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发展趋势和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利超
关键词: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智慧化
摘 要:尽管智慧图书馆并非新近出现的概念,但无论是从理论探讨还是从实践上看,智慧图书馆仍然算得上是新生事物。相对于传统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有着更加智能的服务方式以及全新的服务环境,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为图书馆的管理提供更加高效的管理手段,创造了图书馆服务的新形态。文章以智慧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背景和基础以及智慧图书馆当前的建设现状,探讨了智慧图书馆的未来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11-0061-03
1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与特点
1.1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智慧图书馆(Wisdom Library)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概念,早在2003年就有研究者提出一种“借助无线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的”图书馆服务,这是对智慧图书馆概念最早的阐释。2004年,Mark C.Miller提出借助软件质量工程和科学计算提高图书馆的智能化水平。此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学者对于智慧图书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分析和阐述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但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观点。有的研究者从超智慧型大楼管理系统的角度阐述智慧图书馆的概念,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种智慧化的建筑,而有的研究者则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的超智能化的图书馆,是一种智慧建筑与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相结合的产物。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物联网、数字化、互联网等技术是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基础,智能技术与智慧建筑以及智慧化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共同构成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
1.2 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具有更加智能的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及更加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环境,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和更加高效的图书馆管理,创造图书馆服务的新形态。
1.2.1 服务场所泛在化。所谓泛在化是指无所不在,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性,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够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而不再局限于传统图书馆的一方天地。图书馆服务从以传统建筑实体为场所和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在哪里,图书馆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智慧图书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将传统的图书馆变成一个虚实结合的智慧感知空间,用户不需到馆也能够即时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和阅读体验,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1.2.2 服务空间虚拟化。服务空间虚拟化是服务场所泛在化的基础,所谓虚拟化指的是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从传统的图书馆建筑实体变为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平台的虚拟现实服务空间,用户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体验到与真实的图书馆场景相似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服务,依托于VR等技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知手段获得有如现实一般的沉浸式体验。
1.2.3 服务手段智能化。信息革命和技术革命为图书馆带来了新变革。传统图书馆主要依靠人工提供阅读服务和阅读管理,而智慧图书馆的一大特征在于其服务手段智能化,能够将全馆资源要素整合在一起,一部分服务可通过智慧化系统来完成。智能化服务不仅可以减少图书馆的人力成本,同时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捕获和分析用户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2 智慧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性
2.1 智慧图书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图书馆历史悠久,自诞生以来其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从最早的藏书阁发展到当前的现代化图书馆,随着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的快速发展,开启了图书馆发展的新篇章。可以说,随着信息传播载体的不断升级,智慧图书馆将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近现代以来,图书馆的形态经历了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变,其中一个最为深刻的背景就是数字化的浪潮,数字化变革使图书馆的形态真正得以发展。1994年,我国图书馆界开启了关于数字图书馆的探讨;1997年,我国实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获批并正式启动;次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被提出,先后应用于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等项目。数字图书馆是智慧图书馆的基础和前身,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升级和演变。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随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图书馆”等概念应运而生。可以说,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承载手段和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是智慧图书馆产生的基础,而智慧图书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图书馆的形态。
2.2 智能技术驱动图书馆向智慧化方向发展
图书馆的发展与人类信息文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息息相关。互联网所带来的数字化及泛在化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技术基础,而“智能+”的智能革命则驱动数字化图书馆向智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整体来看,人类正在逐步迈入人工智能带来的全新的变革之中,图书馆的载体、管理、服务等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可以预见,未来图书馆将逐步脱离传统的图书馆物理空间,发展出全新的形态,人工智能将取代部分甚或全部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智能技术将全面提升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2.3 用户阅读习惯和需求的改变促进智慧图书馆的发展
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知识传播的形式和承载形式日益多元化,同时知识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用户的阅读习惯也从传统的纸质阅读、平面阅读转向更加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如手机阅读、电子阅读等,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资源,阅读时间也更加碎片化。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传统图书馆的功能越来越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便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搜索引擎、大数据平台、智库等。因此,图书館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变革管理和服务方式,以满足现代用户的需求。可以说,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促进了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知识内容以及获取知识手段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获取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精深性及个性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图书馆显然已很难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因此智慧化图书馆亟须得到建设和发展。 3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3.1 加强战略规划与业务布局
目前,我国图书馆的建设、管理和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布局,在服务定位上也缺乏明确的规划。因此,我国要想建设智慧图书馆,应先解决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作用机制等最基础的问题,而要解决上述问题需对智慧图书馆的概念进行准确把握和辨析。如:智慧图书馆是否能够脱离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载体和知识服务功能,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智慧图书馆,都承担着信息存储、文化传播、社会服务等最基本的功能。那么,在定位不变的情况下,智慧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有哪些区别呢?这一方面体现在功能上,智慧图书馆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览服务,使用户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高效、快捷地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体现在管理上,智慧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管理更加高效,成本更加低廉,管理手段更加智能化,这些都是智慧图书馆的优势。因此,要想发展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管理层就必须深入了解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加强战略规划和业务布局,不能盲目引入“高大全”的理论或是昂贵的设备,而应从顶层设计做起,真正让图书馆更加智能化和智慧化。
3.2 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图书馆存在的意义体现在圖书馆的服务能力上,因此,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目标。智慧图书馆拥有的智慧化设备和运行手段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这也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图书馆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相对较低,图书馆员只需掌握基本的图书管理和维护技能就能胜任本职工作,而在智慧图书馆中,图书馆员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的图书管理和维护知识,同时还必须掌握各种智慧化工具的应用技能,具备数据管理与分析服务、智库服务等能力,并具备智慧化的思维,这对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从传统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的转变,实际上是从人力密集型服务转向知识密集型服务。因此,图书馆必须加强智慧型服务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以适应新的业务形态的要求,为用户提供更加智慧化、人性化和高品质的服务。
3.3 增强对技术的敏感性
智慧图书馆主要依托于对智能技术的应用,当今社会各类新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图书馆增强对技术的敏感性,跟随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升级自身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目前,智慧图书馆运用的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大数据、VR技术、社会化本地移动应用、射频技术以及其他智能设施等。图书馆通过这些技术将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空间相互联系起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用户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享受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要想实现以上各种层面的连接,就必须依托高新技术,技术维度是智慧图书馆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其最基础、最本质的一面。一方面,图书馆要增强对技术的敏感性,因时而变,及时跟进、适时引入最新的技术,加强对新技术的预判、了解及掌握能力,同时建立自己的技术团队,提高运用技术的主动性和技术研发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图书馆还要加强对图书馆员的技术培训,培养图书馆员的技术素养,提升图书馆员的技术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4 结语
智慧图书馆是伴随“智慧地球”的概念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尽管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没有形成对智慧图书馆全面和完整的认识,智慧图书馆的实践仍处于探索研究的初级阶段,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实例。笔者相信,随着信息文明的发展和人类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会进一步深入,促使图书馆得以更健康、更科学和更理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2]戴月俊.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实践[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8(9):31-32.
[3]陈鸿鹄.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结构初探[J].现代情报,2006(1):116-118.
[4]崔婷.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与探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7(4):51.
[5]李玉荣.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9):388-389.
(编校:徐黎娟)
收稿日期:2019-10-13
作者简介:杨利超(1982— ),河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68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