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留守儿童在当地学校教育缺失的调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弱势群体,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通过5年来走访调研十堰市的七县一市的各个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以及学校,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当地接受的教育存在一定缺陷,并且因此导致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生活习惯,学习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文章采用访谈法以及调查法旨在指出当下留守儿童在当地学校的教育缺失问题及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分析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的标志。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将从一个农村化社会转变为城市化社会,这期间必定有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迁移至城市,因此农民工在离开故土追求财富的同时,绝大部分会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家乡,交给自己的父母或亲戚朋友帮忙照看,并让他们在当地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我们通过对学校、托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交流以及对当地留守儿童家庭走访了解到:许多家庭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是亲戚代为照顾,有些则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孩子由另一方照顾。寒暑假期间,多数孩子会留在家里或被送去托管中心亦或是去到父母工作的地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18岁以下儿童27891万人,其中留守儿童占25%,农村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比例为87.52%,由此推算,全国留守儿童规模达到6972.75万人。这一庞大的群体已不容忽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在当地学校接受教育的现状
  (一)日常学习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都在当地小学或初中接受教育,然而在当地学校,有些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不高,校风环境不够纯净,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产生厌学心理。有一部分留守儿童选择初中后就出去打工。
  (二)日常生活
  在农村或乡镇学校,初中生大部分寄宿在学校,但小学情况不尽相同,部分小学只允许五、六年级的儿童住宿,有的学校则有从一年级就开始住宿的儿童。而且宿舍环境大多是一间不到20平米的阴冷潮湿的小间,会住上12-20名学生,有的宿舍甚至没有风扇等基本生活需要工具。据我们访谈了解,对于寝室不听话的学生,大多数学校配备的有警棍,“不听话,那就是打嘛”一位老师轻描淡写的谈到。
  (三)课余时间以及课余生活
  大部分当地学校和当地托管中心很少开展留守儿童兴趣培养,在课余生活时间,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在街道,马路上逗闹嬉戏或是家里抱着手机电视度过一整天,缺少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课外知识学习技能。
  三、农村留守儿童在当地教育下出现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安全意识
  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父母雙方都未外出打工比例仅占13%。在父母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或是亲戚朋友担任监护人的情况下,由于疏于安全意识教育,学校对此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还没有形成,所以频频出现交通安全、溺水、触电以及留守女童被猥亵等安全事故,让人痛心疾首。队员们在家庭访谈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留守儿童家中的监护人一味的相信学校老师的管教,而学校老师却同样相信家中监护人的管教,所以就导致了孩子在家中和学校被管教都不严格的怪象。形成了留守儿童另类“放飞自我”的成长模式。
  (二)心理健康
  有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精神焦虑以及自信心方面和父母都在家的孩子相比,有较大差异。并且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得更明显,例如在课堂上不敢积极回答问题,在和其他同学交流时显得局促不安,沉默寡言,亦或是在看到别的同学有父母接送时会暗自伤心难过。有数据表明,80%的留守儿童会时常想念自己的父母,67%的孩子从没有去过或是只去过一两次父母打工的地方,他们在家中与祖父母沟通很少,和朋友交流更是少言少语。特别是在这个网络信息发达的社会,短暂的,迅速的,廉价的一种愉悦感会让选择和判断力还没有完全形成的留守儿童盲目跟从,甚至上瘾。
  (三)行为规范
  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家中都是和自己的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对于孩子的管教,他们缺乏管教方法或是忙于生活没有时间管教,导致一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暴力解决问题,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甚至有的留守儿童在毕业后成了“三无少年”即不上学、不就业、不做事,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一届又一届的在校学生。队员们在家访中了解到,大多数监护人都是家里的祖父母,文化水平均不高,在教育孩子方面,运用最多的便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作为理论指导,容易造成留守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厌家厌学心理,并言传身教了“暴力就能解决问题”这一行为信息。
  四、准对当前突出问题提出的初步解决办法
  “留守”关爱教育,不是“扶差”教育,也不是“同情”教育,在能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的情况下,当地政府需要大力开发本地特色产业项目,吸引当地农民工就近就业,一来能解决家庭经济问题,二来能多有时间陪伴孩子。在不能解决当地就业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学校应当积极联系社会公益组织,大力开展青少年宫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用社会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的爱心来填补父母不在带来的情感缺失,把“留守”教育变成“特色”教育,真真正正做实事。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大力提升教育质量,吸引优质教师,净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 冯建,罗海燕.“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5,25(02):39-41.
  [2] 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6(01):246-249.
  [3] 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13-15.
  [4]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5(03):37-49.
  [5] Zhao C, Wang F, Li L, et al. Persistent effects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psychosocial wellbeing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wo Chinese province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J].Lancet,2016,388:S6-S6.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7年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JJPD4001。
  作者简介:李治(1998- ),男,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系2015级临本二班学生;滕思琦(1998-),女,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系2016级药护麻醉三班学生;谢阳阳(1996- ),女,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系2016级康复一班学生;王杨崟(1997- ),男,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系2016级麻醉一班学生。
  通讯作者:刘晓敏(1981- ),女,讲师,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学工办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84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