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发展,教育部门逐渐加大了新课标实施力度,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此基础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愈发成为大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努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成为愈发重要的环节,从而可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3-0-01
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成才,各高校近年来逐步加大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力度。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确引导,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意志力,使大学生可以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同时,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以此来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是目前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部分高校的基础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多数高校会在新生入学初期,对所有新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测试,并会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这种方式对每个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并不能百分百保证会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有些高校会在相关社团的组织下,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因为专业的教学人员数量不够充足,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不佳。最后,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高校会不定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但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接收的形式,学生无法自主参与到心里健康教育的课程中,从而难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学习兴趣。部分讲座也会与大学生的实际的生活、学习略有脱节。这些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达不到最佳效果。
二、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正确引导学生思想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逐步发挥出课堂主体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思想。教师在授课时,以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与参与性,使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1]。同时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创新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例如: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对大二、大三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大四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根据实际情况将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开进行教学,会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都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水平与质量,进而对大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高校需逐步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引进大批优秀教学人才,组建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既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需求,又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现状分析,创新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起到促进作用[2]。
3.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率
在课下,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根据对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分析,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创新出新颖的教学模式。例如:对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自主进行网络心理健康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学习能力。这些都加大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力度,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我国大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高校需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教学原则,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教学效率,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的帮助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黄禹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智库时代,2018(34):104+109.
[2]闫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177.
作者简介:刘亚彬(1991.08—),女,籍贯:江苏靖江,最高学历: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62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