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金融生态视角的金融中心形成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国宏

  [摘要]本文借鉴生态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从金融生态的视角,构建了金融生态概念模型,分析金融中心的不同形成机制,并以深圳金融中心建设为例,验证和分析了基于金融生态视角的金融中心形成机制,最后得出了对我国金融中心建设的三条重要启示。
  [关键词]金融中心 金融生态 金融窖藏 形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1)06-0049-04
  [作者简介]刘国宏(1980-),河北灵寿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就职于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金融生态是指以金融主体(包括金融组织以及家庭和非金融商业组织)生存发展状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生态系统,具体可定义为:金融主体与社会环境之间所进行的货币流动、智力循环和信息传递过程而形成的动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共同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能量流动推动了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带动了能量流动,同时存在着信息的双向传递。同样,金融生态系统货币流动、智力循环和信息传递构成金融生态系统运行过程,货币流动推动了智力循环,智力循环带动了货币流动,同时金融相关信息发挥重要生态运动的触媒作用。
  
  一、金融生态概念模型
  
  (一)金融生态概念模型构建
  根据金融生态系统构成要素,金融生态是可由实体经济两类部门和虚拟经济两类组织共同构成,具有货币流动、智力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形成自我进化发展的能力。实体经济两类部门主要为家庭部门和非金融商业部门,虚拟经济两类组织主要为以银行为核心的信贷类金融组织和以证券公司为核心的投资类金融组织。
  一是家庭部门通过工资、存贷款、直接投资以及间接投资获得工资收入、存贷本息净额、红利收入和证券投资收益,同时提供了进入金融生态循环的智力资本,是推动金融生态良性运转的动力之源。
  二是非金融商业部门通过组织生产、提供服务,最终由家庭部门消费获得销售收入,同时进行存贷款、证券投资,获得存贷本息净额、证券投资收益,实现扣除工资支付、成本折旧后利润。非金融商业部门利润率高低是推动金融生态是否良性运转的最基本信息。
  三是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组织通过出售存单、贷款等证券工具,交易金融资源和促进资金流通。实体经济体中或虚拟经济中的实际资金供应方和资金需求方之间并不直接形成相对应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通过与商业银行的信用交易达成实质上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经济关系。
  四是以证券公司为核心的金融组织既可以自营商的身份在金融市场买卖股票、债券获取价差收益,又可通过经济人身份为非金融企业的证券融资提供交易服务。此时,资金盈余部门作为投资者购买资金短缺部门发行的直接证券,将资金转移至资金短缺部门。与证券公司功能相类似的金融产业组织还有投资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评级机构等。
  (二)金融生态平衡自我调节
  自然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常常趋向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其中负反馈是实现自我调节的重要手段,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和稳态。当然,自然生态系统也存在正反馈,即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发生变化,进而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和稳态。金融生态系统同样存在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负反馈和正反馈现象,能够克服或强化外部干扰。
  一是负反馈。从货币流动看,非金融商业部门投资利润率提升,促使虚拟经济窖藏货币解封进入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流通资金不断增加将改变实体经济中资本稀缺性,又使实体经济中投资利润率下降,进而阻止了虚拟经济窖藏货币解封,再次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反之亦然。从智力循环看,在同一外部环境中,工资收入和投资收益决定了社会人才流向,虚拟经济领域人才过度集聚将造成人才竞争加剧和收入总水平的下降,促使人才流向人才相对匮乏实体经济领域,最终达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工作状态和收入水平彼此相互匹配。从信息传递看,人才市场、商品市场、证券市场、债券市场等各类市场信号促使金融生态系统的货币和智力有序流动。
  二是正反馈。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负反馈起到主要作用,但在短期正反馈常常造成非常严重后果。例如,虚拟经济领域,由于货币大量流入提升了金融资产价格,即提高了持有金融资产投资主体收益,进而引发更多货币流入虚拟经济,进一步提升金融资产价格,再次提高了持有金融资产投资主体收益,这样循环下去与金融资产相匹配的实体资产收益预期信号功能完全丧失作用。失去实体资产收益预期支撑的金融资产终究将由于背离跨时间、跨空间资源配置内在逻辑而轰然倒塌。
  三是外部干扰。金融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货币创造能力,但同时受资金货币政策、利用外资政策以及对外投资政策等外部影响。智力跨国别、跨区域流动越来越普遍,集聚和培育智力对推动金融生态良性运转更加重要。信息传递变革也使得金融生态的空间范围扩大不断成为现实,一些专业金融中心开始出现。
  
  二、金融中心形成机制
  
  金融中心的形成受外部环境影响和自我演替规律作用,其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实体经济需求拉动型、虚拟经济引导推动型、金融生态系统延伸发展型。
  1. 实体经济需求拉动型。伴随着城市或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家庭部门和商业部门数量或规模扩大,区域性经济贸易中心开始出现,对金融服务产生巨大实际需求,经过借贷利率、金融投资收益率等价格信号作用,拉动了金融人才、金融资本不断集聚,带来金融市场不断扩张,同时创造和提供更多更优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伴随着大规模、重复性金融交易博弈,金融制度和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推动区域金融交易进一步集聚,城市或区域金融生态基本形成。
  2. 虚拟经济引导推动型。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尚未拥有自然形成金融中心的条件时,利用优越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某些领域优势和国内外金融市场调整发展的机遇,依托政府部门人为设计、强力支持,在短时间内吸引金融人才,集聚金融资本和信息,超常规建设和发展金融中心,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先导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 金融生态系统延伸型。一个城市或地区金融生态中的某些金融主体向更适宜生存的城市或地区转移,形成在更大空间范围的更大金融生态系统和专业性的金融中心。
  
  三、深圳金融中心的形成
  
  1. 城市飞速发展产生庞大金融需求。深圳在金融领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创造了上百个全国第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调控监管体系,支持了经济建设的庞大资金需求。本文以深圳1980年至2009年30年的贷款额增速与GDP增速作为时间序列数据,用Stata做格兰杰因果检验。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贷款额增速单位根检验表明序列不存在单位根,GDP增速单位根的Dickey-Fuller检验和Phillips-Perron检验均表明序列存在单位根。对此,对GDP增速进行一阶差分后单位根检验通过。然后,对贷款额增速与GDP增速一阶差分时间序列做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GDP增速一阶差分是贷款额增速的格兰杰因果原因,即全市经济发展趋势变化直接影响了贷款额度的增速,验证了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发展产生资金需求,进而带动了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2. 金融生态系统不断得以健全完善。在城市资金需求带动下,深圳资金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不断发展,金融生态主体不断健全、完善和多元化。1979年以来,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升,1991年达到高峰后,受国家经济“软着陆”影响,又出现大幅下降;后再到1994年开始回升,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后,出现长达8年持续下降;2006年触底后反弹,一直到2010年仍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其影响并未体现。这表明随着深圳金融生态系统完善,金融的金融窖藏能力、金融集聚能力已经增强,应对外部冲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3. 金融业发展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崛起。深圳多元化资金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先行一步的保险市场均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条件。从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散点图可以看出(图3),深圳金融业在90年代后期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第一支柱产业,为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近年来金融业增加值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有所放缓。
  
  四、对我国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
  
  从金融生态视角看,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外部引导也将起到促进作用,然而所有不同的形成机理均要遵循金融生态发展的规律,通过建立和完善金融生态自我调节和发展功能,同时防范金融生态自我调节机制的系统风险,使得金融中心的建设真正服务和引导城市或地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要发挥金融生态主体作用。结合城市或地区的优势条件和战略方向,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大力发展非金融商业部门,改善和提高家庭部门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准,积极培育发展国有、民营、外资、混合等多元化金融组织,以及大中小各类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多类型金融组织,开展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广泛合作,通过金融生态主体之间货币流动、智力循环和信息传递逐步形成一个有机组合和良好系统。
  二是防范金融生态系统风险。由于生态系统存在正反馈现象,完全任由生态系统自我发展也可能会造成生态危机,尤其是伴随着金融生态链条不断延伸,如果金融信息传递滞后或虚假,日积月累将造成巨大破坏力,2008年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案例。因此,在金融中心建设中,必须规范金融生态主体行为,增强金融信息透明度、及时性,引导金融主体良性竞争、合作和发展。
  三是创造金融生态良好环境。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金融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发展功能。其次,要充分给予金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发展空间。例如,对民间信贷更多地应监督规范,而不是禁止其发展以防范风险,进而造成生态系统性缺陷和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第三,要充分增加金融政策透明度和可预见性,能使得金融生态主体自行提前调整运行状态,而不是开展赌徒式博弈,避免生态系统非理性背离均衡的大幅波动,使之向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7.
  [2] 柳欣. 经济学与中国经济[M]. 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3] M.宾斯维杰(张建森译). 股票市场,投机泡沫与经济增长[M]. 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1版.
  [4] 陈志武. 金融的逻辑[M].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9年8月第1版.
  [5] 徐诺金. 金融生态论-对传统金融理念的挑战[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6] 王苏生,谭建生. 深圳建设金融中心研究[M]. 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