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择业的理性选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兼具就业竞争压力与家庭养老责任的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会在具体的社会行动中做出何种选择,其影响因素如何,结果如何,可以为许多在择业时迷茫与顾虑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提供经验和启示。而一个客观而理性的选择,往往是经济上、情感上、理想与现实等各方面博弈的结果,虽然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遭遇过与自身意愿或父母期望相反的种种困境,但不同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尽力做出最优决策。
  关键词: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择业;理性选择
  一、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择业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对于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来说,择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要探索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择业的理性选择过程,详细了解家庭的影响是重要途径。
  1980年后全国范围内推行了独生子女政策,使中国诞生了独生子女这个庞大的群体,我国独生子女总量在2010年约为1.5亿人。1995年后政府加大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了高等教育升学率,也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和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代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正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科教兴国战略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择业过程中在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同时,通常还要考虑到家庭方面因素,因为他们即将独自面临严峻的养老问题:父母逐渐步入老年这个人生阶段,不管是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都面临十分巨大地挑战,离不开独生子女在经济层面和生活层面提供帮助并给予支持。
  在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择业的众多影响因素中,学者们主要研究社会提供的就业环境、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以及毕业生个人能力的影响,却忽略了独生子女家庭的影响。文章则为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理性择业的影响因素提供补充,为现有的理性择业的相关理论添砖加瓦。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学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背景下,硕士毕业生的择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国内外学者大多數从宏观上分析就业环境、就业结构以及就业指导等因素对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的择业产生影响;从微观的角度研究个人的择业观念、专业、能力甚至性别也会影响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的选择结果,却很少有学者从家庭因素影响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所以,文章则以理性选择理论作支持,分析家庭因素影响下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的理性择业的过程。
  (2)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了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我们要坚持积极就业政策和就业优先战略”。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作为我国劳动力主力军的一部分,其就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然而,他们又是兼具就业竞争压力与家庭养老责任的:一方面,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递增,硕士毕业生同样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独生子女是父母养老的唯一依赖,在父母年老之后,缺乏兄弟姐妹的相互扶持和帮助,需独自承担养老压力。然而,行动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也是有意识地比较与选择基础上的。理性行动者的社会资源虽各有不同,为实现个人和家庭的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都在努力使用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所以,文章试图分析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择业的影响因素,揭示他们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并采取最优策略,从而做出理性选择。
  (3)研究创新点
  在内容上,在理性选择理论下分析家庭对于研究对象择业的影响因素,在已有文献中,不难发现,理性选择理论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应用较少,文章则从该角度展开分析,探索家庭因素影响下的理性择业行为。
  在研究方法上,文章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一方面,把就业机会更多、由于年长而更理性的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列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和个案访谈、并结合已有文献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另一方面,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先提出理论假设,然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的结果分析并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
  二、理性选择的理论观点和概念界定
  (一)理性选择的理论观点
  理性选择理论的建立基于以下四个前提条件:第一,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第二,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第三,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第四,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理性选择可以概括为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为追求个人和家庭的利益最大化,许多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在博弈之后做出了理性选择,可以把他们大致分成外出发展型和返乡就业型。
  (二)理性选择的概念界定
  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择业的理性选择是指:独生子女在硕士毕业、面临就业时,在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责任的影响下,对各种可选择的方案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如何让自己更好地就业、是否在父母身边选择职业、外出择业后如何解决父母空巢问题等每种方案可能的结果都有较为清楚的理解, 能够尽量确保这种选择能让自身和家庭受益。如果在可选择的范围内,根据自身的条件,对比分析各种可能的方案, 并选择切合实际的方案则视为理性选择。
  三、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择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人因素
  (1)个人观念
  1)激烈竞争下的择业观念
  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大学生扩招等原因,社会人才济济,现如今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强,行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工作强度不断增加。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加大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推广义务教育,进一步提升了高等教育升学率,但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递增,硕士毕业生同样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从独生子女层面来看,如今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就业难度越来越大,硕士毕业生也越来越多,因为通过高等教育考试,提高学历可以增强社会竞争水平,为今后就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孝道观念
  虽然“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早已陈旧,独生子女父母也不会过多限制子女,虽然在交通发达、社会流动的大背景下年轻人可以自由选择在哪个地区就业、做哪份职业,虽然大部分独生子女家庭不再需要子女提供经济赡养,因为父母有退休金作为基本经济保障,但家庭观念对于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影响始终存在,他们在择业时也会主动考虑到父母这一层面,因为是家庭的培养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化的环境,创造了更好的教育机会,才能掌握更有价值的资源,且他们清楚地知道,一旦出现任何困难,依然是家庭内部解决,社会目前并没有提供的比较优质的养老服务,来帮助他们减轻负担和责任。“在外工作几年之后,发现自己没有能力把父母接到身边,或者把父母接到身边之后无法保证生活质量,那么接过来也没有什么生活意义,又或者还需要打拼个20年才能把父母接到身边并生活的比较好,但那个时候可能有点晚了”。
  (2)个人资本
  对于找工作的人来说,学位、文凭是他的资本,硕士毕业生则是通过高等教育考试,提高学历来增强社会竞争水平,为今后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为他们往往被认为专业知识更为深入和扎实,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强。即使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下,一个拥有很强竞争力的硕士研究生仍能谋求到一份理想的职业;广泛的朋友网络以及有力量的人的熟识,也是他的社会资本,因为在中国社会,很多情况下不是通过正式制度来合法的获取资源,而是通过社会关系来获取帮助,如通过自己熟悉的人来介绍一份工作。这个时候,社会网络起了协调供给和需求关系的作用,并通过个人交流方式传递不在公共渠道流通的关于雇员或雇主的信息。自己或家庭的人际关系在很多时候能提供更多社会资源,这有利于正在求职的人增加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期望
  如今的硕士毕业生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父母期望的确是影响他们理性择业的因素之一。这无疑是我国的国情,家庭对于独生子女的教养都蕴含着父母的所有期望,父母希望唯一的子女能够生活幸福、守在身边,有一份工资待遇好、社會地位高又清闲、稳定的工作。这种已经根深蒂固的观念,总是会对硕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产生深远影响。因为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父母的关注点更加集中,由于国家政策等原因,父母因为没有选择而把全部的爱与精力投入在唯一的孩子身上,独生子女在享受着更好学习条件的同时,也被寄予更高的期望。当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异地就业时会面临一些牵挂和顾虑——父母成为空巢。但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大多会坚持“子女的前途是最重要的,不用顾虑我们”的想法,并全力支持孩子。这时,父母通常尊重子女的意愿或鼓励其外出寻求更好的机会发展,并且不愿为子女增加负担。
  (2)家庭养老需求
  不能更改的事实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唯一性:作为代际互动的唯一对象,他们和父母的关系往往更加密切;不得不面对的风险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养老中的不可替代性: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高风险家庭,孩子外出求学、就业、成家甚至死亡等各种原因,都会导致父母空巢,这也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不得不承担的责任是:预期中独生子女独自承担的养老责任,这是出于家庭养老支持的不可替代性。虽然硕士生在毕业时,通常26岁左右,他们的父母也即将步入老年这一人生阶段,可以看成是“准老人”,出于自身发展和完成学业的需要,一部分人外出求学与工作,他们的父母也多数已经提前进入了“空巢状态”。但从乐观的态度看,较高的医疗水平加上养生、运动等积极的生活方式,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日常供养需求并不强烈。因此,在父母的鼓励下,子女常常可以放心在外生活。
  (三)社会因素
  (1)社会自由流动
  在交通发达、社会开放、流动性强的背景下,年轻一代可以自由的选择在哪里就业、定居、生活,他们成长过程中所亲眼目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在改革开放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使他们渴望向更好的职业与地理位置上发生流动,这就需要适应现代经济对劳动技能和劳务流动的要求,适应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于是他们同父母在地理和社会上的距离便逐渐拉大了。但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展和阅历的增加,通常会逐渐认识到新的朋友、同事、亲戚、老乡等并逐渐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在这一网络中顺利工作与生活。
  (2)地区发展差异
  对好的社会资本的获取机会,往往属于占据好的位置的个体行动者。从目前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实际来看,因为分布不均,且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性,为数不少的年轻人,甚至是一些独生子女,选择离开熟悉的家庭外出求学和工作。因为占领好的社会位置,才有机会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选择更发达地区,不仅是自身可以获得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甚至未来的子女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导致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外出择业以获得更好的资源。由于劳动力市场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下,只能提供较少的岗位且待遇较低。根据经济学中的职业搜寻理论可知,如果劳动者在本地区的工资收入低于他在其他地区的岗位的收入,流动就极容易发生,因为劳动者在决定自身的职业时,往往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四处搜寻可能的工作岗位,以及这些岗位上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等。
  四、建议与对策
  (一)明确对未来的预期
  在社会转型期,形成对未来明确而稳定的预期,是至关重要的。要根据自身情况,完善对未来情况的估计:对自身的能力与发展前途有估量,对未来的生活有期待有计划,才能更准确地知道做何种工作、在哪个地方、选择哪种生活。了解自身的专业情况,知道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专业特有的优势。得到发展的方向之后,才能选择自己适合、喜欢的发展道路。分析完需求,试着分析自己性格、所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根据你认定的需求,自己的优势、劣势、可能的机遇来勾画自己长期和短期的目标。
  (二)充分利用资源
  社会关系可以强化身份和认同感。通过社会关系,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资源,可以确信和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个体,是一个共享相似的利益和资源的社会群体的成员。不仅为个人提供了情感支持,也为个人对某些资源权利的要求提供了公共承认。   在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到个人对社会资本的应用——为了在工具性行动中获得回报,个人如何获取和使用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在这个层次上,社会资本类似于人力资本,因为个人进行这些投资是为了其自身的回报,当然,对独生子女个人回报的汇集也有利于其家庭。毫无疑问,亲人、朋友等社会关系网络则有助于自身获得更多的资源、得到更多的情感与支持。而相互的支持与认可,同自我和他人的资源(包括他们的声望)的改善是结合在一起的。
  (三)新的养老方式
  老年人赡养应该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大规模的独生子女家庭是响应国家生育政策而产生的, 以个人生育利益的犧牲满足了国家的生育利益,为国家的人口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政府应该为做出贡献的老年人提供一个安逸的晚年生活条件, 至少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对于独生子女父母, 由于诸多客观原因,完全依靠子女来照顾生活的可能性不大。当传统家庭养老机制的基础受到冲击, 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未来的养老模式应该是社会与家庭供养资源的整合, 要把家庭外部的社会力量引入到老年人家庭照顾之中, 走社会养老、居家养老、家庭养老、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相互结合的道路。
  (四)理性选择与家庭生活
  相比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择业时会更容易受到家庭影响,对父母养老问题的考虑自然地也更多。然而,这种影响一部分表现在:独生子女会尽量在父母身边就业,在离家距离影响的范围内选择职业;但更大一部分是表现在独生子女外出择业时会考虑到父母迁移问题:也就是说,独生子女以实现自身良好发展为首要目的,因为与父母达成一种共识——子女在哪里工作,父母愿意搬迁或者暂时去哪里居住。也许这是一种对自身发展需求、物质需求与家庭文化传统相协调的方式。
  五、结语
  绝大多数硕士毕业生由于文化水平较高、受教育年限较长,在择业时对自身实力有比较准确的估量,有较清晰的职业规划,对未来发展也有比较合理的预期,职业前景、工资待遇、自身生活质量是他们在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即使面对更好的外出择业的机会,他们就能避免家庭的影响或者对父母成为空巢的顾虑,虽然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在如今这个时代早已经不适用,独生子女父母也不会过多限制子女,但择业时考虑到父母这一层面通常是他们自己的主动选择。
  事实上,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老龄化的加重,独生子女硕士毕业生预计会在当前甚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就业时面临来自社会、个人尤其是家庭方面的问题:多数独生子女表示,父母养老问题对自己择业的影响很大,尤其和非独生子女相比,考虑父母养老问题更多。这必然会引起独生子女大学生面临更多压力,可能也会对最终的理性选择有所影响。
  参考文献
  [1] 许文涛.城镇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研究[D].河北大学,2018.
  [2] 魏颖.哈尔滨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模式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7.
  [3] 卢学晖.理性选择理论的理论困境与现实出路[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17(03):53-59.
  [4] 风笑天.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特征[J].社会学研究,1992(01):108-116.
  [5] 周天绿.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6] 陈爱平.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D].广州大学,2012.
  [7] 吴要武.独生子女政策与老年人迁移[J].社会学研究,2013,28(04):49-73+243.
  作者简介:王瑛琪(1995.04- ),女,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00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