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院校机械类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要求,分析了当前高校机械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保证教学连续与稳定、开展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举措,探讨教师行为改进要求与考核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顺利开展“新工科”建设。
  关键词:机械工程;专业认证;师资队伍;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9)06-0097-05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当下国内各高校都很关注的事情,为此,很多高校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产出导向”的新理念,修订各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建设,旨在满足学生毕业要求及主要课程的达成度。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重要,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质量优良的工科教师队伍,是实现专业认证、培养合格工程建设人才的关键。
  1    《华盛顿协议》及认证目标
  1.1  《华盛顿协议》
  《华盛顿协议》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它是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于1989年发起并签署的。该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一般为四年)的资格互认,确认由签约成员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的六个协议中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协议,也是加入其他相关协议的门槛和基础。
  我国于2013年6月19日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准成员国,[1]2016年6月2日,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加入该协议后,通过认证的专业所颁发的学士学位将在协议签约国之间得到互认。可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机械类教学质量评估检查的第三方认可。
  1.2  专业认证目标
  对机械类专业来说,通过专业认证应达到的目标是:(1)促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加强高校教学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的质量;(2)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体系;(3)吸引机械行业与企业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机械行业的联系,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工业产业链的适应性;(4)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实现国际间学历互认。
  截至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或机械工程)专业已积极向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提交了认证申请,并撰写了《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到2018年6月,已有北京科技大学等机械工程类院校的292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校工程教育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和“新工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使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从惯例走向标准、从经验走向科学,实现了教学观念的重要转变。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框架的基本逻辑如图1所示,[2]可以看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证宗旨必须得到加强;同时,与专业教育认证相匹配的师资队伍也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值得深入研究和积极建设。
  2    专业认证对高校师资的要求
  专业认证对教师考察的主要内容有:(1)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能胜任课程教学以及课程建设;(2)是否有足够数量的教师以保证教学的连续与稳定;(3)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4)考虑教师工作量时,是否包含了指导学生与其他系务工作负担;(5)教师队伍整体氛围如何。 [3]在专业认证方面考查关于师资的部分,就是为了判断该项教学资源能否满足本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的需要,而并非评价某个高校师资队伍的强弱。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专业教育认证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来设置师资队伍,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上应满足认证的要求。此外,还对教师队伍提出以下要求:有企业或行业的兼职教师参与到高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能力要足以满足其所承担的教学工作的要求(包括专业水平、工程背景、学术背景等),同时要对本科教学有足够的投入;教师应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要在教学管理与学科改进方面做出持续进步。
  3    机械类师资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教师的数量与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各地方高校机械类教职员工总量不少,但教学一线的师资离认证的要求尚有差距,主要表现为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呈现“哑铃型”(即高职称的教师年龄偏大,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职称偏低),既有高职称又有高学历的中年教师数量较为缺乏。
  3.2  教师的工程能力尚待提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以满足一般的教学要求,但也存在着部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为: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以及工程、工艺类实验和实训教学感到吃力;为企业服务的实践能力不强;与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4]
  3.3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
  由于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观念,导致部分高校将优质资源更多地倾注在科研上,这就相对弱化了本科教学。从教师个人角度考虑,科研成果与研究经费进账比给本科生教学更具有吸引力;而且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中对科研成果的高要求,也导致了部分高水平师资为本科生开课率的降低,[5]一些教师投入教学的时间较少,深入接触学生和指导学生的机会不多。   4    改进策略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是地方高校改进和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教学和工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着力点,为此,本文就完善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对策。
  4.1  保证教学连续与师资稳定
  为了保证教学的连续与稳定,高校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教师,可采取“内选、外聘、引进”等多种渠道相结合的方式,在稳定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积极补充高校教师。对有高学历的博士研究生积极引进,在业务上加以引导,使他们早日适应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具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中遴选具有工程经历、教学效果好的专业技师,补充到实践教学岗位或“工程实训中心”;外聘国内外知名大学学者担任特聘教授,聘请合作企业方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授和企业导师:从而为合格工程师的培养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对于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可建立由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社会师资(包括高水平的国外师资)组成的“多元协同”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如图2所示。
  4.2  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校教学,站稳讲台、提升教学能力,高校应大力推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锻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2.1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对刚走上讲台不久、新开课的青年教师,应多指导他们如何备课,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如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如何与学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对主讲过2~3次课程的青年教师,则指导他们如何在教学上有新的突破,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如何保持教学热情,以顺利通过高校教学的相关考核;对已取得中、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应多指导他们如何申报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等;而对于学工科出身的青年教师,则应指导其补充“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观摩、座谈研讨、“以老带青”等多种活动,通过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讲课竞赛,引导他们重视教学工作。总之,要重点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注重其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4.2.2培训教师的实验能力和工程素养
  基于专业认证,就机械类教师所缺乏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教学方法等内容对教师进行重点培训,突出教师设计实验、动手指导实训的能力训练。培训可以在机械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及合作企业等分类进行。参训人员要聆听与机械设计和数控加工相关的工程软件讲解与练习,进行现场实际操作并自主完成作品加工。如:在“智能装置”项目教学中,让参训人员构思设计结构方案,搭建闭合机构,通过开启电机或手动摇杆达到装置开启及关闭的目标;在工程训练中心,让从事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也要熟悉实验设备和加工中心的调试与操作,利用3D打印设备制造各种小零件;在车辆专业实验室可进行故障诊断技能训练,观察汽车电子远程测控平台,了解汽车四轮定位仪、四合一汽车底盘性能检测等仪器的使用。
  对于新进入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需分批次前往企业进行工程素养培训,以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实习工厂指导教师、实验人员等一般学历者,要求其参加各类培训,报考“技师”并获得相应的证书,进而成为“双师型”教师。
  4.3  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4.3.1营造教学研究的氛围
  在专业认证理念的指导下,各高校需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创新教学内容、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发表教研论文等,编写出版富有本科教育特色的专业教材(本课题组主编出版了《创造学》《机械类专业生产实习指导与范例》等多部规划教材)。通过引导专业教师对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的投入热情,进一步营造教师队伍热爱教学工作的氛围。教师将科研带入课堂,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使科研项目的内容成为教学案例,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不仅让学生能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而且也推动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4.3.2要求高职称教师为本科生上课
  将高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也是专业认证对师资提出的要求。高职称教师无特殊原因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可不再聘任其担任相应的职务。学校要把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纳入院系年度教学工作考核,单独列出指标,计算教授、副教授授课比例,以此作为鼓励高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长效机制加以推行。对于长期讲授本科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应予以优先考虑,从而使高校教师将其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之中。
  4.3.3鼓励教师参与并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
  江苏理工学院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办法,并规定了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学生的工作量计算方法;机械学院对专职教师提出了承担大学生创新大赛和实践活动指导工作的要求,具体包括各类学科竞赛等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技能培训等。在专业认证理念的引导和专业教师的积极鼓励下,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学院有80%的同学都有参与课外科技文化及社团活动的经历,[6]这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机械专业包如贵同学发明了“餐具清洁及残羹处理设备”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机械学院学生作品“全自动纸币、硬币分拣机及硬币分类机”荣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4.3.4加强教师行为改进与考核
  通过以上举措,可以强化教师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责任感,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此外,学校也应将专业教师满意度改进情况、授课能力改进情况、教学态度的改进情况等,纳入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之中。
  5    結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是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也是各高校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契机。完善的师资体系不仅仅只是拥有一个庞大的高校师资库,而且更重要的是应构建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和培训目标相一致的、高质量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两点启示:(1)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可进一步规范高校的教学活动,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彰显工程教育的特色,形成高校主导、企业参与、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适应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可按照PDCA螺旋式发展的理论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和提高,从而为“新工科”的发展铺路架桥。
  参考文献:
  [1] 蒋宗礼.工程专业认证引导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之路[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1):1-5.
  [2] 何庆,汪献伟,张锁荣.面向专业认证的机制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建设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7(6):100-102.
  [3]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EB/OL].[2019-06-28].http://ceeaa.heec.edu.cn//index.php.
  [4] 陈文,任海霞,张民,等.关于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与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3(3):54-56.
  [5] 靳遵龙,王珂,陈晓堂,等.专业认证与工程教育的持续改进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3-6.
  [6] 洪燕云,何庆.加强“双创”教育,培养创新型机械人才[J].木材加工机械,2018(2):40-43.
  责任编辑    盛    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89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