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媒体视角下高校师生和谐关系及建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全国高校大学生数量呈显著递增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由以往的“精英化”已然转变为“大众化”阶段。本文以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的自媒体为研究视角,梳理了我国高等院校中师生关系现状,分析高校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自媒体的优势、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中心,提出重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师生关系;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8-0177-02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蓬勃发展,高校教学方式正逐渐演变为大班或大规模授课方式,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日益减少,出现师生关系淡化等现象,甚至有师生关系恶化等危机事件发生。各类高校师生关系不和谐等常见诸各大媒体报端,部分事件通过网络自媒体等方式迅速传播、发酵,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在自媒体时代下构建良性师生关系,已成为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看首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是高等院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良性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相互促进,教学相长,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师生之间的管理模式由高中传统的“班主任管理制度”的教学模式,演变为更为自由、更为开放的辅导员管理模式。在高等校园里,除各专业、各院系的辅导员对自己所带学生的各方面比较了解之外,任课教师对教学班上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并不熟悉,甚至对学生的印象只停留于学号和姓名。由于部分高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常出现一名教师同时担任不同学院学生的授课教师,一个学期要教授成百上千名学生。此种授课方式,大大地减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师生关系仅仅只是授课者与听课者之间的关系。此种师生关系的特点为单向输出,学生和老师之间除上课外几乎没有其他方面的交流,此种方式导致师生之间心灵上的距离逐渐增加,师生关系逐渐淡漠化。
  传统的师生关系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主要以“傳道授业解惑”为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为了管理课堂纪律,任课教师通常通过随机提问、点名等手段建立自身威严,使学生难以感受到教师的个人魅力,师生关系容易变得机械呆板。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科研压力较大,需同时完成科研任务与教学任务,高校教师会将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提升个人科研水平上,除上课时间完成规定教学任务外,并无闲暇时间去参加班会、主题活动,很少走进学生宿舍去认识、了解学生,没有机会搭建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得师生关系淡漠化、僵硬化。
  二、自媒体的特点
  当下正处于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低头族。其中,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低头族中的主力军。早晨醒来后,他们的一天从拿起手机开始,去教室的路上、教室里、食堂里,到处都能看到低头查看手机的学生们。网络无处不在,自媒体无处不在。他们每天低头更新着微信朋友圈、刷新着抖音、快手等各种自媒体社交软件,浏览着微视频、发起微话题。自媒体正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网络世界中人际关系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沟通方式的改变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自媒体也为师生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合理利用好自媒体,促进高校大学生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是各大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1.自媒体信息的多元化
  自媒体时代,我们获取的信息更为多元化。自媒体软件和平台为使用者提供了视频、图像、音乐、文本、附件、投票、话题、评论、点赞、转发等多种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用户不仅可以浏览他人上传的信息,也可以自己编辑信息呈献给他人并进行互动。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网络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62%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等新媒体[2]。这对教师传统的讲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地位带来了冲击。在自媒体时代,人人可以都成为某一领域的“老师”,对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详细的讲解。
  2.自媒体用户的隐蔽性
  与传统媒体、传播工具相比,自媒体平台的门槛较低,用户注册某款软件APP或客户端的账号即可使用,也可注册多个账号,拥有多个身份。由于当前网络媒体监管、管理不到位,许多自媒体平台尚未实行实名制制度,用户网上注册信息与实际个人信息严重不对称。这为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模式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学生可使用自媒体工具对教师或教学质量进行如实评价,由于自媒体用户的隐蔽性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学生不必担心挑战老师的权威,不必担心差评可能会影响老师对自己的印象。但也会有个别同学利用此项特点,对教师进行不实评价,混淆视听。
  3.自媒体信息的即时性
  自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及时性,自媒体平台的用户沟通可不受时间、地点的束缚。在各种场景都能看到人们低着头刷着手机里的信息。自媒体传播方式依赖于网络,只要能上网,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各种能上网的电子设备,都可以浏览到需要的信息。自媒体传播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高校师生来说,自媒体信息的及时性能够弥补由于大教室上课、合班上课导致的师生沟通时间不够的缺陷。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软件、微信软件进行深入的讨论,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为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创造条件。
  三、自媒体时代下师生关系的转变
  1.沟通平台多样化,需教师正面引导
  当前流行的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等网络社区。这种即时信息传播的方式犹如一把双刃剑,对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既有利又有弊。大学生正处于建立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大量信息爆炸式的出现,使得同学们眼花缭乱,若不能仔细甄别自媒体平台上的真实信息、剔除虚假无效信息,任由其自由发展,不加以正面向上的引导,滥用自媒体平台极有可能会对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应利用互联网沟通的契机,通过自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   2.自媒体沟通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有利于双方无缝沟通和思考
  在自媒体时代下,师生之间可在网上,针对某一章节、某一问题随时展开讨论、共享自己的观点看法。合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例如学习、生活、娱乐的碎片化时间里,借助自媒体平台,对某一信息进行多次编辑、多次传播、共同讨论。这种方式,对于部分性格较内向,羞于和老师进行当面沟通交流的同学大有帮助,在网络环境下的沟通,他们可以避免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探讨,更有利于促进这部分学生表达正确观点,增加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机会。
  同时,学生在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也更易敞开心扉,表露内心真实想法,同时也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师生之间若能合理使用自媒体平台沟通,可打破现实中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师生心灵上的距离,营造师生平等沟通、交流的良好气氛。
  四、自媒体时代和谐师生关系重构理念
  1.积极搭建促进师生交流的自媒体平台
  自媒体是当前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最新阶段,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教师,应了解当下网络动态,及时使用各类主流社交软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搭建各类教学资源平台,合理利用自媒体搭建促进师生有效沟通的教育平台,丰富师生沟通的途径和渠道,促进师生建立平等、合作、协作、和谐的交互关系。
  2.提高高校教師效能感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3]。教师效能感的高低可直接影响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良好的教师效能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有利于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建设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提升教师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技能
  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硬件条件已逐步完善,由于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部分教师尤其是教学年龄偏高的教师,仍处于以传统教学板书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时期。高校教师可积极借助自媒体工具,探索与学生沟通的线上P2P模式,这种沟通方式可弥补教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环节,尤其是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进而推动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
  4.以建构主义为中心,创建协作型和谐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实现使学生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4]。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能够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发挥组织、指导、帮助的作用,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能够主动对当前的学习任务进行组织和建构。高校教师可利用课下时间,使用自媒体平台创建相关课题项目的讨论、交流、互动等主动学习的环境,组织、协调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学任务,与学生共同分享经验、同学生共成长。
  参考文献:
  [1]胡启勇.文化整合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2]娄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3]徐富明,安连义,孙文旗.教师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的自我效能感[J].泰山学院学报,2013(10).
  [4]陶凤翔,高校数字化学习与师生共同发展[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03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