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作业成本法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in Budget Management
  ZUO Fang
  (Market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Sinopec Zhongyuan Petroleum Engineering. Ltd, Puyang 457001, China)
  【摘  要】以傳统预算管理模式的缺陷为切入点,论文分析了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应用到预算管理中的优势,构想了作业预算管理系统的框架。
  【Abstract】 Taking the defect of traditional budget management mod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applying the basic idea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to budget management, and conceives the framework of the activity-based budget management system.
  【关键词】传统预算管理;作业成本法;预算管理系统
  【Keywords】 traditional budget management; activity-based costing; budget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3-0039-02
  1 引言
  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永恒的主题,而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永恒的主题。预算管理尤其是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局性、规划性,是企业完成战略目标的管理制度中极其重要的部分。预算管理的步骤一般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执行分析、预算执行考核。预算管理的这些步骤始终伴随着成本管理的各项活动,与之组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现在国内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传统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与之一脉相承的预算管理也是采用传统的方法,都是以产品为中心,以费用和成本为起点进行管理的。由于以产品为中心,以成本费用为起点,造成各个环节产生的信息是碎片化的,相互脱节,不能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的数据,使企业管理目标难以达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迫切地需要改进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缺陷来修补管理上的短板,将作业成本法引进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将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大革新和进步。
  2 作业成本法理论概述
  作业的概念由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教授1941年第一次提出,由乔治.斯托布斯在1971年出版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标志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成型。哈佛大学青年学者罗宾.库珀和罗伯特.卡普兰又将斯托布斯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又称作业成本法[1]。
  作业成本法最初出现是为了解决间接费用分配导致成本计算失真的问题,但是它提供的信息可用于预算管理、生产管理、产品定价、新产品开发、顾客盈利能力分析等很多方面,使得作业成本理论很快超越了成本计算本身,上升成为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作业成本管理。不管企业是否使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计算和管理,将作业成本法中的基本思想和概念应用于预算管理都十分有意义。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实际上是一个组织内基于特定目的所进行的能够单独识别的消耗资源的活动或事项,它代表组织所实施的工作,是连接资源和成本标的的桥梁。由此可见,通过对所有的作业活动追踪进行动态反映,借助作业这一中介可以使各种产品信息和成本信息联成有机的一体。
  3 传统预算管理和作业预算管理的优劣比较
  3.1 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缺陷
  自作业成本法诞生起,国内外学者对作业成本管理和作业预算管理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很多理论上的成果,研究成果普遍认为,传统成本预算管理通常是由一系列假设所组成的一幅完全用财务语言描绘的静态图画,和生产经营活动之间缺乏联系,它的缺陷主要如下:
  预算编制的依据不清晰。由于预算报表也是用财务指标来体现,传统成本预算的编制是将各成本中心消耗的资源归集到各费用项目中,如材料费、人工费等,它关注的是资源的消耗,许多企业在编制预算时通常只是简单地将上年的实际数乘以预定的增长率,或者用定额方法简要地做一个估算,最后形成预算数据,这样形成的预算数据缺乏清晰的基础数据,使预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预算执行管理时,管理对象不具体,不能积极发挥调配资源的功能。由于预算的形式是财务指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只能监控到每项费用成本的发生情况,如可能材料费超预算了,但是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材料费的超支,并不能做到实时监控管理对象的成本发生情况,更不能及时地调整资源的配置,加强生产经营的管理。
  预算管理考核分析针对性不强。在传统预算管理模式下,实际成本同预算的考核一般是在一个财务期间结束后进行的,通过考核实际发生和预算的差异进行部门或者人员绩效的考核,由于差异是通过费用成本这些财务术语表述出来,对差异通常不进行深入的分析,或者深入分析差异是比较困难的,无法快速准确地确定导致预算差异的具体原因。在超预算的情况下,部门通常会写出报告写明预算超支原因,以到达考核合格的目的,考核机构由于缺乏基础信息难以识别超支原因是否合理,使考核这个环节更像是上下级讨价还价的过程。   传统成本预算管理无法实现对作业过程的持续改进。传统预算的起点是费用,是在当前的资源基础以及业绩水平上加以规划。它主要关注投入,简单地对成本进行分摊到成本中心而不是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对作业的效率、质量难以度量,通常会把以前年度的无效率带入到本年度的预算中。
  3.2 作业预算管理模式的优势
  作业预算管理系统是通过预测计划期生产、销售产品或劳务的需求量来预测相应的作业需求量,在此基础上预测资源的需求量,并与企业目前的资源供应量进行比较,对企业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作业预算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所从事的作业和业务流程。它的优势表现在:
  作业预算编制的起点是作业,每个成本中心需要根据实际确定作业,对于管理部门来说,为履行部门职能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作业;对于生产部门,为完成生产任务需要进行的各项施工行为就是作业。对罗列出来的作业需要耗费的资源通过定额方法进行合理预测并用财务指标表达,形成最终的预算报表。企业的员工分别从事不同的作业,以作业为起点来编制预算,就需要真正的全员参与,这使整个企业从上到下都要先梳理和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计划,使每个岗位、每个员工对自己应承担的工作更加清晰,也使预算编制的依据更加清晰、更符合实际。
  作业预算管理通过作业把资源消耗和成本标的连接起来,能够通过作业的资源消耗情况分析,对成本预算目标层层把控,可以更准确地找到有利于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强化成本的过程控制,也有助于合理调配资源。
  作业预算编制的全员参与使基层员工清晰地了解作业资源消耗的标准,使基层员工更加理解如何控制成本的源头,同时也提高了预算执行的可操作性[2]。
  作业预算管理可以通过作业资源消耗情况清晰地分析出成本预算差异的原因,更容易将对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核评价落到实处。
  4 作業预算管理系统模型构想
   ①预算系统中按照组织机构设置部门。②在预算系统里设计作业模型,尽可能地涵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能用到的所有作业,也可以设置自定义作业的功能。在作业模型中设置费用及成本项目,并在每项费用成本项目中添加资源消耗标准。③各部门在预算系统中选择作业模型或者自定义作业编制预算,形成用财务指标表示的预算数据。④将预算系统形成的预算指标传入成本核算系统。⑤在成本核算系统的费用项目里加入作业辅助信息,使成本核算系统可以实时显示成本进度,并将各作业的成本进度实时回写预算系统,在预算系统中可以实时监控各项作业的成本完成情况,对差异较大的做合理调整,根据需要重新调配资源或者控制资源消耗。⑥在预算系统形成作业成本完成情况表,对作业的成本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识别无效作业或者低效作业加以改进,并通过作业成本完成情况对部门及个人绩效进行考核。
  5 结语
  目前国内对作业成本预算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对理论的研究,从目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应用理论到实践的企业还是比较少的。因为涉及大量的基础数据的处理,作业成本法预算管理系统是烦琐和复杂的,必须借助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可以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标准化,实现管理工作向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转变,也可以为企业管理的大数据分析做准备,我们现在急需研究作业预算的实践应用问题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中国企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业预算应用体系,以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克.作业成本计算理论及应用[J].经济与管理,2003(05):34-35.
  【2】荣凤芝.引入作业基础预算 强化全面预算管理[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08):15-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36520.htm