“学历通膨、学用落差”的现象。我国在广设大学的情况下,学校并没有把关好学生的质量,使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与其学历相符的工作,再加上产业也无法提供太多高阶的职缺,使得受大學教育的青年,只能从事仅需高中职学历就可从事的工作,这些都是导致青年低薪的原因。人力资本理论也预测,教育程度愈高愈容易找到工作,即便失业,其所经历的时间也较短。
三、长期失业青年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方面
失业会增加经济的负担,因为失业代表收入中断,而长期失业青年可能会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以减轻经济的压力,但是生活中所必须支出的花费却无法减少,所以失业还是会对长期失业青年造成影响。
(二)社会关系
长期失业者由于退出劳动市场,工作动机低落,生产力也相对降低,进而会影响长期失业者的社会生活调节能力,并与社会中大多数人对工作与社会调节的认知态度有明显差距,使得长期失业者面临到社会其他多数成员排除隔离的对待态度。而会有这样的状况,是因为我们将工作视为地位的象征,而长期失业者在劳动市场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自然也没有地位,而与其它在劳动市场中有位置的人不同,双方的差距使得长期失业者与一般人的认知产生落差。 (三)社会心理负担
失业会增加精神的伤害,长期失业青年确实会跟熟识的人比较工作的状况;其实长期失业青年会产生心理压力,是因为劳动市场存在着阶层的区隔;而因为劳动市场上没有长期失业青年的位置,使他们连最低职位的劳工都比不上;长期失业不仅造成个人的压力而已,连家人也会因为被熟识的人询问而感到压力,家人在感到压力的情况下,自然会把这个压力转移到长期失业青年身上,使长期失业青年受到双重的压力。
四、政策建议
(一)对长期失业青年的建议
(1)长期失业青年须具备求职的意愿及行动
部分政府部门人员认为长期失业青年要有求职的意愿,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而部分长期失业青年虽有求职的意愿,却没有求职的动作,使他们依然陷入失业的困境之中。因此长期失业青年需有强烈的求职意愿并付诸行动,以避免在寻职的过程中受挫,最终变成怯志工工作者。
(2)尝试工作
若有工作机会就先试试看。长期失业青年由于长时间脱离职场,不仅会面临技能退化及需要一段职场适应期的情况,这些状况会降低雇主雇用长期失业青年的意愿;再加上劳动力无法储存,长期失业青年在面临自身以及劳动市场的劣势之下,当然是有工作机会就好好把握,说不定做了之后发现是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与本来想像的工作内容不同。
(3)主动寻求协助的管道
政府部门有许多的协助措施或者是身旁的亲友也能提供不同的就业机会信息,对于寻职皆能够产生正面的助益,因此长期失业青年若真的在寻职上发生问题,应该主动地寻求外界的协助。
(二)对企业的建议
(1)多提供一些职缺给长期失业青年
给长期失业青年最直接的就业协助,还是由雇主提供职缺给他们,但雇主会随着景气的波动,而影响职缺的供给量,因此政府须把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处理完善,企业才有办法创造职缺出来;或者是政府打折于企业(例如:降低企业的营利事业所得税),提高企业雇用长期失业青年的意愿。
(2)给予劳动者合宜的劳动条件
虽然我国的劳动基准法对于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做出了最低标准的规范,但我们不希望雇主仅是因为害怕被罚款,而给予劳动者基本的劳动条件而已;反倒希望他们可以站在激励劳工的角度,给予他们优于劳动市场的劳动条件,以提高长期失业青年投入职场的意愿。
(三)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1)提供免费的职业训练计划
职业训练虽不是直接的提供工作机会给长期失业青年,但是它能培养长期失业青年职场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属于间接性的协助;长期失业青年由于收入中断,因此政府应该提供他们免费的职业训练,而青年就业虽然也是免费的职业训练,但是却必须由参训者先自费,因此建议政府先补助课程一半的金额,待青年顺利结训,则再补助剩余的金额;但青年若无法顺利结训,则不补助剩余的金额。
(2)在学时期就建置就业咨商辅导课程及宣传就业咨商辅导服务
“预防长期失业,胜过治疗长期失业”,让学生在学期间就接触与就业相关的议题,他们从学校到劳动市场的转衔,较不会发生问题;不仅学校的辅导室应广为宣传他们的就业咨商辅导服务,有需要的学生也得会运用,否则该制度也仅是虚设而已。
参考文献
[1] 李健鸿.当前青年失业的原因、问题与对策[J].就业安全半年刊,2011(01):15-19.
[2] 李健鸿.初次寻职青年的长期失业原因、问题与对策[J].社區发展季刊,2014:126-137.
[3] 成之约,许云翔.青年失业及其劳动力发展对策[J].就业安全半年刊,2015(01):13-22.
[4] 许云翔.各国协助青年就业政策分析及供我国借镜之具体做法:追求实证基础的青年就业政策[J].就业安全半年刊,2016(02):68-76.
[5] 翁康容,张峰彬.高等教育扩张后学校到职场的转衔:学用之间的反思[J].社会科学论丛,2011(05):1-37.
作者简介:杨格依(1998- ),女,浙江杭州人,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公共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21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