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成都大学与中小学共建体育师资培育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成都大学体育学院与中小学共建体育师资,探索出体育师资共建培养体系。该体系包括师资共建系统、保障系统和评价激励系统。这对于成都大学开展高校服务地方,成都市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体育教育科研、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中小学;共建;体育师资;体系
  为了更好的实现成都大学服务成都的办学理念,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尝试与成都市中小学共建体育师资。这对于成都大学开展“高校服务地方工作”,指导成都市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教育科研、校园文化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都大学与中小学共建体育师资培育体系
  该体系大体包括三个方面:(1)师资共建系统。大体包括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学历提升系统;体育博士工作站帮扶系统;体育师范生实习就业系统;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高校体育教学系统。(2)保障系统。大体包括组织管理系统;资源保障系统,文化融合系统等。(3)评价激励系统。选择评价指标,构建共建体育师资事业效率评价系统。
  二、体育师资共建系统
  成都大学与中小学体育师资共建系统大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学历提升系统;(2)体育博士工作站帮扶系统;(3)体育师范生实习就业系统;(4)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高校体育教学系统。
  (一)培训和学历提升系统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的有一支在四川省高校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有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三个科研基地。这些为成都大学与成都市中小学进行体育师资共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2018年3月在成都大学体育学院举办了 “成都市农村紧缺学科体育教师培训”。成都市15个区县的50多名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参加培训。通过专题讲座、专家示范引领、模拟教学、交流研讨等形式,以“新时代引领性、专业化、有特色的体育教师培训”为基准进行培训交流,教学效果显著。
  (二)体育博士工作站帮扶系统
  成都市教育局与成都大学共建了“成都市体育博士工作站”,为成都市的试点学校进行教学科研服务。“体育博士工作站”的成立对于成都大学开展高校服务地方工作,指导成都市学前体育教育、中小学体育教育、全民健身,提高成都市居民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为中小学带来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更佳的助推剂。另一方面,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可以进行更切实际的科研活动,利用所得的科研成果,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在三年的帮扶过程中,对成都市多所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进行了定点帮扶,从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校本教材、教改科研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得到了帮扶学校的一致好评。
  (三)体育师范生实习就业系统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有一套梯级实践教学体系:从实践体系内容、过程监控、具体实现方式到完成任务都十分明确,不仅有实践内容,更注重反思总结,高校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一起帮助学生进行总结提高。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进入观摩认知状态,二年级进行试行体验,三年级在校内进行模块实践,四年级校外实习的时候就能比较轻松自如的完成实习实践任务,从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梯级实践教学体系执行以来,体育师范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实习就业出口拓宽增强。
  (四)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高校体育教学系统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聘请成都市中小学的体育高级教师作为特聘专家,共同对体育师范生的教学、实习、就业进行指导。高校体育教师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共同参与,进行实习现场体育教学指导,尤其重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的训练,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四年的学习,从观摩认知、试做体验、模块实践和专业实践等多项实践体系内容,提高学生的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力,为学生更好的适应体育教师身份,更好的履行体育教师职责夯实基础。成都大学体育学院教师和实习单位教师一起,共同负责这些内容的实施,实习同学一改仅仅局限于体育学科或某一班级的弊端,对体育课程的开发和体育教学改革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了解、实践,达到优质教学的目标。
  三、保障系统
  成都大学与中小学体育师资共建保障系统大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组织管理系统;资源保障系统,文化融合系统等。
  (一)组织管理系统
  在体育师资共建体系中,具有明显的跨界合作特征,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分别属于不同的教学单位,且主管单位都不一样,因此不能由某一方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1]。首先应积极发挥教育管理部门的作用,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执行中来,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以及其它角色的职责和任务。其次要共同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包括建设目标、共建内容、共建方式、绩效评判标准等,通过例会制度,共同商议对策,一起解决相关问题。最后要做好组织管理制度设计。在共建系统中,不能出现支配或从属关系,尤其是教育管理部门要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做出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对师资共建体系实时监控,处理好师资共建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
  (二)资源保障系统
  资源保障系统主要是经费、时间和人力资本。师资共建中的主体主要是在高校,经费应由高校以及体育学院承担大头,参与师资共建的中小学也要承担一部分经费,而教育管理部门同样也要承擔相应的经费支出。随着师资共建的深入,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参与师资培训、管理、建设等工作,在原有的教学、科研、带队参加比赛等任务外又增加了较大的工作量,他们在高校的工作时间就应由体育学院通盘考虑,不能让教师疲于奔命[3]。人力资本的保障问题更多的是人力资本的整合,高校有很多科研能力很强的体育教师,中小学有很多实践能力很强的体育教师,师资共建体系必须将这些人力资源整合,按师资共建的实际需求,发挥所有人的长处,才能实现不同教师的自我发展与协同发展。   (三)文化融合系统
  大学与中小学的文化差异是体育师资共建的障碍之一。高校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分属不同的单位,肯定会有不同的体育文化传统。在师资共建體系中,很容易变成高校体育教师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指导者,试图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和理念强行应用于中小学体育教学之中,中小学体育教师更看重实际教学效果,这种文化的差异会使双方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使体育师资共建名存实亡。要促进文化融合,就要加强对话,相互理解,并不存在某一方放弃自己的体育文化,而是要容纳不同的文化,和谐共存,以实现高校体育教师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对方体育文化特点的认同和接纳的目的。
  四、评价激励系统
  评价激励系统对于促进体育师资共建体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准确而信服的评价,可以有效的对体育师资共建体系中的主体进行评判;其次,基于上述评价进行合理的激励措施,可激发高校体育教师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该系统应采用合作评价的方式,共建双方根据自身需求,共同制定标准,来评价各自的表现。中小学的评价应当充分体现在与体育教师的合作,高校的评价则应利用各种指标记录实习生体育教学的变化。激励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对体育师资共建体系中所有成员的激励与肯定,需要建立新的激励制度,包括对参与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转换为高校教学工作量,乃至在外出培训、职称晋升等方面得到一定的优先推荐权等。
  五、结语
  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肩负着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育的重要使命与责任,如何借助高校的人力物力智力资源,进行高校-中小学体育师资共建,进而有效促进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共同发展是当前体育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成都大学体育学院经过多年探索,提出体育师资培育体系,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值得地方性院校和中小学学习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彰新.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办学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 王璠.大中小学合作的UATS模式研究[D].山西大学,2018.
  [3] 夏永庚.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04):57-62.
  [4] 王吉春.教师教育US合作经验对策——以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6(07):67-71.
  [5] 杨季冬,王后雄.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建构及其保障体系[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11):4-8.
  基金项目:文章为成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的成果,项目编号:CDGJ201901。
  作者简介:李欣(1980- ),男,四川德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836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