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SPOC+体验式”教学模式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伴随着移动互联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的教学环境不再受空间限制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基于 MOOC、SPOC、翻转课堂等方式来实现泛在、互动、探究式等新型教学模式。本研究尝试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和体验式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体验知识,而后将理论知识以小规模限制性在线开放课程的形式开展线上教学,体验知识以团体活动形式在教室开展纯体验式教学。形成课前导学、课中体验、课后拓展3个阶段的学习模式,变单一的课堂理论教授为学生自主体验学习。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增强了课程实效,也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SPOC;体验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模式已经逐渐运用到各个高校的教学中。我国各地高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出多种在线学习、混合式教学的形态。
  2013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教授提出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SPOC)SPOC概念。目前,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高等院校开始在实体校园内开展教学实践,推出SPOC云课程平台,支持案例学习、协作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并具备课程资源共享、跨校选课等特点。
  体验式教育最早起源于库尔特·汉恩的外展训练学校,指的是通过实地训练,参与者可以提高生存和人际交往技能,提高个性和心理素质。体验式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感受、主动分享,让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内化。目前大部分现有课程改革思路局限于信息化的模式,也有部分课程单纯运用到了体验式教学方法,但少有人将两者结合起来,如何让信息化元素融入到拓展体验式的教学过程中,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研究。
  一、基于“SPOC+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
  心理健康课程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学生的心理品质优化为归宿,让学生理解对心理学相关理论处理后的生活化的阐述和形态。因此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设计理念也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教学,更需要加强体验性。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采用“SPOC +体验式”互动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新模式,提出实现线上、线下有效对接的路径。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互动体验式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我参与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一)设计思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是 “促进者”而非单纯的“教学者”。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帮助他们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安排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1]。在课程中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根据其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着重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心理成长。SPOC在线课程的特点是让课堂生动灵活,同时延伸课外的教学拓展,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符合“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設计。
  (二)前期准备
  初步确定“SPOC+体验式”学习模式架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体验活动”两大版块。
  逐步完善准备工作:构思课程模块、设计课程内容、构建信息平台、整合线下线下资源、打造经典视频、完善评价体系等。在这些准备工作中,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和打造经典视频是重点环节,也是准备工作的侧重点。将课程内容模块化,让每个子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各具特色的体验活动,让课程展现形式能够生动有趣、深入浅出,让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
  针对“SPOC+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教学资源整合,应该以“小”、“微”为特点,将理论知识碎片化,制作成微视频,更好的满足学习者自学。视频长度要控制在5~8分钟为宜。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合理分布知识要点、及时进行学习反馈、让学生能够灵活自学、随时反馈。体验活动设计方案需要做到可操作性强,能在传统教室中开展的、有针对性的体验活动。
  (三)设计安排
  根据课程架构,设计课前导学、课中体验、课后反思三个阶段的学习模式。
  课前导学。根据课程目标,教师定期向学生发放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在线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课前导学掌握理论知识,根据自身需求.从平台上汲取相关资源自由拓展。将课程内容的浅层学习向课前转移,同时通过平台的讨论功能完成朋辈交流,在认知理论的同时达成互助,获得认同感。为进入课堂体验做出良好铺垫。
  课中体验。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背景、心理基础、认知特点等情况设计课中体验活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暖身导入、前测探路、主题体验、讨论交流、后测巩固、总结提升”6个步骤,让学生以主体地位感受课堂。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在体验感悟、内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情感支持。
  课后拓展。课后知识的内化发酵,可以通过拓展的方式获取更多的体验,同时也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升华。课后拓展自学与教师跟踪辅导相结合能够有效增强学生思维过程的独立性,提升其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吸收知识点,完成知识迁移。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手段
  (一)基本思路
  (1)教学前端调查分析:发放调查问卷,评估心理健康课程的现状,对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学习者、教学平台等内容进行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2)教学模式构建实施:完成教学前端调查分析后,依托课程平台,构建多维互动的“SPOC +体验式”教学模式,对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学习模式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构建。融入任务驱动、反转课堂、团体拓展等多元手段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体验,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   (3)线上线下教学活动:形成课前导学、课中体验、课后反思3个阶段的学习模式。通过视频导学、资源拓展、在线测试等具体方式让学生完成课前暖身;通过团体协助、个体分享的探索学习方式进入主题体验、讨论交流的课中体验;通过教学平台巩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完成课后反思,在课后拓展中内化吸收所学知识。
  (二)研究方法
  采取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用实践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法。认真研读,参考有关文献,提出主要观点和做法,针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调整,再进一步实践和研究,得出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经验。
  (2)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督导、教师、教务人员、学生等不同群体对课程的内容、课程开展形式、教学教法、教学效果等各方面的评价。
  (3)比较研究法。在开课班级中选取试点班,采用“SPOC +体验式”课程模式教学,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分析试点班与非试点班学生在知识吸收、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素养形成等各方面的數值差异。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经验。并形成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一步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三、结语
  混合式教学的方法很多,该文主要对基于SPOC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了思考。“SPOC+体验式”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提升,可以根据班级的情况和具体学情,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对于诸如线上线下具体的资源建设、教学效果评估与检测等方面涉及不多,有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 吕静静.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新内涵探究——基于SPOC的启 示叨[J].远程教育杂志,2015(03):72-81.
  [2] 白凤翔,郭晓英,林芸,等.SPOC教学模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02):146-149.
  [3] 周凤琴,黄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01):78-80.
  [4] 孙慧.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03):38-40.
  [5] 陈然,杨成.SPOC 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05):42-45.
  基金项目:文章为教育部2018年度职业院校教育类教指委公共基础课程立项课题《O2O 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SPOC+体验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GGJCKT118。
  作者简介:杨晶晶(1979- ),女,硕士,讲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13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