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发展历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发展历程
  摘 要:文章在分析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内涵的基础上,介绍了其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最后指出了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未来发展趋势,旨在解决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资源总量下降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12-0083-03
   2017年12月26日,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中心(TALIS)联合天津市内15所高校图书馆召开了“天津高校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交流会”,大会主要议题是“如何组织有效措施面对文献传递申请量下降情况”。文献传递申请量下降现象不仅是天津地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难题。2015年图书馆行业调查报告显示:2012—2017年5年间,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ranities Library,CASHL)文献传递数量快速下降。2011—2015年,河北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总量呈现明显下降态势,发展动力不足。由此,在以互联网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探讨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学者从中总结有益经验,为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资源总量下降问题找到解决方案[1]。
  1 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概述
   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是指隶属高校教學系统内的图书馆同系统或不同系统内的图书馆根据相互之间签署的协议互借文献。文献传递是在传统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及深度合作基础上产生的,文献传递突破了传统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的区域范围,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在较短时间内将用户自身需求的文献替代品以较为适当的方式与合理的价格直接或间接提供给用户,是一种非返还式的文献供给服务[2]。从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情况来看,高校图书馆与同系统或不同系统之间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本馆馆藏资源未收录的文献。在本馆读者有切实需求时,图书馆要根据本行业的馆际互借制度、合作协议、借阅管理办法、有偿服务标准等,从其他图书馆借入;若其他图书馆向本馆提出文献借阅申请,也要按照相应的办法、标准、制度出借本馆文献,满足外馆读者的文献借阅需求。馆际互借服务适用于返还式服务和文献替代品复制的非返还式服务。对于文献替代品的非返还式服务也可以通过文献传递的方式获取[3]。高校图书馆之间的文献传递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将用户自身所需的文献替代品或复制品以一种高效廉价的方式提供给用户,这种服务方式具有及时性、便捷性、高效化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文献传递是以计算机网络工具为依托形成的数字资源传输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从馆际互借模式发展演变而成,但相对于传统的馆际互借模式更具优势,时效性更强,信息传递效率更高。开展文献传递服务不仅可以缓解高校图书馆自身经费紧张、馆藏资源储备不足的难题,而且对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和科研工作可以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4]。
  2 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发展历程划分
   从发展历史看,我国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经历了起步期、集中期、成熟期、衰落期四个发展阶段,每个时期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
  2.1 起步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科学教育事业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我国高校也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裁撤合并了一批旧式高校,拆解了一部分高校,新建了一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正式进入了起步期。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教育文化实力不强,各级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有限,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及工业化建设需要,我国各级高校图书馆依托不同的行政体制、行政区域及馆藏资源建设情况开展了馆际互借服务,部分高校图书馆签署了馆际互借服务协议,区域内高校图书馆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读者提供专业的文献借阅服务。虽然此时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政府对高校图书馆的财政支持不足,但依托各个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馆际互借服务体系处于良好的发展环境中,能满足众多科研学者及读者的个性化文献需求[5]。
  2.2 集中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但国内文献科技信息服务欠缺已成为限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因此,我国需要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文献信息服务,这为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和国务院为推动国内科研工作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标准》《文献信息数据服务草案》及《现代图书馆建立规划》等文件,并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相符合的社会科学信息服务体系,为科技及经济工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而高校图书馆是重要的科研信息生产中心与传递中心,其在社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与地位毋庸置疑。促进不同种类高校图书馆深度合作,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由此,我国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进入了集中期。
  2.3 成熟期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各个高校科研教学服务能力的提升,我国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进入了成熟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依托区域图书馆系统开发的馆际互借自动化系统是世界较早出现的图书馆自助服务系统,能够以较为便捷的操作方式和低廉的服务成本快速查找文献资源,精确找到文献在馆藏资源中的位置。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作为重要的科研技术单位,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和馆藏资源联合目录开发了具有自动化功能的图书馆资源项目数据库,包括在线联合目录和馆藏地址索引,图书馆员可以利用系统快速检索图书并发送互助请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众多高校图书馆加入自动化图书馆藏索引系统建设中,普通院校和重点建设院校成为合作成员,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及文献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依托高校图书馆形成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网络基本成型。   2.4 衰落期
   2015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自互联网全面普及后,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效率虽然在快速提高,但依托互联网形成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模式面临诸多限制。我国众多高校图书馆注重购买电子期刊,虽然这给馆藏资源建设带来了便利,并且有利于读者和用户全天候获取文献资源,但电子文献资源难以实现深度共享,很难在区域内实现便利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再加上各种互联网资源网站的发展,使读者越来越倾向于从网络获取文献资源,对高校图书馆的依赖性逐渐降低。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模式的固化,也限制了自身发展。互联网文献资源网站的形成标志着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进入了衰落期。
  3 不同发展阶段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特点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是高校图书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读者形成的资源服务模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3.1 文献资源共享理念的形成(起步期)
   笔者对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发展不同阶段进行研究后发现,“文献资源共享理念”的形成是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起步期的明显特征。这一时期高校图书馆出于服务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依托“共享理念”达成合作共识,签署了馆际互借合作协议,并建立了一系列标准与执行方案,按照统一的实施办法开展馆际互借服务。
  3.2 馆际资源流通与特色文献集中(集中期)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科学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設上,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支持,高校图书馆依托馆藏资源及专业的知识服务团队对特色资源进行集中。各高校在加强特色馆藏资源流通的同时,促进了特色文献的传递,使特色文献资源发挥了应有的价值。
  3.3 馆际合作模式的形成(成熟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成后,读者的文献需求日益多元化,独立的高校图书馆很难满足读者需求,促进不同系统内高校图书馆的深度合作与文献资源共享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市场经济环境下,读者的阅读功利主义倾向日益严重,读者以经济价值与实用价值作为文献获取的标准,大量实用技术类文献受到读者的青睐。作为重要的科研支持机构,高校图书馆内具有实用价值和较高经济价值的文献数量较少。为了缓解读者对某一领域文献借阅需求大增带来的压力,图书馆可以采用馆际合作与馆藏资源共享共建的合作模式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由此,以馆际合作为标志形成的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模式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3.4 数字资源网络的产生(衰落期)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满足了高校图书馆及时进行文献传递的需求,但互联网资源网站的形成也给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带来了挑战。读者更倾向于从数字资源网络获得文献,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功能被弱化。读者可以从互联网空间获得群体智慧支持,其时效性更强、实用价值更高、使用更便捷,也更符合读者文献获取的预期,依托互联网形成的“数字资源网络”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4 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未来发展趋势
  4.1 特色文献资源共享
   笔者认为,特色文献资源共享是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对其予以详细分类,如:通过建立一系列特色馆藏数据库,对分类的特色馆藏进行存储,对各种有价值的文献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并借助互联网实现共享,使文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4.2 特色科学数据流通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模式难以满足读者科研服务的需求,科学数据高效流通便成为高校图书馆转型的主要方向。读者作为重要的内容生产者将参与到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中,同时,各种科学知识、研究成果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共享,数字资源网络成为巨大的知识数据库,而高校图书馆在用户知识服务过程中将发挥中转站的作用。
  4.3 特色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协调机构的建立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必须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协调机构既要对不同层级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传递进行组织管理,又要对相关的馆际互借及不同层级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共建和深度合作进行协调。协调机构不仅要保障科学数据的高效流通,还要促进高校图书馆之间的默契合作。各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图书馆行业协会的组织引领下组成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联盟,共同建设协调机构,以提高服务效率。
  5 结语
   对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发展历程开展研究,有助于学者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其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产生清晰认识,找到发展规律,有助于创新思维方式,转变服务理念,促进不同层级高校图书馆深度合作,从而推进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文静.英国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发展历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15):94-101.
  [2] 夏涵叶,彭泽华.湖南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模式初探[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1):41-42,54.
  [3] 李金莲.公共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2(10):71-75.
  [4] 林毅忠.资源共享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原文获取行为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6):104-107.
  [5] 林葵.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14(4):69-73,80.
  (编校:周雪芹)
  收稿日期:2019-11-17
  作者简介:赵 宇(1983—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图书馆馆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07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