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南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
  摘 要:文章介绍了科学数据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科学数据服务的可行性与主要服务内容,从优化完善科学数据人文服务、加强科学数据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数据服务内外部合作机制以及促进科学数据服务的宣传与推广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完善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促进高校图书馆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11-0035-03
   自“互联网+”概念被提出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就积极利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优势推动自身业务的重组及创新,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服务对象多元化、个性化以及集群化的服务诉求。科学数据作为信息数据的一种类型,长期以来一直分散于高校图书馆的各类数据库中,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集中应用[1]。然而,在当前科学研究逐步转型为密集型活动的背景下,不仅科研管理部门要求科研项目承担者必须反映出科学数据的产生与应用情况,科研成果的验证与再现也在客观上要求科研团队必须深层次挖掘科学数据之间的规律[2]。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带来的技术优势、渠道优势及协同发展优势,逐步完善和发展科学数据服务。
  1 科学数据的概念与内涵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使各种类型的数据与日俱增,其中就包括科学数据。科学数据作为人类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反馈内容,从来源途径来看主要包括基础科学研究活动、技术实践活动、技术应用管理活动等过程中所产生的背景信息数据、观测观察数据、实验探索数据、调查研究数据、成果报告数据等[3]。尽管这些数据的来源途径各不相同,但是其基本属性近乎一致,即具有典型的数值性、真实性、可挖掘性以及再利用性等特征。科学数据资源作为反映科学活动的客观信息,其价值并不亚于学术论文、专利、科技报告等具有总结性的科技成果,其同样也是重要的科研活动产出成果之一。此外,科学数据也是支持和推动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对科学数据进行汇集、整理、加工及再度开发利用,可以使科学数据资源获得扩充和增值,从而更好地推动科学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科学数据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环境下极具储存价值和利用价值的科技信息资源。
  2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科学数据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2.1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数字文献资源
   丰富的数字文献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科学数据服务的基础。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采集更加多元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专业化的馆藏数字资源体系。这些馆藏数字资源体系涉及门类广、学科专业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可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科学数据服务提供支持。同时,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采用建设特色数字资源库的方式对各部门开展研究创新活动的数据进行汇集,这对高校的研究创新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4]。
  2.2 高校图书馆具有先进的网络技术服务平台
   利用“互联网+”环境构建开放获取的科学数据服务平台,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科学数据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网络硬件设施设备、网络支撑技术以及数据管理服务工具的逐步优化,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建成了稳定和可靠的网络服务平台,这类平台不仅有先进的数字化资源检索与集成管理系统,而且可以通过联机编目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在共享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图书馆普遍加强了特色科研数据库的共享与共建,并依托互联网实现了服务平台之间的无缝对接。
  2.3 高校圖书馆学科服务为科学数据的利用提供了支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优化与改进学科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职能建设的重要方向。科研数据挖掘与利用作为学科服务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从细节管理的角度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持。当前,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科学数据服务的过程中,普遍采用嵌入式服务的模式,即将学科服务馆员嵌入服务对象的科研进程中,通过调查掌握服务对象对科学数据的需求,制订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数据管理计划,并借助“互联网+”环境下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技术服务工具开展数据整理与分析活动。嵌入式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科研团队研发活动的顺利开展[5]。
  3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科学数据服务的主要内容
  3.1 科学数据管理计划服务
   在早期的科研活动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以及科研团队并未对数据管理计划做出过多的要求。然而,随着科技研究目标以及科研团队类型的日益丰富,作为科研活动资金支持与管理的政府科技部门、基金会等逐步开始重视科研数据的管理,对于一些有突出的前瞻性和重大推广价值的科研项目的申报,要求必须有详细缜密的科学数据管理计划,以便于科研进程的管理以及科技诚信的监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数据管理计划需求的产生。从内容上来看,目前高校图书馆面向科研团队提供的科学数据管理计划主要包括数据产生的途径、数据获取可靠性分析、数据利用路径、数据组织管理方法、数据价值分析等。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与科研团队之间的协同合作,我国一些高校图书馆还开展了科学数据管理计划咨询与追踪服务,如:南京大学图书馆专门设立了科学数据管理规划馆员,其职责就是定期对科研团队进行回访并完善下一步的科学数据管理计划[6]。
  3.2 科学数据素养提升服务
   团队成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科学数据素养决定了研究的进程以及科研成果的可信度。然而,当前大部分科研成员的科学数据素养并不理想,不仅缺乏科学数据管理的实践经验,而且对于科学数据管理的流程缺乏正确的认知。为了提升科研团队的工作效率,我国一些高校图书馆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纳入科学数据服务的整体框架中。从实现路径来看,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科学数据素养提升服务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展开:第一种是科学数据基础知识规范教育,主要是对科研人员进行数据采集方式、数据分析与处理规范等方面的培训,目的在于使培训对象形成正确的科学数据管理认知,并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养成正确管理科学数据的良好习惯。第二种是关于科学数据素养管理实践的高级服务。这一层面的培训对象是具备一定科学数据素养并在科研团队中进行数据管理与使用的专职人员。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培训对象掌握复杂数据、异构数据的处理技巧,加速科研项目的整体进程[7]。   3.3 数据备份与储存服务
   对科研人员来讲,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科学数据需要通过合理的途径进行长期储存,以便能及时查阅。目前,很多科研人员倾向于采用移动硬盘、U盘等便携化移动设备进行科学数据的储存。然而,这种储存方式不仅会使数据因为设备的遗失而彻底丢失,而且在不同的计算机终端上使用很可能会造成机密数据的泄露,从而导致科研成果的泄密。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风险的发生,我国一些高校图书馆依托“互联网+”技术,如云储存、对称加密技术等开展了科学数据备份与储存服务,部分图书馆还专门为服务的科研团队建设了专属数据库。
  3.4 科学数据公示、获取与共享服务
   科学数据不仅直接影响到对科研成果的验证与重现,而且对于相似的科研项目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很多科研项目的管理与资金支持机构明确地对科研团队提出了科学数据共享的要求,并要求其部分成果内容(如专利、论文等)在一定范围内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同时,对于科研团队而言,主动进行科学数据共享与公示,也能从侧面体现出团队对于研究领域的认知程度、贡献作用以及学术作风等细节内容。由此看来,高校图书馆开展的科研数据公示、获取与共享服务,不仅可以节约科研团队的人力资源与时间投入,使团队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中,而且有助于依托自身的网络技术优势,使社会大众直接获取相关科研成果,提升科研团队的社会公信力。同时,图书馆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开展还可以减少科研团队数据发布违规以及数据失窃等风险的发生[8]。
  3.5 科学数据推广服务
   图书馆作为高校各类信息资源的汇集、储存以及传播中心,在开展科学数据推广服务方面具有许多优势。高校图书馆开展科学数据推广服务可以深化科学数据的共享程度,便于科学数据的长期再发现与隐性知识的挖掘。同时,科学数据推广的过程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可以促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的科学数据推广服务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采用开放存取特色化数据库的形式,即建成特色化数据库后,通过统一的检索途径面向全社会成员开放;第二种是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将科学数据进行加工后形成科技信息,面向特定企业或研发机构进行科学数据的推广。
  4 “互联网+”环境下完善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的建议与对策
  4.1 突出人文理念,优化服务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的科学数据服务大部分以技术性服务为主,该服务的特点在于重视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有效地实现数据的储存和共享,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技术性服务而忽略了人文环境的建设,很容易使科研团队对图书馆产生过度依赖,不利于科研团队研发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从两个方面促进科学数据服务过程中人文环境的建设:一方面是优化补充科学数据服务的内容,通过编制科学数据管理手册、强化科研团队知识产权意识以及道德伦理意识等,使科研团队能够熟知科学数据管理的政策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在服务的科研团队中培养专职科学数据管理人员,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科学数据服务的规律和规则,从而成为科研团队与图书馆沟通的桥梁[9]。
  4.2 积极利用“互联网+”环境优势,加强科学数据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搭建科学数据网络服务平台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科学数据服务的有效途径之一。完善的科学数据网络服务平台可以为科研团队提供科学数据储存、管理、共享与推广等集成化服务。目前,我国大多数知名高校图书馆都建成了特色化的科学数据网络服务平台,如:北京大学选取Dataverse软件系统作为平台建设的基础,该平台不仅可以提供科学数据服务,还可以为服务对象创建专属的数据空间。
  4.3 借助“互联网+”传播渠道,促进科学数据服务的宣传与推广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可以通过以下两种传播途径进行宣传:①利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信息渠道打造独有的社交媒体服务节点。例如:建立微信或者微博宣传平台,通过定期介绍科学数据服务的发展动向和实践案例,使更多的社会大众能够认识和了解高校图书馆的科学数据服务。②借助“互联网+”环境下的自媒体宣传渠道,通过现场操作演示、基础知识网络讲座等,提升社会研发人员对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的关注度。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环境必然会发生更深层次的变革,“互联网+”不仅可以从技术服务层面促进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手段的进步,而且将会从模式创新层面为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带来新的思维和启发。高校图书馆应密切关注“互联网+”环境以及科学数据服务的发展动向,大胆进行服务方式和服务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力争为用户创造出更为优越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群,张以淳,彭奇志.嵌入“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11):15-19.
  [2]胡永生,刘颖.基于用户调查的高校科学数据管理需求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6):28-32.
  [3]李慧芳.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开放科学数据服务[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2):24-26.
  [4]常学敏.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及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6.
  [5]毛玉容.E-science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6]朱彩萍.高校图书馆提供科学数据服务的途径与内容[J].图书与情报,2014(3):97-99.
  [7]杨文建,邓李君.国外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5):88-97.
  [8]刘霞,饶艳.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初探:武汉大学圖书馆案例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6):33-38.
  [9]程莲娟.美国推进大数据的应用实践及其有益借鉴:基于图书馆视角的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3(5):110-112.
  (编校:周雪芹)
  收稿日期:2019-10-21
  作者简介:王 南(1980— ),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68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