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服务时代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智能服务时代;劳动关系转型;图书馆
摘 要:文章介绍了智能服务时代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的必然性,分析了智能服务时代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的主要障碍,指出了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的方向,最后从劳动学关系、文化建设、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的具体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3-0088-03
1 智能服务时代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的必然性
1.1 物联网为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提供了服务载体
物联网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实现了人、机、物跨时间跨空间的交流。物联网是智能服务的基础载体,智能服务最核心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咨询平台就建立在物联网上[1]。图书馆智能服务咨询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高效、个性化的咨询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丰富了图书馆馆员的劳动形式,增加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促进了图书馆劳动关系的转型。由此可见,物联网为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提供了服务载体。
1.2 云计算为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持
云计算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出现的一种高效、便捷的交互模式,能让用户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速度。“核爆炸”式的云计算模式在智能服务中的应用给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带来了良好的服务体验,在无形中增加了图书馆智能服务咨询平台的用户数量。此外,云计算不仅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还可以找到与检索内容匹配的数据资源供用户参考。日益增加的用户要求图书馆增设智力劳动岗位,在智能服务咨询平台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云计算的应用直接影响了图书馆馆员的劳动形式,为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奠定了技术基础。
1.3 大数据为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提供了基础资源
大数据是一种数据的集合,具有对海量数据进行规模化、快速化流转和处理的能力。大數据与云计算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皆可为图书馆智能服务咨询平台提供服务。在智能服务时代,大数据极大地扩充了图书馆数据库的容量,它可以在大量的图书馆用户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用户,同时,还可以根据用户的浏览、搜索记录为他们推送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增加用户主动学习的机会[2]。大数据不仅提高了馆员的工作效率,也为图书馆劳动关系的转型提供了基础资源。
2 智能服务时代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的阻碍
2.1 互联网中灵活多变的用工形态打破了劳动关系的稳定性
在智能服务时代,图书馆咨询服务基本依托于互联网媒介,因此也产生了多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用工形态。传统的劳动关系以“劳动关系二元论”为观点划分,多为典型劳动关系,采用一种非黑即白的认定标准[3]。事实上,在智能服务时代,图书馆馆员的劳动形式有了很大的变革,灵活多变的用工形态催生出了非典型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由稳定、单向向着灵活、多元的方向转变。因此,由劳动关系认定而出现的新型劳动纠纷不断出现,打破了图书馆劳动关系的稳定性。
2.2 图书馆网络从业者处于劳动保障制度管理的灰色地带
在智能服务时代,网络从业者的数量不断攀升,传统的劳动范畴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图书馆咨询服务也基本上完成了由线下服务向线上服务的转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图书馆网络从业者隶属于非典型劳动关系,与图书馆之间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这种非典型劳动关系尚处于劳动保障制度管理的边缘,一方面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管理,另一方面未完善相应的劳动保障体系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劳动保障制度的欠缺是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的最大障碍。
3 智能服务时代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的方向
3.1 劳动关系逐渐自由化
图书馆劳动关系趋向自由化是时代的要求。在智能服务时代,图书馆馆员工作的内容及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些工作仅需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完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图书馆智能服务平台渐趋完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端、PC端等进行在线咨询,甚至一部分资深用户可在平台兼职,为其他有需求的用户提供服务,这种自由的劳动关系可以缓解图书馆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和图书馆高智能服务人员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降低图书馆的人力资源资本[4]。此外,在智能服务时代,图书馆可以通过平台向馆员手机终端发布公告、考核绩效,馆员也可以通过手机终端进行远程操作,图书馆与馆员之间的劳动关系渐趋自由化。
3.2 劳动关系趋于平等化
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在智能服务时代更是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关系也必然要随之转型。在智能服务时代,图书馆的用工形态更加丰富,网络从业者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的“资强劳弱”逐渐向劳动关系平等化发展。首先,在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下,图书馆智能服务平台可以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整合和传播,馆员往往具有智力劳动者和图书馆用户的双重身份,这也就打破了由信息垄断而形成的信息不对等格局;其次,互联网技术渗透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普及给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带来了接受信息的新路径,拓宽了劳动者的视野。在智能服务时代,劳动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到相应的信息,他们对于自己的法定权利也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可以通过法律或是非法律的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3 劳动关系逐步社群化
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普及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信息传播、情感交流、文化价值共享的社交圈。由于人本身具有社会化的属性,具有“群体化”的特征,所以社交网络也呈现出“群体化”的特点,很多从事相同职业、有共同劳动权益的劳动者会自觉形成一个社交群体,以交流、交换信息。随着劳动者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高,当个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一般会选择在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上曝光,并寻求相关劳动者群体的帮助。在智能服务时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内容渐趋多样化,他们对劳动权益也有了新的诉求,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选择集合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维护自身的劳动权益[5]。 4 智能服务时代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的具体路径
4.1 创建图书馆劳动关系学,重建图书馆劳动关系
图书馆馆员作为社会人,处于两种环境中,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智能服务时代,自然环境,也就是馆员的工作环境,对馆员的影响是间接的。社会环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它对馆员的影响是巨大的。馆员在工作中所面临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括用户和馆员之间的服务关系,还包括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劳动关系。在智能服务时代,创建图书馆劳动关系学的关键在于环境开发,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图书馆深入研究馆员之间曲折微妙的勞动关系,不断地完善、优化图书馆劳动关系,以此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馆员之间的劳动关系多种多样,有合作关系、竞争关系、管理关系等,这些劳动关系会直接影响馆员的工作效率和用户的智能服务体验。
4.2 重视图书馆文化建设,推进劳动关系转型
推进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的关键在于图书馆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图书馆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图书馆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及制度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
4.2.1 物质文化建设。图书馆物质文化建设不单单体现在摆几盆花、挂几幅画等,而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物质文化建设工作。在智能服务时代,用户要求图书馆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首先,图书馆要提升技术水平,定期进行智能服务平台的维护升级和电子信息资源的更新;其次,图书馆要在馆内为职工建设专门的活动场所,供其学习、交流之用,同时也要打造舒适的网络工作环境。和谐愉快的劳动环境能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从而促进图书馆劳动关系的转型。
4.2.2 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任何时代,“读者第一,服务至上”都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这就要求每一个馆员以用户为中心开展工作。在智能服务时代,图书馆工会组织要加强对广大员工的培训,以定期播放教育视频、设立相关课程等形式提升员工的思想认识及工作能力。
4.2.3 制度文化建设。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做到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实现馆员和用户的共同参与。制度文化建设要站在馆员和用户的角度重新审视图书馆管理制度。在智能服务时代,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要给予馆员一定的管理权限,简化服务过程,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且要修订互联网服务相关的规章制度,构建图书馆与用户的和谐关系。
4.3 完善劳动保障体系,保障馆员权益平等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我国初步形成了一套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见图1)。我国有关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图书馆馆员劳动形态趋于多样化,从事网络相关劳动的馆员数量不断攀升,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全面覆盖,因此在智能服务时代,完善网络相关劳动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6]。首先,要从理论转型入手,建立新型劳动关系。以劳动二元论作为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的时代已经过去,智能服务时代劳动关系的自由化促使相关部门设立“非典型劳动关系”对智能服务馆员进行劳动关系的认定。其次,劳动者之间的社会保障制度仍不统一。一部分图书馆智能服务馆员与图书馆之间并无明显的从属关系,所以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这会在无形中动摇图书馆劳动关系的稳定,阻碍劳动关系转型。
5 结语
智能服务时代,图书馆劳动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推进图书馆劳动关系转型成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关键。各图书馆应重视智力劳动者,创建图书馆劳动关系学,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完善智力劳动者劳动保障体系,推动智能服务时代图书馆劳动关系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李炳安,彭先灼.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劳动关系转型及其认定[J].科技与法律,2018(2):82-88.
[2]陆婷婷.从智慧图书馆到智能图书馆: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发展的转向[J].图书与情报,2017(3):98-101,140.
[3]李干.劳动关系转型的另一种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6(9):97-102.
[4]陈松来.劳动关系转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J].时代金融,2015(36):254-256.
[5]秦明玉.高校图书馆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之我见[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9):244-256.
[6]淳于步.对图书馆智能服务的解读[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21-122.
(编校:周雪芹)
收稿日期:2020-02-15
作者简介:杨艳飞(1977— ),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馆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23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