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与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以德国为代表的应用技术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教师招录程序严格、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成熟、继续教育活动多样、考核评价制度科学,对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国应在聘用条件提高、专兼职教师比例调整、多层次培养平台搭建方面做有益尝试。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校企合作
  强教先强师,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大学发展的基石。纵观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成熟的国家,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型教师队伍则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德国、芬兰、瑞士等国在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中进行了诸多开创性尝试,其别具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可为我国提供助益。
  一、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应用技术大学的出现约有50年的历史,1968年10月德国联邦各州签订的《统一高等专科学校系统的协议》,确立了应用技术大学是建立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高等教育机构,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在工作岗位上从事工作的能力,简言之就是就业技能。在这一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应用技术大学在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取得了快速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获得企业青睐。围绕应用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技术大学在师资配备上也付出了比传统综合型大学更多的精力。经过多年发展,以德国为代表的应用技术大学已形成任职资格高、结构合理、兼职教师规模大的师资队伍结构。
  (一)职称结构
  与传统综合型大学类似,应用型大学的师资也由各类资格人员构成。以德国为例,师资构成有教授、教学专业人员与兼职教师。首先,教授为最高资格人员,具有“终身教授”或“终身公务员”身份,由学校长期聘用,是教授治校的核心;教学专业人员包括讲师、学术助理和学术雇员,合同制聘用。最后,在师资队伍中占比60%以上的兼职教师,由教授、教学人员、助教构成。兼职教授一般来自政府部门和企业,兼职教学人员来自校企合作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承担具体教学任务,按课时取得报酬,助教承担教辅任务。
  (二)能力结构
  许多国家并无教师资格的说法,但获得高校的任教资格也需要具备相应能力并通过相应程序。以德国为例,获得教授资格严苛,不仅要求具有博士学历及相关理论和学术研究能力,且要具有5年的职业实践经验,其中3年必须在校外企业实践,并通过“教授资格考试”。学术雇员至少为硕士学位,学术助理须为博士学位。来自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兼职教授需具备十分丰富是社会实践经验,兼职教学人员在校企合作企业中选择,需熟悉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最新的技术和最前沿的产品,能保证教学与技术发展同步,也需兼具相应的师范教学能力。
  二、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
  以德国为代表的发展较好的应用型大学的教师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相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同行无疑是更高的,在其本国内也受到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尊重。究其背后原因,与这些国家尊师重傅的传统,与之相配的专业化、高标准要求,以及严谨规范的运行规程是密不可分的。
  (一)招录程序严格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除却具备基本的任教技能外,还需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招录程序中要求也更为严格。各高校在具体操作程序上大体相同,在德国,要想成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必须接受过博士学历教育、通过两次国家考试、在行业企业中进行3年以上的实习和预备阶段,并最终通过学校聘任委员会的面试和试讲,最终人选需由国家的文化部长确定。秉持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教授的招聘时间跨度较长,一般为1.5-3年,如招聘不成会重新进行。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成熟
  應用技术大学与企业的关系更为紧密,企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出现,学校反过来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库。德国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发展已十分成熟。企业为教师和学生的实习、培训提供基地,并赞助学校成立实验室开展研究,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接受企业委托进行技术研发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贯穿始终,已成为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
  (三)继续教育活动多样
  应用技术大学的继续教育活动灵活多样,甚至通过法律法规予以强制确定。如德国法律规定,继续教育是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每年每位教师有5个工作日可带薪参加继续教育,甚至一些州规定每2年必须脱产进修一次,教授每四年可申请半年的“学术假”等。许多学校根据学校发展,派教师参加文化部、政府组织的培训,或直接前往企业、公司工作一个学期,或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班、报告会等,甚至可以参加由教师联合会、教师发展中心等非官方机构组织的培训。形式多样,时间随机。
  (四)考核评价制度科学
  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十分注重对教师教学技能和实践经历的考核,建立了相对科学、动态、全面的考核评价制度,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工资待遇、职务晋升等利益直接挂钩。如德国一些大学规定每两年对教师考核考核一次,考核合格可晋升一级,在30年内如表现优秀可晋升为见习校长。一些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小组用以监督教师的成果,督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激发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对应用技术大学师资质量的提升十分有益。
  三、对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近几年我国兴起了一批应用技术大学,许多本科院校也面临由综合型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要求,因此师资队伍的打造和转型也十分紧要。我国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存在“双师型”教师少、企业兼职教师少、青年教师职称低、继续教育机会少等问题。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经验,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着力。
  (一)严格聘用准入制度,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对教师的聘用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教授。从条件上看,要想成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不但有具备理论水平,同时还需具备丰富是社会实践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应了我国“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相比国外应用技术大学教师任职资格高的特点,我国的实际情况还相对欠缺,如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比例较少;多数从业者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社会工作经历;在教师资格证考取方面没有严格规定,没有通过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没有专修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人员也可考取教师资格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的质量。因此,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教师招录的经验,建议严格教师的聘用准入条件,将兼具理论能力、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员吸纳进学校任教,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   (二)完善制度政策保障,吸纳企业兼职教师任教
  1999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强调高校教师除具备基本教师技能以外,还需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资格及企业工作经历。但发展多年,我国许多高校“双师型”教师仍占比较少,高校教师无学科背景或无精力发展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企业优秀人才没有渠道获取高校任职资格,学校想吸纳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专技人员或管理人员到校兼职,但受到教学评估等条件的限制。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政策保障,建立企业行业中掌握前沿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人员的准入制度,引进其到应用技术大学担任兼职教师,以解决产教融合中产业融入教学的燃眉之急。
  (三)搭建多层次培养平台,实现一体化能力提升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加深校企接触,将一线教师派驻行业企业进行实训锻炼,保证学习周期,帮助一线教师了解当前行业前沿动态,甚至一些强调动手实操的行业可为实习教师颁发师傅证书,在理论层面之外增加实践经验,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虽然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也十分重视,但由于现行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不尽完善、缺乏强有力的教师发展机构、继续教育职能部门权责不清等问题,因此还普遍处于形式单一或形式大于内容的阶段。当前应用技术大学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岗前培训、教学技能培训、学历提升等形式,多是理论性较强,时效性、实操性、针对性较弱的培训,学历提升也受到多方阻碍。
  因此,建议应用技术大学系统规划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做好教师需求调研分析,针对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需求等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多种继续教育形式,如企业派驻、现场考察、挂职锻炼、技能培训等,鼓励教师学历提升,打通通道,实现校内校外一体化技能培训。
  四、结语
  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相比其他国家起步较晚,特别是与已经比较发达的德国、芬兰、瑞士等国家差距较大,这些国家从政策保障、财政支持到学校招录机制、晋升机制、奖惩机制等方方面面都已形成一个成熟稳定的环境,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也擁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应用技术大学的繁荣。因此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以期对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 李梦卿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 於鸿,方家珏.规范与标准:应用科技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德国经验[J].继续教育,2018(10).
  [3] 刘传熙.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师职称顶层设计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
  [4] 韩伏彬,董建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师队伍的特点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5(11).
  [5] 郑晶.芬兰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及启示[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04).
  [6] 周钢,张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历程研究[J].山西科技,2019(34).
  [7] 张亮,饶前程.从动机到方式——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校企合作与启示[J].现代职业教育,2016(05).
  [8] 万军梅,唐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参与培训模式研究职教论坛[J].2013(18).
  [9] 于喆.德国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9(10).
  [10] 刘立新.德国推进“职业教育4.0”建设的策略与行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6).
  作者简介:张鹤(1990.01- ),男,汉族,河北邢台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87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