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凉山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以实证研究为范式,从社会需求、国家政策、职业院校教师自我追求三个方面阐释了教育信息化时代凉山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变革的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凉山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以教育信息化为背景,从师资培养体系、教育资源建设、教学保障机制、评价体系四个要素为切入点,探索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并指出今后的变革路径。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凉山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提出:“教育技术行动”拉开了全球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序幕,而我国的研究直到21世纪才缓慢展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社會信息化进程加深,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院校教学、管理中推进,对职业院校管理人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一、凉山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变革的现实依据
  (一)社会需求是变革的根本动力
  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职校必须培养一批掌握新兴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以此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系统智能化转变,职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据调查:在四川凉山14所职校中,信息化教学“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除了凉山职校和德昌县职校两所公办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占总教师的比值达到了50%及以上,其他院校占比为3%-9%。因此,需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变革,以维持信息化时代职校人才供给侧和社会需求侧的平衡。
  (二)国家政策是变革的基本保障
  早些年,我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关注过少,直到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国际竞争的新动力,政府才逐渐在教育领域展开了信息化建设。2013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战略层面规划;近几年,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达到顶峰: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双高计划”中强调了要将互联网技术融入职业教育,推进职校教师信息化建设等;从国家政策倾斜度来看,教育信息化政策是推动凉山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变革的基础保障。
  (三)提升技能是变革的内生选择
  教育信息化时代,职校教师应与时俱进,主动学习新型技术,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发现:凉山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高技能人才偏低,除了国家、省级4所重点公办院校高级职称教师占总教师的比值能达到20%以上,其他10所院校的占比为3%-17%。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从2019年起,职校招聘的教师必须有三年及以上的社会工作经验,从2020年开始基本不再招聘应届毕业生,推进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引入社会高技能人才,此政策的颁发将引起职业院校师资结构大调整,新涌入的高技能人才逼迫职校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二、凉山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变革的困境
  (一)需加强师资培养体系建设
  据调查:凉山地区职校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的问题,这导致了院校师资培训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要想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还需从源头解决问题。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是指两者简单结合,教师也不是简单的将PPT、投影技术运用于教学中,而是要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创新教学模式。凉山职校现有师资培训大多为线下讲座、研讨等模式,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技能提升因人而异,统一的线下培训模式缺乏科学性、实践性、有效性,没有做到精准培养,且培训内容与教师专业技能需求相矛盾,这不利于教师信息素养持久性的提升。
  (二)需完善信息化资源建设
  凉山职业教育面临着教师日益增长的信息资源需求与职校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据调查:2019年,四川将安排职业教育预算资金52.1亿元,大力支持建设地方职业院校,然而凉山职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重数量、轻质量”,盲目追求信息化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软件等信息化教学形式,导致资金严重浪费。
  (三)信息化教学保障机制需健全
  社会外部保障、院校内部优质教学环境为职校教师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利支撑。凉山职校内部治理结构很混乱,大多数院校未设置教师信息化培训部门,也未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制度保障体系,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氛围不浓厚,学校也只在“教学比赛、新教师入职培训”两环节重视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忽视了“教师职务晋升、教师奖励”等环节的信息化建设,未形成教师信息化管理的常态化机制。
  (四)信息化评价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要推进职校师资队伍信息化建设,落实好信息化教学及管理评价工作尤为重要。据调查:凉山省级部门对职校信息化建设监管不到位,对学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评价多流于形式,职校内部相关部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严重错位,严重挫伤了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的内生动力。高校开展自评的目的是:“以评促教”,若是高校未能形成约束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评价体系,则其教学改革将会遇到很大阻力。
  三、凉山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变革的路径
  (一)系统优化师资培养体系
  优化师资培养体系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变革的关键。政府应该引导高校合理设置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给予职校师资建设一些政策倾斜,如:为高校教师拨付培训经费,职业技术专业学生免费入学、就业落户政策,选派企业高技能人才在职攻读职业教育专业硕士等。凉山地区职业院校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设置模块化培养课程。学校应结合当地经济和产业结构特点,调整院校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重点推进新型信息技术培训;以大型企业为依托,建设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示范基地。二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培养模式,引入VR技术。VR技术的虚拟现实仿真性不仅打造出了特色产教融合平台,而且其自主选择的培训模式使教师学习在时空上更灵活。三是培养骨干“双师型”教师。引进行业高技能人才到校授课,推进职校跨区域合作培养师资,选派院校优秀教师到高水平职业院校学习锻炼,组织教师每年定期到对口合作企业基地实训;鼓励在职教师通过“专升本”,攻读硕士学位等,以提高自身学历层次。   (二)完善信息化资源建设
  职校信息化资源供给能力决定了信息化教学水平。中央、省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职教信息化在线共享课程和全国教师信息化交流网络平台,推进东部职校与凉山职校对口精准帮扶,引进优质信息化资源。职校也应建设符合学校发展的虚拟仿真实验、企业岗位技术培训库等多维度的信息化教學形式,建成教师共享资源、合作教研、沟通交流的信息化资源库。
  (三)健全信息化教学保障机制
  要推动凉山职校教师信息化建设,必须构建政府、社会、高校三方联动的保障机制。凉山职校应设置教师信息化培训部门,遵循不相容职位相互分离原则,调整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保障。再者,还应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制度保障体系,建立起以校领导为带头人的信息首席官,对信息化发展路径进行统筹研究,加强对各级学院的行政指导,形成信息化训前诊断、训中监控、训后考核的动态监督机制,将信息化建设贯穿于教师管理的全过程。
  (四)有序推进信息化评价体系的完善
  推进凉山职教信息化评价体系的完善,中央政府应首先发力,进一步强化引导,比如:构建职教信息化资格准入制度,引导地方推行“学历证书+信息化技能等级证书”教师准入机制。省级政府应强化对地方职校信息化建设的监控,形成政府、第三方机构、高校三方联合的动态监控体系。最后,职校还应构建多元化评价模式,将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中,以健全教师激励机制。
  四、结语
  凉山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虽然遇到了许多棘手的困难,但是,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职校信息化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本就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需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深入研究,因此,新时代,各级政府和职校相关主体,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举措以促进凉山职教发展迈向新起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DB/OL].2019-4-1.
  [2]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DB/OL].2019-1-24.
  [3] 赵智兴,段鑫星.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依据、困境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2):213-219.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9年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凉山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X2019SP121;2.文章同时受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团队”资助,项目编号:川社联发[2017]43号。
  作者简介:刘静(1995- ),女,汉族,四川南充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教育;陈达云(1958- ),男,彝族,四川冕宁人,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四川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137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