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生成途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在语文教学教育中阅读已经成为很重要的教学方向之一,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发展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阅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它在延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为高中的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有效科学的指导教育,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途径,保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 阅读教学 途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8-00-02
语文教育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中一直备受重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文教育的方式逐渐出现很多弊端,比如程式化教学、课堂模式创新程度不够、信息化使用覆盖面不广等情况。而农村教学普遍存在对字、句的认识和粗略的理解上,往往忽略语文课本里作者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意思,导致语文教学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笔者针对目前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论述,并且针对出现的这些情況提出参考意见,希望能够给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些参考的方向。
一、中学教学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1.语文是中学教育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科目中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对于我国开展全面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素质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语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具高尚的个人品德、优良的道德品质、健全学生的全面发展、扩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更好的学习打下基础,语文是一生教育的最基础部分和终身教育的良好发展方向,是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精神发展的重要因素。
2.阅读在语文学科中越来越重要。随着最近几年颁布的法律内容来看,国家对于语文教育有了更多的重视,并且做出明确的规定,第一: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并且向多种阅读方向发展。第二:在阅读中提升对情感的理解和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在阅读中分析作品表达的意思,在理解现代文、古文的基础上提高语言素养,陶冶情操。第四:学生要养成爱好阅读的能力,要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3.中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延伸,语文教育是我们国家教育的基础,语文的学习能力能够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进度,在经过小学六年的小学语文教育以后,初中的语文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在对于写作、阅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阶段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延伸,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体验,是高中学习的坚实基础,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教育的重要性,养成高效的阅读习惯。
二、农村中学语文阅读的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传统
在农村教学中,语文教学的模式仍旧是很传统僵化的,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还会降低阅读的积极性。比如初中课程中的《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老师在教学中会忽视其中的重点,没有对其中作者要表达的要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会把整篇文章按照段落分成很多部分,然后要求学生分段阅读朗诵,再学习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自行背诵或者要求背诵某一段落。这种程式化教学的情况,学生没有办法透彻理解全部文章要表达的意思,根本学不到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导致课文失去吸引力,学生没有积极性,丧失学习兴趣[3]。
2.信息化教学推广作用不明显
目前很多初中课堂已经全面使用信息化现代化教育手断教学,在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兴起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校把这种方式作为评级课堂好坏的标准,在不断的更新教育方式上,把课堂的多媒体教育当成教育的重要评判标准,使阅读成为一种形式化的东西,多媒体这种信息化的教学,重点在观看、体验上,而阅读是需要情景交融,动嘴动脑,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教学,学生把重点放在了观看上而不是学习上,就会导致教师失去了课堂的主导作用,学生也没有达到阅读能力的提升和理解能力的提升,还浪费了正常课程时间,效果不明显。
3.课堂存在的弊端
随着课堂模式的不断改革和电子课堂的兴起,很多老师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来对课堂进行语文教学,课堂虽然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仍旧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和健全教育提供了途径,在依赖信息技术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和全面实践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学习的弊端成为很明显的不足。初中的教育除了要求对现代文的阅读有一定的要求以外对于古文的阅读也有很高的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虽然利用了信息化手段创新了课堂,但是仍旧存在很多缺陷。初中的语文本身就是具有自己的特色的文章,这些文章涵盖了中国古代近代的历史、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等方面都需要学习了解,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模式,导致学生不思考,没有自主学习能力,明显缺乏阅读意识。这种课堂模式需要创新发挥课堂教学的真正效果。
4.农村师资水平存在缺陷
农村地区的教师一般都是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和从业已久的老教师,在师资队伍上存在很极端的发展。基于此,老师在教育中会采用自己一贯的模式来教学。很早以前我们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但是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很多老师没有专业的知识,比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赏析阅读,这样一篇具有特色的诗文,里面有更深层次的故事、教育意义,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深层次的思想传达。但是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备课不完整,便利用其本身具有丰富的讲解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把自己的教育方式交给学生,其过程为学习重点难点、掌握中心思想、通读全文。很多要求背诵的文章或者要求阅读的文章,标明“声情并茂”朗诵的文章也不会按照要求完成[4]。
三、提高农村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探析
1.创新课堂阅读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改革,很多的教育方式已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模式。因此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要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求知欲。这个过程中要求老师要对学生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活跃课堂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思考,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学习《蜡烛》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分角色扮演其中的角色,然后就根据其中的角色对话进行阅读,学生分开阅读对话、独白,扮演小女孩、妈妈、敲门人等等,在模拟情景中找到作品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然后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不断的阅读中体会到理想主义的旗帜是如何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五柳先生传》,在阅读中体会古文表达的魅力,体会陶渊明这个著名诗人的独特生活方式,可以播放声频,创造学习意境,然后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自己扮演的角色,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高效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5]。 2.閱读提升思考能力
在阅读中,思考引导着学生的思维走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问题教学是老师经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会问学生,你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学生可以进行提问。通过有效的提问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表达的内容,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能够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育中,老师应该进行有效科学的提问,能促进思考,促进高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提问的内容不可过于离谱天马行空,而是应该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热情,比如《出师表》的学习,这是一篇较为复杂的古文,学习的难度稍微大一些。学生在学习现代文以后对于古文的学习是很难掌握的,因此老师在教学以后要及时削弱学生这个观念。古文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传,比如《范进中举》表现了其范进这个人物渴望考取功名的一生,老师在讲解结束以后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科举是怎么形成的吗?”,或者询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你们看见过范进这样的人存在吗?”这种科举制度和求贤方式是否和现在的选拔人才方式有区别?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想象热情,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这是很有效果的,这本身就是现实和想象结合的课文,在教导学生的阅读中,领悟其中表达的魅力,教师在提问中,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促进阅读和想象能力的表达,具有很强的效果。
3.因材施教教学
由于教学资源的配置不足,农村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最新的设备和资源,教师应该针对这种情况做出调整。针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要求在教学中老师要合理的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的水平来进行教学。例如学习《变色龙》这篇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指引,这个过程中很多的学生由于基础的不同,在理解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可以要求理解能力低的学生,掌握文章的重点知识点即可。而对于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都高的学生则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针对性教学,会取得更高的阅读成效[6]。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阅读也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教学需要老师在这方面进行充足的准备。比如在临近春节的时候农村的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一起写春联,然后组织班上的学生一起对能够看见的春联进行收集阅读,一方面可以增加他们对于春联的理解,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阅读,养成独立自主阅读的习惯。
5.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向
阅读也有多种的形式,晨读、阅读、朗读、朗诵等等,最近两年央视播出的《朗读者》就是对阅读最好诠释。阅读是不需要掌声和观众的,也不需要特定的环境,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阅读。作为学生应该清楚的知道,任何地方都是学习的地方,任何地方都可以学习。
结语
要保证农村语文阅读教学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新的方式,积极灵活改变教育模式,不断创新阅读教育方式,保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阮明明.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途径探析[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10):15-16.
[2]尹明丹.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探析[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4):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88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