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美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意境”理念,其次对“意境”追求之于古典园林艺术的作用及其影响。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
关键词:古典园林 文化内涵 美学 意境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9-0-02
引言
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处处彰显着先民的智慧和生活理念。从观赏者的角度来说,要想真正领会园林造景中所传达的造园者的艺术追求,就不得不先从美学的角度展开研究。
一、中国古典美学
我们回头看向中国古代美学形式时,会发现关于中国古典美学形式的研究和评论是非常丰富的。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说,西方的美学是建立在对世界的哲学认知之上的,它把人类的艺术与文化看作是宇宙演变与人类发展中必然出现的一个因素,是构成哲学观世界的一个要素,其表现形式具有规律性和辩证性,因而它的本质是确定的、纯粹的。而中国古典形式美学则是建立在人的主观审美之上,依托于认识艺术经验,因而其定义更加趋向以人为主体,注重人的审美体验,通过整体的、具象的整体感受做经验式的审美表达,其具有中国美学特有的价值与意义。形式更多时候仅仅是作为美学思想的附属品,是审美主体之外的表象,这也正是中国古典园林形式单一却又各具气韵的原因所在。
中国古典美学中推崇“言象意”的审美理论,这一理论涉及到了艺术创作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思想的联系。表现在园林艺术中,即是对景观建筑的形式从艺术语言上升到意蕴感悟与理解的范畴。其中“言”即言语描摹形象,故可“寻言以观象”,形象表达意味,故可“寻象以观意”。在此,“言”与“象”无疑代表了外在形式,而“意”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追求,以“言象”为突破口寻求艺术作品的核心意蕴,同样是了解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有效方式。
在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言”通常又以“形”的表现,故而形成了“形”与“象”的外在表现。这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别,“形”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客观存在的实物,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象”则由人观“形”而得,产生于人的主观认知,是一种知觉感官的外在表现,会因为人的主观感受而产生变化。因而在园林文化内涵的理解上,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艺术语言会有不同的艺术感受。重“象”而不重“形”是中国古典美学中自先秦起一脉相承的思想,即在艺术审美中,“形”的客观表现只是起到了刺激审美的作用,审美主体的形成取决于由“形”而来的“象”,也就是说艺术作品艺术思想所要表现的,也不局限于事物的外在表象,而应以其对人整体感官上的影响为主。这也说明了“象”的形成更多的来自于审美主体——人的心理作用。在此之上,曹魏王弼提出了“立象以尽意”的思想,言明美学应是在“言象”的基础上得“意”,即超越个别理解,进入一般感受。
二、表象之外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关键内容。它经历了由哲学到文学再到绘画和园林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意境概念贯穿了唐代以后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它几乎渗透到艺术的各个领域,是中国艺术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一切艺术作品,包括园林艺术,都应以意境的深度或意境的有无来衡量艺术作品的艺术水准。
对于什么是意境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很多观点。佛教佛经上说:“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也就是说,善用人类的智慧,你可以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就是后来的意境。它是艺术造型的一个抽象概念,体现在人们的思維中。由此可见,意境的艺术意图与审美意图是分不开的,它提供了一种暗示的心理环境,引导人们联想到美的形象。
刘禹锡认为“境生于象外”,而不是来是与实境。一切表象的意义均可称为“意向”,是意气、意象与品位的结合,是情景的统一与山水的交融。而意境是审美的目的与意,它不止于个人审美形象的片面理解和肤浅的表象,而具有更加深刻的艺术内涵。意境的内涵容量巨大,它突破了有限的客观认知,进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观者回味无穷。没有情绪的意境,就没有美学的诞生,而情绪的获得则依赖于感悟。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认为从情感到语言的表达再到切身感受,都是对事物最微妙的理解,它只能是心理的体悟。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的“隐逸美学”。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1.“天人合一”的意境追求
中国一直以来都以亲近自然、追求自然为重。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中国拥有适合农耕的自然环境,先民对自然有着强烈的感恩之情。这种广泛自然的农业崇拜是历史长期积淀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天人合一”的思想则是其哲学形式的表现。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注重从天地关系的领悟中进行自我反省。艺术的灵感来自于对天地自然的模仿,以及来自于生命的本质之美。通过获取天地的生命力,来追求自身的繁荣昌盛,从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师法自然”不仅体现在与自然的直接接触中,同样应该体现在创造性的生活劳动中,还体现在人们对社会关系的把握和对精神财富的真正追求上。中国园林是一个自然和人类住区相联系的人工景观,它写意的再现了自然之美,描绘了的自然的生活化属性。通过人工手段与自然对话、与天对话,造就了山水花木动态交融的景观环境,体现了自然的活力,赞美了自然的秩序。它是超脱于社会规则以外的对自然与艺术的精神追求,这构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深层含义和独特的园林文化基因。
2.“适意说”与“乐志论”
中国园林以效仿自然为基础,但这并不表示它仅仅是一种模仿和复制的艺术。事实上,它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道家的“适意说”和儒家的“乐志论”是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古代士大夫往往表现出双重矛盾的人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方面是高远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是恬淡宁静的养生哲学。在古典园林艺术中,“乐志”与“适宜”是这一矛盾所映射出的精神功能,它们存在于以造园和观赏为重点的园艺活动中,使人们感到“旷志怡神蜉蝣尘外”。古代的人工园林,尤其是文人士子家中的人工园林,总是需要亲自管理和经营。这是为什么?清袁牧做出回答,他认为景物虽好,但若不是你亲手造就的它,那你就不会喜爱它,就如同没有品尝过的美味,你永远不知道它有多好吃。看看高阳池亭,古老的纪念碑带着忧伤和惆怅,但却与你的感情和精神不相干,为什么?因为其中没有你的参与。他把自己的情感、抱负和兴趣投射到山水创作中,埋在山水的框架里,在创作中实现自我满足。当再次看到它的时候,又记起了当时的愉悦。作为一名游客,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含蓄性、可塑性和情感包容性使我们不仅能在品味的过程中看到主人的精神,也让我们想把自身的情感投射到场景中,进而被其中所感受到的内容所触动,体会到独特的审美境界。 3.神仙居所与人间幻境
中国关于神仙的幻想由来已久,尤其在古代,神仙思想贯穿各个方面,这反映了古人追求的人生理想。这是池岛式布局产生的思想根源,这一思想同时也渗透到了整个园林主题和环境艺术的创作中。在园林艺术中再现虚幻的仙境,不仅是对特定景观的某种追求,也是满足人们对仙境的捕捉和沉迷的一种心理需要。这一理念在园林设计中里有两种体现方式,第一个是金石玉洞,通过观感上的虚幻体验,来产生精神上的欢愉;另一种不同于上述的物居体验,它更注重概念本身的微妙,并通过园林艺术体现了园主飘然出尘般的优雅意志。从秦汉到明清,这种对仙境的追求无疑对园林山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或是琼楼玉宇,或是灵台瑶池,它们构筑起了中国古人对于仙境的幻想。就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而言,虽然起源于自然风光的书写,但它无疑渗透了古人世俗生活场景,或虚荣、或宁静、或庸俗的各种观念,客观上加深了造园观念,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内涵和外在表现。
四、园林文化与舞台美术的共通性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各种人生观念。蕴含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对当今社会以思想水平和艺术造诣水平的重要体现。以江南园林为代表,古典园林文化追求的是自然之美与意境之美,并通过将自然景观集中在园林中的方式,给观赏者一种“咫尺山林”的感觉,其空间布局通常采用空间分离、相邻空间对比、全局和空间序列等方法。而在舞台艺术中,通常有一个快速变化的故事线,因而舞台空间设置注重时间和空间的虚拟性,其主要通过舞台的装饰和布景来实现。舞台的自然空间是指客观的表演场所,通常称为三维空间;审美空间是指自由的精神场域和审美的心理空间;舞台空间是自然空间与审美空间之间的桥梁。舞台设置是舞台艺术的一部分,和舞台艺术的概念也适用于舞台布景。现场可以是一个自然景观或室外场景,也可以一个家庭情境、一个工厂车间,这些与角色的服装或道具、声音、灯光、音响等等共同构成舞台美术的有机整体,这与“咫尺山林”的理念高度一致。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建造与我国美学思想的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是我国传统人文思想的重要表现手法,同时也是我国美学思想不断演变的现实写照。古典园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受儒释道等各家思想的影响与渗透,在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中熔炼出了独特的艺术韵味,其夺目的美学光彩与深厚的人文内涵如同一盏华灯,将永远绽放在世界历史舞台上。
参考文献
[1]姚欣然.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影响[J].智能城市,2018,4(01):14-15.
[2]陈望衡.中國古典园林的美学精神[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2):30-34.
[3]周武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形成[J].艺术百家,2005(05):111-116.
[4]吴瑞.论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价值[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03):40-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243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