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南省高校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现状与对策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河南省;高校图书馆;民国文献;文献保护
  摘 要:文章简述了河南省高校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现状,分析了河南省高校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南省高校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12-0078-03
   民国文献是指1912—1949年期间我国出版发行的各种文献载体,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照片、票据、手稿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民国文献由于载体纸张制作工艺存在缺陷,因此酸化严重,纸张机械强度下降,有的一触即碎。国家图书馆对其馆藏民国文献的调查显示,其纸张pH值均低于4.5,耐久性差,急需脱酸保护,民国文献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1 河南省高校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现状
   河南省是民国文献遗存大省,现存民国文献约200万册(件),其中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约50万册(件)。高校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装帧形式主要是线装、平装、精装等,其中平装书所用纸张多为机器纸,线装书纸张多以传统手工纸为主;文献类型主要是图书和期刊,有《万有文库》《丛书集成初编》《四部丛刊》《河南省政府公报》《河南官报》《河南教育官报》《新中州报》《东方杂志》等。河南省高校图书馆馆藏的民国文献纸张老化并且损坏严重,出现裂口、掉渣、书脊断裂、装帧结构破损、封面缺损等情况,这都与民国文献的酸化问题有关。如: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的民国二十五年的《四部丛刊》一触即碎,根本无法移动,只能安放于樟木书柜内,更谈不上利用。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馆藏的民国文献都没有设立独立书库,如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的民国文献分别藏于古籍室、过报室和过刊室内,虽然方便读者阅览,但不利于保护。目前,只有郑州大学图书馆和河南大学图书馆设有专门的民国文献藏阅室,但也没有配备相关的恒温恒湿设备。
   目前,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对馆藏民国文献的修复仅以修裱为主,去酸、纸张加固等修复工作都未开展。民国文献多采用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方法,再生性保护最有效、最能兼顾保护和利用的方法是文献数字化。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大都建有馆藏民国文献书目数据库,如:郑州大学图书馆建有河南地方文献数据库,河南大学图书馆建有民国图书数据库,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建有民国图书馆学文献数据库等。
  2 河南省高校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家底不清
   民国文献普查工作是开展民国文献保护工作的基础,是民国文献保护、修复与利用的前提,是民国文献数字化及建设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环节。虽然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的民国文献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尚未开展民国文献普查工作,因此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目前,河南省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没有全面掌握本馆馆藏民国文献的数量、类型及破损状况,民国文獻保护工作缺乏针对性和计划性,文献藏地混乱,致使破损文献得不到及时修补和抢救。
  2.2 经费不足
   虽然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对于民国文献保护的重要性和认知度有了很大提升,但具体保护工作成果甚微,经费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经费不足,许多高校图书馆不仅没有设立专门的民国文献库房,也没有古籍保护所需的恒温恒湿、空气过滤器等设施设备,购买相关数据库、影印本及整理出版民国文献等也受到了制约。
  2.3 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目前,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民国文献均不外借流通,仅限馆内借阅,不外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国文献免受损伤,但馆内借阅也会造成破损,如:复印扫描会导致民国文献的书脊受损、纸张脱落,以及加快纸张老化等,缩短民国文献的使用寿命。因此,很多高校图书馆都禁止复印扫描民国文献,更有甚者为了保护民国文献而将其束之高阁,直接拒绝读者的阅读要求,导致目前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的民国文献服务处于尴尬的境地。
  2.4 修复人才缺乏
   虽然目前的古籍修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其托裱、复原等技术并不适用于装帧形式不同的民国文献。传统技艺的传承与现代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民国文献保护与修复的希望。相关资料显示,河南省的专业民国文献修复人员不超过10名,“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破损的民国文献在防与治中等待被抢救。民国文献修复人才的短缺是河南省高校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工作的瓶颈,如何有效培养合格的修复人才,亟待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和高校图书馆进行持续探索。
  3 河南省高校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对策
  3.1 开展民国文献普查,鉴定分级保护
   2012年2月,国家图书馆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正式启动,计划包括民国文献普查、征集、选题、整理出版等,当年8月第一届民国文献普查培训班在国家图书馆举办。民国时期文献普查各成员馆通过“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系统上传民国时期书目数据,包括民国文献数量、版本、保存等情况,截至2017年年底,共汇集书目数据30余万条。民国文献普查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摸清家底,便于整理开发和保护,从而更好地服务读者。民国文献数量众多,构建民国文献分级保护体系,有针对性地对珍稀及孤本民国文献进行保护,不仅可以增强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安全保护意识,还能及时发现具有较高价值的民国文献,从而对其进行优先开发。
  3.2 提升保护技能,加快原生性保护
  3.2.1 加强环境保护,规范管理制度。民国时期文献的最大弱点是纸张酸性较高,纸张中的酸性会通过接触感染其他纸质或非纸质文献,也会通过空气挥发酸性气体而造成其他文献的非接触性感染,因此民国文献不适合与其他文献混放,而应为其设立单独的库房进行保存,同时要保证库房的安全性。《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规定,古籍特藏书库应配备恒温恒湿设备,温度应控制在16℃~22℃之间,相对湿度为45%~60%。同时,《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对古籍特藏书库在防水、灯光、防尘、空气过滤、函套装具等方面也做了具体要求。此外,由于读者对民国文献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对民国文献保存难度的认识不足,不了解民国文献纸张和装订的易损性,在使用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大,经常造成文献破损。因此,河南省高校图书馆不仅应增强读者对民国文献的保护意识,同时还应制定专门的读者借阅规范和民国文献保护制度,以延长民国文献的使用寿命。   3.2.2 加强文献日常保护,提升文献修复技术水平。保护民国文献最好的措施是预防,因此,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如:加强民国文献书库建设和文献日常翻检,检查文献装具和装订等,都可预防文献损坏。文献修复的根本目标是保护已损坏的文献,延长其寿命,并力求保持修复时的原貌;修复原则是整旧如旧和可逆性。因此,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在修复民国文献过程中应力求最少干预,同时提升纸张脱酸技术水平及双面文字纸张修补技术水平。
  3.3 推进再生性保护,拓宽服务途径
  3.3.1 统一标准,共建共享。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特别指出要建设标准化民国文献数据库,共建共享“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进行联合编目是民国书目编制的发展趋势,如: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China-US Million Book Digital Library Project)吸纳了河南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民国书目,这一计划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河南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资源的建设、保护和开发工作,也为全国高校图书馆民国文献资源进行共建共享提供了借鉴。
  3.3.2 预防保护,多途径服务。民国文献的保护理念和最好措施是预防,而不是损坏后救治。民国文献的再生性保护途径包括建设书目、提要、舆图、照片、全文数据库,以及缩微复制、整理出版、展示宣传等。因此,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应加大民国文献数字化经费投入,购买影印本、数据库等,同时建设特色馆藏图文数据库,组织专家整理、出版特色民国文献,引导读者使用民国文献的缩微制品、数据库及影印本等替代品,实现非原书接触查询与浏览,以延长民国文献的使用寿命。
  3.4 培养修复人才,建立修复档案
   修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开展民国文献修复工作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的民国文献修复人才培养主要依赖国家民国文献保护中心举办的各类培训班,而这些培训班远远不能满足各高校图书馆民国文献修复的需求。因此,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聘请专家亲临指导,依照初级班、高级班培训模式,系统扎实地建设民国文献修复队伍;加强馆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各类民国文献保护合作项目,在合作中学习与提升;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开设关于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文献保护、特藏文献数字化等方面的课程与讲座,夯实专业基础,为民国文献保护输送更多人才;与省古籍保护中心合作,创建古籍民国修复人才培养平台。
   民国文献修复档案主要包括待修复文献信息(书目信息、纸张情况、破损级别、曾修复历史等)、制订修复方案、修复所用的材料(纸张、糨糊等)、修复过程和方法、修复人员、修复总结等。除了文字說明,高校图书馆还应对文献修复前后的对比图进行拍照存档。建立民国文献修复档案有利于文献修复人才的培养及民国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因此,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应重视民国文献修复档案的建设工作,使修复的每一册民国文献都有详尽的记录和说明。
  3.5 延展阅读推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民国文献作为中华文明一个历史时期的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民国文献不管是防治、抢救,还是修复、保护,最终目的都是将民国时期最珍贵的印记呈现给读者,让“书写在历史文献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因此,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开展馆藏珍贵文献的阅读推广活动,具体措施包括:一是通过馆藏民国珍贵文献展、民国专题文献展、民国特色图片展等引导读者感受民国文化、了解民国历史。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及广泛性,通过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微博等创建民国文献专栏,推荐优秀民国读物。三是开展读书活动。如: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的“手抄新乡地方文献50天”活动,以书法艺术的形式,以写促读、以读促知、以知促用,吸引了校内外不同年龄层的读者参与手抄馆藏新乡地方史志和文学作品等,从而发现和利用新乡的地方文献宝库。
  4 结语
   民国文献产生的年代距今并不久远,但却是一种极不易保存和损坏情况较严重的文献。国家图书馆前馆长詹福瑞指出,如果不及时抢救,民国文献将在50到100年内消失殆尽。因此,河南省高校图书馆不仅要积极传承优良的民国文献保护方法,还要利用现代科技创新和发展民国文献保护技术,保护和利用好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桂香.近10年国内民国文献保护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5(3):133-135.
  [2]刘家真.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2.
  [3] 郑州大学图书馆[EB/OL].[2019-10-16].http://lib.zzu.edu.cn/.
  [4] 林明,邱蔚晴.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实践谈:中山大学图书馆的做法[J].图书馆论坛,2014(5):65-70.
  [5] 张春梅.民国文献分级保护策略研究:以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14.
  [6] 林明,张珊珊,邱蔚晴,等.我国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状况调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55-62.
  [7] 翟桂荣.河南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8(5):142-144.
  [8] 河南师范大学.“手抄新乡地方文献50天”阅读推广活动落幕[EB/OL].[2019-10-16].http://www.htu.cn/2016/1201/c29a88200/page.htm.
  (编校:徐黎娟)
  收稿日期:2019-11-05
  作者简介:樊 普(1979— ),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08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