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16年X学院被当地政府确定为应用型整体转型高校,经过3年的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不集中、地方特色不突出,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衔接不紧,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充分、课程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与应用型转型高校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文章按照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要求,精炼核心课程,整合一般课程,开发新型课程,对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实践环节等课程体系做出优化,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课程体系;优化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明显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将秘书学专业作为特设专业增列其中。就X学院目前使用的人才培养方案统计,大类培养阶段(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和学科平台课程)占32.63;专业培养阶段(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创新课程)占比51.2;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占16.7。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展,所以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标准不明显。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要求,该专业课程目标与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距。
(二)课程体系不严谨
在课程设置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核心课程与专业特色不能有效衔接,选修课程与核心课程的目标不能趋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培养目标。宁夏X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在2018级、2017级、2016级三个年级使用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学分统计:必修课程=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8学分+专业必修课程68学分;选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2学分+专业选修课程8学分;实践创新环节=8学分;学科平台课程4学分;毕业综合实习12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共有164学分。从学分布局可以看出,一是专业核心课程存在依附性特点,课程设置还是依附于中国语言文学。二是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有效的逻辑关系。通识课程学分与专业核心课程学分比例分配不合理,秘书学方向课程的设置没有形成逻辑链。选修课的设置没有围绕核心课程的目标进行设置。三是综合实践环节效果不明显。专业实训受制于实训基地建设的滞后性,专业教师在文秘专业方面实训经验不足,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三)课程改革效果不突出
笔者对宁夏X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三个年级的学生及授课教师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实践等多个环节亟待改进。受访教师表示:专业方向模块(秘书学方向)的主干课程备课难度较大,一方面是没有从事过文秘行业的工作经历,缺乏行业工作经验,实践教学经验欠缺;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停滞在单一讲授,“教、学、做”的转化难度较大,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受访学生表示:有些教师讲课都是在讲课本,学生在课堂参照老师的课件学习,索然无味。另一方面,在实习的时候,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课堂所学和实践所用没有联系。教师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方面讲授不清晰,对《公文写作》《文书学》等课程的实践应用方面不会转化。可见,在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还是不科学、不规范,专业素养与人文修养不能有效结合,动手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一)优化以“应用型”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将应用型课程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力本位和以三个对接(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核心的课程布局。通过整合,在课程体系的架构上打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备性”的传统约束,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其知识、能力、人格养成有机融合。实现由通识必修课程(完成教育部规定部分)、通识选修课程(使学生思维多元并富有活力)、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激发学生专业潜能)、专业方向课程(激发学生专业个性)、实践课程(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五大平台组成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学分设置,将通识必修课程设置41学分,通识选修课程设置10学分,相关学科基础课程设置6学分,本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为4学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54.5学分,专业方向课程设置26学分,专业实训0.5学分,实践创新项目8学分,毕业实习4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总学分设置在150学分范畴内。使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学生具备胜任企事业单位文秘工作的基本能力及协调、管理、策划、组织、宣传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办公自动化,OA系统管理,文字材料起草、信息工作和调研研究工作能力。
(二)优化“应用型”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以掌握的专业课程和需要广泛了解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某个或某些专门领域具有比较深入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两类。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课是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必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开发要坚持需求和结果导向,以能力为主线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努力做到了解社会需求情况、了解学生需求情况、吸收业界一线专业人员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在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专业中规划处一套最基本、最有价值、最为核心的课程作为学科和专业的核心课程,优化课程教学模式,确保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达到相应的专业培养规格。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专业核心课程建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之上,开发课程包括专业与学科导论、现代汉语、大学写作、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和古代汉语,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修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创新精神,较强的思维分析能力,流畅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基本原则是既要紧贴社会需求,又要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专业方向模块设置秘书学、档案管理学、文书学、公共关系、现代管理学、公文写作、秘书工作实务、申论写作训练、办公管理与办公自动化。在课程开设顺序上,专业核心课程建议在1—4学期,专业方向课程建议在4—8学期开设。其中,秘书学概论设在第4学期,公文写作设在5学期,文书学设在6学期,形成“课程理论—课程应用—课程实践”的逻辑关系。秘书工作实务和办公室管理与办公自动化设在第7学期,16课时,课程结束后紧接着开展毕业实习活动,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检验”的逻辑布局。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优化“应用型”实践实训设置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人才主要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内外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课内可以是课堂教学的模拟训练,课外可以是集中实习环节的有效落实,也可以是第二课堂开展的实践活动等形式,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实训或见习)、专业实验(实训)课程、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组成。根据宁夏本地企事业单位对于秘书岗位的需求分析,所需人才已经从文字工作向“办文、办事、办会”,“互联网+”等复合型标准发展。一方面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实训。可以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组织“公文写作比赛”、“公务员模考大赛”等。也可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党代会、团代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大型会议的会务组织工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掌握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在校内建设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校内实训基地,安排“校内跟岗实习”,按照办公室岗位职责,以5个岗位为单位(主任、副主任、秘书、文书、内勤)组成“模拟办公室”,将学生分别安排到各教学单位,承担行政辅助工作,开展专业技能实训。还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改革的保障。通过多种方式培养青年教师、引进兼职企业导师,提升秘书基本理论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最终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扎实专业功底、拥有较强实践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芬.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18-19.
[2] 杨霞.试谈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秘书教学,2017(1):12.
[3] 杨霞.试谈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秘书教学,2017(1):12.
作者简介:潘一贤(1985.10- ),男,宁夏西吉人,本科,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4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