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学团队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是快速提高院校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可弥补现有教学运行机制和教研室教研活动开展模式的不足。文章结合贵州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实际情况,提出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思路、存在问题及建设路径,以期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环境工程;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贵州理工学院于2013年4月18日获教育部批准成立,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满足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对应用型人才之需。环境工程专业经贵州省教育厅批准,报国家教育部备案,于2015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经过4年多的建设发展,该专业已毕业第一届本科生,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通过混合教学模式课程建设项目,录制《水污染控制工程》54学时理论课的MOOC教学视频,并在学堂在线(或雨课堂)平台上运行,效果良好。但由于建设基础薄弱、时间短,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①课程建设中培养应用型人才举措不多、效果不好;②现有的教学运行机制和教研室教研活动开展模式下,注重具体教学事务安排,涉及具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少,同一门课程不同承担教师以及不同课程承担教师开展课程建设时各自为战,缺少交流互鉴,难以形成合力;③现行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间的利益失衡使得教师将更多的时间投身到科研和社会服务上,而真正用在教学和课程建设上的时间非常有限;④青年教师是新建院校教师的主力,也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尽管拥有更新的知识、更快的接受能力,但其在涉及教学方法和模式等的教学经验上离不开老教师的传帮带,专业尽管开展了“传、帮、带”活动,但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如何提高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效果,培养符合院校定位和满足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环境工程专业高水平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学团队建设能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推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因此,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共同建设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成为解决现有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贵州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实际情况,提出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思路、存在问题及建设路径,以期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借鉴。
  一、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一)团队构成特色
  不斷优化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目前共有教师11人,教授(研究员)2人,副教授(高工、副研究员)5人,讲师(工程师)2人,助教1人;博士6人,硕士3人,学士1人;40~50岁2人,30~40岁7人,30岁以下2人;分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水产大学、贵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名校,团队成员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合理,学科背景交叉互补,具备相互借鉴优势。
  结合学校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团队成员建设应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引进融合,目前团队成员有双师型教师6人,具有环境工程设计、施工背景教师4人,定期开展团队内外工程知识讲座、培训、研讨,提高团队教师环境工程设计、施工应用能力。
  (二)创新性改革措施
  将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作为团队建设的重点,优化调整课程结构、内容等体系,逐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引导团队教师回归教学初心,推动团队中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鼓励、支持团队新进及青年教师为教授担任助教,通过助教活动熟悉教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发挥教授(教学水平高)在师德师风、治学态度等方面的带头作用,指导中青年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落实“传、帮、带”,实现青年教师有效快速成长。
  (三)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优化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实验课程体系,加大地方特色和应用创新型实验项目比例。在满足向学生传授实验基本技术理论以及验证实验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拔高类实验(综合类、设计类)”和“工程创新应用类”实验占比,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拔高类(综合类、设计类)实验项目紧密结合贵州矿业、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治理突出问题,在条件允许下,开展环境工程项目现场实验教学;鼓励实验项目开设同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提高学生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
  立足贵州生态环境保护实际,结合团队成员合作的主要企业服务项目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矿山废水治理项目等实际工程,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技能,拓展学生工程实践视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
  教学科研融合,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结合学校111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团队教师鼓励学生早日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科研课题研究,通过以上活动使得学生掌握更多课外专业知识。
  (四)资源建设、网络教学
  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合作编制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指导书》、《生产实习指导书》、《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建立专业主干课程试题库,逐步建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工程原理》、《给排水工程》等主干课程包括授课录像、网络课件、案例库等网络教学资源。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增加工程案例教学占比,完善教学文件。集合教学团队资源,提高知识点讲授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比例,逐步实现课程和知识点全覆盖,提高教学效果。
  (五)制度保障
  建立团队建设负责人总管、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主管、团队骨干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三级之间分工明确、有机协调的教学团队。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以骨干教师为生力军,不断优化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建设学术水平高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深化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满足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逐步制定出台《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科研工作暂行规定》、《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督导试行办法》、《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师资整体培养方案》等规章制度,保障团队建设循序渐进推进。
  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为依托,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团队成员尽快成长为学术环境,为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发挥主管能动性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软硬件条件,从而促进了团队教研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存在问题
  (一)团队内部结构不尽完善
  需进一步选拔和培养团队带头人,部分团队主干课程团队队伍学缘、年龄等结构不合理;团队内涵建设不足,缺乏核心价值观和目标认同及责任感。
  (二)外部支持环境有待提高
  支持教学团队建设的软硬环境、物质资源不足。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活动地点、基本条件,教師的培训机会不足;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缺失。
  (三)教学工作和课程建设质量不高
  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包括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开发课程网络资源、研讨新的教学方式。尽管团队从提高所承担课程的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主讲教师等方面下了一定功夫,但取得特色、精品课程资源较少;无高质量自编教材;教学改革项目少,层次不高,建设不足。教学手段偏传统,亟需现代化建设;团队成员中青年教师居多,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快速提高。
  三、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路径
  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团队内部结构。采用团队成员有进有出模式,利用学校柔性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以及选拔培养团队带头及骨干教师,向一流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融合发展。
  坚持团队建设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原有教改、申报一流课程项目建设,继续鼓励支持团队成员申报各级教改项目,推进主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一流课程建设,逐步完成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教改全覆。以教改、一流课程建设为依托,自编高质量教材,建设特色、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等,进一步积极申报教学奖励,支撑专业发展。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平台该建设,新建特色实习实践平台,适应教学团队建设需求。
  注重师德建设。在校、院领导下,扎实开展团队成员师德建设,以四有教师标准严格要求团队成员教师。
  学习型、创新型、和谐与高效教学团队建设。营造学习氛围,保障团队成员公平、均衡、和谐发展,融合科研团队建设申报团队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反哺教学。
  四、结语
  通过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是快速提高院校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可弥补现有教学运行机制和教研室教研活动开展模式的不足。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应注重师德建设促进团队成员回归教书育人初心、内化发展动力,不断优化团队结构,加强资金投入和管理运作机制等保障措施建设。同时,结合院校专业实际不断探索教学团队建设路径,以高效提高专业整体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明波,曾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与成效[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2] 吴养会.农林院校数理学科教学团队组建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9.
  [3] 江珩,彭妍,肖湘平.“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7.
  [4] 陈光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下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8.
  [5] 程文仕.乔蕻强.黄鑫.许艳.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构想——以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农业教育研究,2015.
  [6] 董宁.以课程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模式[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
  基金项目:文章为贵州省教育厅创新群体项目,重金属原位调控与生态修复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黔教合KY字[2016]045。
  作者简介:贾彦龙(1984- ),男,博士,研究方向:毒害元素污染修复。
  *通讯作者:孙嘉龙(1978- ),男,博士,研究方向:土壤环境污染控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90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